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生活逐漸與互聯網密不可分,用滴滴或快的打車,在網上訂餐購物,用微信預約掛號,下載金融軟件炒股……這些行為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在實現這些行為之前,我們必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告知對方自己的個人信息。
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網絡行為是否安全,信息會不會被泄露,都是潛藏在互聯網所提供的便利和快捷的背后常常被忽視的問題。
第一道“防火墻”不可小視
在新華網推出的“你的網絡行為安全嗎”互動調查中,我們能看出,隨著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普遍應用,絕大多數網民已經具有了基本的網絡信息安全意識。
有38.87%的網友選擇“數字、字母、標點等多種字符復雜組合”設置密碼。選擇復雜組合來做密碼,無疑增加了不法分子竊取密碼的難度。但同時,有37.12%的網友選擇“多賬戶使用同一密碼”在網上聊天、購物、搜索信息等等。我們在網絡上的每一個行為幾乎都需要注冊、登陸,每一個人在網絡上都不只有一兩個賬號和密碼,因此,多用戶使用同一密碼這一現象雖然帶來很多風險,但由于便于人們使用而廣泛存在。
與此同時,有70%以上的網友只有在遇到安全問題的時候才會更換密碼,只有不到10%的網友有定期更換密碼的習慣,而從來不換密碼的網友占五分之一。
由于在日常網絡行為中我們已經習慣了密碼的存在,因此對密碼的重視程度因習慣而或多或少有所輕視,但密碼畢竟是我們網上行為的第一道防火墻。
信息“隨手”被泄露
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人們都或多或少有過“打開陌生人發送的鏈接或文件”“隨意下載手機應用”“隨意連接無線網”“隨意填寫個人信息”“隨意掃描二維碼”的行為,僅有不到30%的網友表示以上行為都沒有發生過。
而在進行網上支付時,有超過30%的網友不會仔細辨認支付頁面的地址,并且有22%的網友使用過無密碼wifi進行網絡支付,并且30%以上的網友沒有使用公共計算機支付后消除上網痕跡的習慣。
隨手填寫的信息,隨手打開的數據,如果不仔細檢查分辨,就難怪被“隨隨便便”的竊取走了。
免費wifi貓膩多
面對公共場所免費wifi時,你是否能禁得住免費的“誘惑”?調查顯示,有超過50%的網友都會選擇連接,并在瀏覽網頁之外,使用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
然而根據2014年獵豹免費Wi-Fi對全國8萬個公共Wi-Fi熱點進行的抽樣調查,有21%的公共熱點存在風險,其中絕大多數Wi-Fi熱點加密方式不安全,包括黑客在內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偵聽到該局域網內的數據通訊,如賬號、密碼、個人信息等。
免費的Wi-Fi受到黑客攻擊導致個人隱私泄露,網民可能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個人信息就早已“公諸于眾”了。
“責任條款”缺少監督
面對用戶信息保護和責任條款時,有63%的網友認為這是“霸王條款,看也沒用,直接同意”,有22%的網友表示“看不懂,從來不看,直接同意”,僅有15%的網友會“仔細閱讀,合理則繼續注冊和下載”。
用戶信息保護和責任條款之所以會成為“一紙擺設”,也許是網民的無奈之選。個人信息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并非使用軟件必要條件,但不同意告知信息的話就是不能使用軟件,這樣霸道的不對稱關系,需要為網民建立一個便捷的反饋渠道,形成對網站或軟件開發商的監督。
在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方面,不但需要政府加強管理和約束,提升網絡安全環境,打擊非法騙取個人信息的行為,還需要網民自身提升安全意識,共同維護良性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