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互聯網領域最令人關注的話題,無疑就是信息網絡安全。信息網絡已成為人類生存、活動、發展的新型社會空間,信息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和全球安全的重要基石,這一基石不穩固、不安全,必會導致國家的不安全與世界的不安寧。
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國家穩定、國際關系,正在影響和主導各國網絡空間的發展、管理,以及國際網絡空間中的力量對比與角力。去年發生的斯諾登事件表明,國家信息安全正面臨著兩大威脅:一是來自外部入侵和攻擊與內部違規非法操作行為的威脅,二是網絡攻擊武器研發競賽的威脅。
中國的信息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的信息化進程幾乎同步。按照2003年日內瓦、2005年突尼斯和2013年日內瓦三次“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的《宣言》、《行動規劃》和目標愿景,以及我國《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要求,在達到“小康社會”目標之時,中國將進入信息化社會,成為一個網絡化國家,信息網絡安全將是今后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集中表現在:
第一,盡管我國在某些尖端技術領域擁有優勢,但在信息網絡領域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和操作系統上整體性的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目前在民用、商用和產業領域仍大量引進和使用外國先進的芯片產品、系統設備和程序軟件,可控能力相對較差。
二,中國的國情不同于發達國家,在信息傳播機制、手段和方法以及管理機制上相對落后、被動,仍停留在傳統的新聞輿論理念上,尚未形成以信息輿論為主的內外傳播機制,國家“軟實力”還不夠強大,信息輿論話語權較弱。另一方面,未來網絡社交將日趨發達,微群體會更加多樣,對網絡空間社會治理方式仍顯單一、經驗不足。
三,信息網絡安全規劃、管理和協調體制、機制仍主要沿用現實空間中的體制和管理方式,離依照信息化發展、應用方式和網絡空間的規律特性形成的信息網絡安全體制、機制還有較大差距,面對已經到來的云計算、大數據時代,亟需加快進行調整革新、綜合集成。
四,信息網絡領域的管理、協調主要是依據行政手段、規章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缺乏完整統一、相互銜接并且細化的法律法規,如信息網絡安全法、公民信息保護法以及信息保密法律等,法制化治理和管理模式尚未形成。
五,信息網絡應用的特性決定了國家信息網絡安全保障,若沒有企業和全民的充分參與就不可能是強大的和持久的。目前中國企業網絡安全整體防護能力和水平較低,網民的安全意識和責任也很薄弱,民間機構、團體尚未參與到保障能力建設的進程中來,還主要是靠政府、靠行政手段來推行、實施和監督。
為應對來自內外日益復雜多樣的網絡安全挑戰,應從信息化發展趨勢和中國信息化與全球信息化之間關系的角度,對中國網絡信息安全與國家安全進行戰略性思考、持續性研究、整體性謀劃,以及在體制、機制上協調、整合。關鍵核心技術與設備研發的自主、創新、可控,是當務之急。保障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安全與穩定運行,是重中之重。增強監控、防御各種形式網絡攻擊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強防御反制網絡戰爭能力建設;大力扶持信息網絡安全產業和應用服務;完善信息安全產品與服務的國家審查、安全測評認證及風險評估機制;有力打擊黑客攻擊與各種網絡犯罪行為;依法有效監管網絡信息傳播輿論,掌握網絡時代信息輿論的主動權,確保社會穩定等,都是網絡安全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D1Net評論:
毫無疑問,信息安全已經成為信息化社會的基石,信息網絡安全問題將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重大問題。對于正在邁入信息化社會的我國來說,加快信息網絡安全保障建設、增強保障能力的任務十分緊迫。中國信息化建設必須在發展中保安全、在保障中促發展。發展與安全,要相互兼顧,兩者都要硬,切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