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國家網信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近期被依法關閉的50個網站、欄目和微信公眾號,還表示今年將以“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為原則,對微博、貼吧等實行實名制。持續釋放的治理信號,直戳互聯網發展面臨的諸多現實痼疾。
經過20多年迅猛發展,今天的互聯網早已突破虛擬范疇,成為現實世界的一部分。滑動鼠標解放了購物的雙腿,網上操作免除了排隊的等候,低頭刷屏取代了手捧書本,無處不在的網絡正深刻重塑著經濟社會運行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但隨著應用的深入,人們也愈發強烈地感受到,網絡上不僅有便利,更有利益、有是非、有善惡。發布虛假消息,引發恐慌;傳播不良信息,誤導公眾;利用平臺漏洞,窺人隱私……種種亂象警示我們,當下網絡遠不是完美空間,若還不管不顧、由其任性發展,網絡就將成為藏污納垢的禍亂之地。
網絡不能無法無天,依法依規治網管網已成必然常態。每一位網絡使用者,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有麥克風”也不亂說話,同時要提升對有害信息的“免疫力”,不信謠、不傳謠。網絡媒體,特別是主流網站,要守土有責,把經營理念想清楚,干干凈凈辦網,珍惜聲譽、謀求健康發展。網絡管理者則應當強化全社會用網的底線意識,加強引導、監管,不能像《三岔口》里那樣摸著黑打來打去,給那些造謠生事、渾水摸魚、煽風點火、信口雌黃者以可乘之機。及時更新理念、劃好紅線、明確規則,讓治理有章可循、落到實處,讓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變成可知、可控、可用的“良性常量”,網絡的正向作用就能充分發揮。
互聯網發展一路走來,最初那副技術高端、完全開放、自由迅速的美好面貌已被現實逐一擊破。事實上,技術再好也難盡善盡美,開放本身就是利弊參半,跑得太快可能丟掉靈魂。網絡已到夢醒時分,擇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加強治理、提升法度,我們在享用網絡文明之時,才能更安全、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