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11月10日訊
在網絡安全方面,美國自然是技術和服務管理上當仁不讓的老大哥,而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近些年在此領域也開始發力。云計算的“大肆”發展在另一層面上帶來了更新更棘手的信息安全問題,因此“云安全”對美國和中國的相關廠商來說都是全新的機遇和挑戰。那么,從美國老大哥這兒,能學到什么經驗呢?國內的發展又存在何種問題呢?
無論云計算還是大數據,都是遜、谷歌、英特爾、微軟、惠普、IBM等高技術企業在創新中推動科技的發展,這無疑與美國在信息領域的技術、管理、法律、安全保障等諸多方面已經建立的雄厚基礎密切相關。
在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方面,美國建立了涵蓋立法、管理和技術等系統化的保障體系。在技術與服務的標準化方面,美國也為云安全建立了保障體系。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在云計算基本概念、技術路線圖、標準路線圖方面的sp800和sp500文件已經成為全世界研究這一領域的藍本,而在標準藍圖中所涉及的云計算用例、可交互性標準、可移植性標準和云計算安全標準也引導了這一領域的創新和應用。
我國網民數居世界之首,每天產生的數據量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發展云安全還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應用不深入。目前,我國尚未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在中國還處于一個應用的初級階段。外部環境難以支撐大量數據的存儲、開發、利用、共享,企業投入、政府支持在更多層面上展現的是試驗性熱情,多數企業在數據利用上單打獨斗,信息孤島現象比較嚴重,貫穿于收集、整理、分析、應用整個流程的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其次,信息安全事件頻發。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有4.56億網民遇到過信息安全事件,占網民總數的84.8%,經濟損失總額為194億元。
再次,安全技術防控能力不足。目前,國內企業過分依賴國外的大數據分析技術與平臺,不僅難以回避信息泄密風險,而且可能喪失產業的創新能力。大數據時代因各國收集、處理、控制數據的技術能力不同而導致信息流動的不對稱、不平等。就經貿信息和個人信息而言,中國是典型的信息流出國,國外的網絡公司可以近乎零成本的代價收集、傳輸和利用中國的數據和信息。
D1Net評論:
從以上這個簡單的中美云安全現狀對比中可以看到,美國又一次走在了我們前面,當然中國相關事業的發展時間還不長,因此暫時落后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從對比中取長補短,了解到自己的發展缺陷,然后“對癥下藥”,這才是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