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以“互聯網+海上絲綢之路——合作、互利、共贏”為主題的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在廣西南寧啟幕。
“面對網絡空間的共同挑戰,中國和東盟越來越成為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必須攜手應對。”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在論壇開幕致辭時表示,中方將與東盟各國緊密合作,使中國—東盟信息港成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信息樞紐,讓中國與東盟各國共享網絡發展成果,共享網絡治理經驗,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和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割完一茬又長一茬”
中國互聯網協會12321舉報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舉報中心共接到舉報105件,有80%涉及到網絡安全,有的甚至是網絡犯罪,包括隱私竊取、流氓行為、誘騙欺詐等。
“這些數據表明,網絡安全和網絡犯罪涉及的用戶越來越多,隱蔽性、欺騙性也越來越強,呈現出跨區域、跨行業、跨平臺的態勢。”9月14日下午,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在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打擊網絡犯罪”分論壇上坦言,“網絡安全和網絡犯罪行為就像韭菜一樣,割完一茬又長一茬”。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多年來,國家網信辦、公安部、工信部等多個部門多次開展各類專項整治和專項行動,打擊網絡犯罪和不法行為。在8月底剛剛收官的“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中,共關閉違法違規網站近300家,清理刪除相關違法和不良信息900余萬條。
專項整治和專項行動使網絡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改善。有社會調查公司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80%的網民對網絡治理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但是滋生犯罪的土壤仍存在,如一些互聯網服務單位管理責任措施不到位,一些網民的守法意識薄弱以及互聯網自身技術特點等客觀因素,增大了網絡犯罪的防控和打擊的難度。”公安部十一局副局長鐘忠在分論壇上指出,當前網絡詐騙、網絡盜竊等借助互聯網實施的侵財犯罪已經成為發案率最高的網絡犯罪種類。
近三成詐騙電話來自東南亞
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的詐騙電話案件數是50萬起,其中國際詐騙電話占了詐騙電話的80%以上。而據今年8月的統計數據顯示,進入我國的跨境電話詐騙29%來自東南亞。
今年4月,廣東警方與印尼警方合作,在印尼破獲特大的跨境電話詐騙案,抓獲犯罪嫌疑人39名。
“由于國際號碼沒有統一規范且部分國際號碼的識別存在困難,導致大量從境外進來的詐騙電話無法進行攔截。”中國移動信息安全管理與信息中心副總經理趙剛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移動在詐騙電話的治理過程中,總結了兩大比較典型的詐騙手法,一是利用手機用戶隱私詐騙,二是利用普通大眾熟悉的號碼通過虛擬改號進行詐騙。
據悉,中國移動將全面落實電話實名登記,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探索和創新NFC手機+APP的實名制模式,打擊網絡犯罪。
趙剛建議,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建立聯動合作打擊機制,加強國際間號碼傳送的規范和管理。
談及合作機制,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到,此前,中國與東盟地區已建立多個打擊犯罪執法機制,包括加入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東盟國家警察首長會議,簽署《東亞次區域禁毒合作諒解備忘》《湄公河次區域反對拐賣人口區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等。
須制定全球性法律文書
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打擊網絡犯罪,可以通過哪些路徑來實施呢?
中國公安大學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提出,跨國網絡犯罪是各國執法部門面對的共同挑戰,讓互聯網上沒有法外之地,就必須各國攜起手來,進一步密切執法合作關系。
“建立中國和東盟打擊網絡犯罪的專項工作組,這個工作組依據個案的需求,把來自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專家和執法人員,組成一個專門的工作組來打擊特定的案件,偵查、交換案件。”梅建明建議,在東盟國家警察首長會議機制下增加打擊網絡犯罪的工作組,實現各國公安部門資源共享,加強情報和其他領域的信息合作。
中國外交部條法司網絡犯罪領域專家徐峰則認為,打擊網絡犯罪領域全球性法律文書的缺失與當前網絡犯罪日益嚴峻的形勢,及國際合作打擊網絡犯罪的需要不相適應。
“國際社會對于網絡犯罪的刑事定罪、管轄、司法協助、電子證據的獲取和采信等問題缺乏法律框架,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打擊網絡犯罪的能力建設。”徐峰在論壇上指出,為更好應對網絡犯罪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有必要制定打擊網絡犯罪國際法律文書。
據悉,東盟地區論壇2006年外長會通過的《打擊網絡攻擊和恐怖分子濫用網絡空間聲明》以及外長會通過的《東盟地區論壇網絡安全計劃》,均將網絡安全作為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徐峰強調,網絡犯罪的國際立法將是國際社會和本地區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課題,中國和東盟國家積極探討加強該領域的交流與務實合作,有利于為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及信息海上絲路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