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網絡信息安全不僅關系到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也關系到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穩定。5月26日下午,上海論壇圓桌會議上,結合全球互聯網的發展態勢與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經驗,探討了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安全問題。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認為,現今網絡傳播發展有三大背景:市場化、全球化和技術化。這三大背景影響了傳播的利益格局,讓思想多元化、信息碎片化。而如何在多元化、碎片化的大數據時代尋找客觀意義上的“真實”、保障網絡信息安全,是本次圓桌會議討論的關鍵。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2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多年來,我國不斷加強網民的信息安全治理,但網絡信息安全形勢仍然極為嚴峻。主要問題如下:新型的信息安全事件不斷出現,且迅速向更多網民蔓延;導致信息安全事件的情境日益多樣復雜化,令網民防不勝防;信息安全所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到較大規模,接近200億元;發起信息安全事件的因素已從此前的好奇心理升級為明顯的逐利性,經濟利益鏈條已然形成;信息安全事件中所涉及的信息類型、危害類型越來越多,且日益深入涉及網民的隱私,潛在的后果更嚴重。
也有人認為,要解決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首先應該充分分析社會上的各大、小公司,相關管理機構在網絡信息管理上的漏洞,找到最不安全的洞在哪里,方能對癥下藥。中國社會的網絡信息安全并不是單一機構就能解決的問題,多組織、多部門、多方面的支持才能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與此同時,提高社會的倫理道德意識,更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
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的觸角深入了社會的各個角落,網絡世界沒有國界,網絡信息安全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社會難題。保障網絡信息安全需要各國通力合作共同應對是全世界的普遍共識。但事實上,對于“網絡信息安全”,各國都有不一樣的定義和衡量標準。網絡信息安全既涵蓋了硬件技術層面的系統安全運行問題,也包含了系統中的數據和信息安全問題。復旦大學傳播與國際治理中心研究員沈逸提出:如何讓各國在堅持各自的價值觀和衡量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通力合作,是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的方法之一。這好比“求同存異”的思想,在對網絡信息安全的定義上,各國可以有自己的底線和標準,但是這并不影響國家間進行合作,共同保障網絡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