技術的創新與革新不但能夠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而且也為創業者帶來了無限的機遇。隨著P2P網貸、股權眾籌等新興金融業態的興起,為其提供基礎服務的周邊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
不論是對投資人還是平臺來說,資金的安全能夠得到有效保障無疑是重中之重。而在金融安全隱患中,除了平臺自身所要面臨的經營風險之外,確保投資人賬戶資金安全的技術性風險也不容忽視。
以比特幣為例,因遭到網絡攻擊被盜,全球最大和全球第二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Mt.Gox、Flexcoin分別于2014年2月28日和3月4日宣布倒閉。而這絕不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受到網絡攻擊的個案,人人貸、拍拍貸等國內主流P2P平臺都曾受到黑客的網絡攻擊。據了解,部分被攻擊平臺不但出現了用戶隱私信息的泄露,其賬戶資金也遭到了黑客的挪動,而且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交易量的攀升,黑客攻擊將會呈現組織化、高頻的特性。
互聯網金融平臺受到網絡黑客攻擊事件頻發,除了源于平臺交易量激增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目前平臺網絡安全防范措施的不健全、不完善。目前部分平臺并沒有在IT系統上有更多的投入,而是為了能夠搶占先機將大量的資源投放到資金端的投資人獲取和資產端的債權開發,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平臺的IT部門也就僅僅是三四個人的編制。
同時在目前“用戶為王”的互聯網思維的指引下,IT部門的職責更多的傾向于網站、APP的快速迭代與大數據的開發運用上,從而保障用戶良好的體驗和發現新的用戶訴求,進而產生新的商業機遇。而在安全方面并沒有更多的資源配置與人力集中,這也就是平臺頻頻遭到網絡攻擊的客觀原因。
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而言,優質的資產獲取與充足的投資人是平臺發展最為直觀的影響因素,但是規模擴張的前提是其底層基礎結構足以支持業務增長的風險與體驗,所以平臺應增強IT系統在資金與人員上的配置與傾斜力度。以傳統銀行為例,出于安全的考慮,在海外成熟的金融市場中,銀行平均每年會將其營業額的8%投放在IT系統的建設與維護中,雖然國內并沒有達到這一數字,但是也達到了3%的水平。
就銀行IT資金的用途來看,除了大數據的挖掘利用之外,也在不斷加強整個系統的安全性。雖然從業務模式上來看,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被定義為居間平臺,所以并沒有賬戶資金,但是平臺卻能夠保存用戶的大量的個人信息,如交易記錄、姓名、聯系方式……甚至是銀行賬戶。因此不論是從爆發性上還是危害性上,IT系統的安全建設不容忽視。
但是任何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對商業競爭中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平臺對于處理網絡安全問題有著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的選擇自建,有的選擇外包。從目前來看,平臺基于效費比的考量更傾向于采用供應商的方式,即通過與專業的網絡安全公司合作來為平臺提供安全支持服務。不論采用哪種方式,平臺一定要從平臺的資源狀況以及所面臨的安全威脅這兩方面去考量,做出最佳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