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Telegram 在亞洲接連遭遇打擊—— Telegram 是由“俄羅斯版 Facebook”VK.com 聯合創始人、前首席執行官帕維爾·杜洛夫(Pavel Durov)創建的加密消息應用。由于與韓國消息應用 Line 在貼紙使用問題上爆發了爭吵,Telegram 曾在 Google Play 商店被臨時下架,接著該應用的服務器又在上周末遭遇了大規模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導致其服務在亞洲陷入大面積癱瘓。
如今,有些人認為Telegram 恐怕會成為另一款激怒中國政府,從而遭遇全面封殺的消息應用。
Telegram 宣稱,由于遭受 DDoS 攻擊,該應用在亞太地區的用戶在上周末經歷了“連接速度慢或連續數小時根本沒有網絡連接”的問題。Telegram 解釋說,這是因為該應用的流量峰值一度達到 200 Gbps——Telegram 在其博客上寫道:“這感覺就好像是每秒鐘有 2000 億人被硬塞進公交車一樣。”
Telegram 每天處理的消息量超過了 20 億條,其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達到 6200 萬。該公司表示,服務癱瘓波及了全球 5%的用戶,具體到亞洲,則有 30%的流量受到影響。
DDoS 攻擊向來以來源極難確定而著稱,若想揪出實施攻擊的罪魁禍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Telegram 認為“有人在東亞協調實施了此次攻擊。”另外,由于這一次的 DDoS 攻擊均勻地分布于 Telegram 的數千臺服務器,所以被認為相當復雜。
“我們注意到,在過去短短兩周內,Telegram 在韓國的注冊用戶增長了三倍。上一次我們遭受大規模 DDoS 攻擊還是在 2014 年 9 月末,即韓國隱私丑聞爆發以后,當時我們來自那個國家的注冊用戶同樣飆升。”
“我們還聽說,有些公司對于我們的新平臺感到很不滿,原因是它允許藝人們給用戶制作免費定制式貼紙。在 Telegram 上線兩個星期后,我們也曾遭遇過一次 DDoS 攻擊,只是那一次的規模沒有這一次大,但同樣針對于亞太地區的用戶群。”
如果你不知道的話,那么我來提醒你一下:韓國是 Line 和 Kakao Talk 的本土市場。Telegram 上周五稱,已就 Telegram 安卓版應用的貼紙用法進行了投訴。谷歌先是從 Play Store 商店中將這款應用移除,在問題幾個小時得到解決后,Telegram 又重新上架。
在 TechCrunch 尋求獲得進一步細節時,Line 卻拒絕對 Telegram 所說的投訴發表評論。盡管 Line 可能反對 Telegram 使用其知識產權,但它本身協調實施了 DDoS 攻擊,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幕后黑手更有可能是中國境內的人。這是因為,就在因貼紙問題上與 Line 爆發矛盾的時候,Telegram 在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變得有點“惡名遠揚”。
在中國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上周日的一篇文章中,Telegram 被打上了“反政府”的標簽。原因是有報道稱,上周五被中國政府逮捕的一批人權律師是 Telegram 的用戶。據說,這些人權律師曾通過 Telegram 及其自動銷毀消息功能策劃抗議活動,降低其活動遭到政府監控的可能性。
Telegram 創始人帕維爾·杜洛夫
Telegram 創始人帕維爾·杜洛夫向 TechCrunch 網站談起這次 DDoS 攻擊時說:“我們也不了解確切消息,所以我們的確沒有什么好說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亞洲,有勢力的人對我們感到很不滿。我們此前從未見過如此規模、如此高效的 DDoS 攻擊,雖然我們目睹過大量 DDoS 攻擊。”
與此事有關的眾多疑點都指向了中國。中國政府曾以相同的方式對托管網站 GitHub 實施過持續數天的 DDoS 攻擊,原因是 GitHub 保存了互聯網自由組織 GreatFire 的信息,這些信息向用戶解釋了如何逃過中國政府的審查。
撇開人權律師(或“持不同政見者”——中國官方媒體的專門術語)是 Telegram 的用戶這一事實不說,中國的消息應用早就存在了。騰訊旗下消息應用微信用戶規模太大,不能關閉,但它受到定期“清理”。無獨有偶,和 Telegram 情況類似, Line 和 Kakao 去年在中國也曾遭到封殺,理由是涉嫌幫助“傳播與恐怖活動有關的信息”。
同樣,有報道稱由于人權律師的爭議,Telegram 將在中國遭到全面封殺,但杜洛夫對此持不同看法,并補充說他的公司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遭到中國的封殺。
“我認為 Telegram 在中國沒有被完全封殺,但是來自那里的流量確實減少了,”他說。“但如果我們確實在中國被完全封殺,我們就不要在這個階段與政府玩貓捉老鼠了,由著他們去吧。”
這是杜洛夫的一個有趣立場,在俄羅斯審查制度引發爭議的時候,他幫助創建了 Telegram,然后在那些問題愈演愈烈的時候完全離開了俄羅斯。似乎杜洛夫更喜歡率先垂范,而不是與政府直接對抗。
杜洛夫最終可能是正確的,沒有跡象表明誰是此次攻擊的幕后黑手,然而我們知道,中國對互聯網審查的態度已經改變了。最近一些日子,一旦專注于對付反動行為,那么就像其最新互聯網武器“超級加農炮” (The Great Cannon)一樣,中國政府似乎很喜歡利用侵略性和攻擊性策略來打擊一些服務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