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快速發展的Internet蠕蟲和病毒,企業網絡需能夠及時識別并消除潛在的安全威脅,網絡安全體系結構也要不斷調整,包括性價比高的檢測和防護系統。如入侵檢測系統(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IDS),或可擴展的入侵防御系統(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s,IPS)。
目前無論是從業于信息安全行業的專業人士還是普通用戶,都認為入侵檢測系統和入侵防御系統是兩類產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統要替代入侵檢測系統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產品的出現,給用戶帶來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況下該選擇入侵檢測產品,什么時候該選擇入侵防御產品呢?
IDS
IDS(Intrusion Detective System)稱為入侵檢測系統,它是從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并分析這些信息,檢查網絡中是否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遭到襲擊的跡象。 入侵檢測被認為是防火墻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閘門。入侵檢測通過對入侵行為的過程與特征進行研究,使安全系統對入侵事件和入侵過程作出實時響應。一般來講,入侵檢測系統采用異常發現技術和模式發現技術兩項技術;入侵檢測系統按其輸入數據的來源來看,可以分為3類:
(1) 基于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HIDS):其輸入數據來源于系統的審計日志,一般只能檢測該主機上發生的入侵。
(2) 基于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NIDS):其輸入數據來源于網絡的信息流,能夠檢測該網段上發生的網絡入侵。
(3) 采用上述兩種數據來源的分布式入侵檢測系統;能夠同時分析來自主機系統審計日志和網絡數據流的入侵檢測系統,一般為分布式結構,由多個部件組成。
IPS
入侵防護系統(Intrution Protection System,IPS)則傾向于提供主動性的防護,其設計旨在 預先對入侵活動和攻擊性網絡流量進行攔截,避免其造成任何損失,而不是簡單地在惡意流量傳送時或傳送后才發出警報。IPS 是通過直接嵌入到網絡流量中而 實現這一功能的,即通過一個網絡端口接收來自外部系統的流量,經過檢查確認其中不包含異常活動或可疑內容后,再通過另外一個端口將它傳送到內部系統中。這 樣一來,有問題的數據包,以及所有來自同一數據流的后續數據包,都能夠在IPS設備中被清除掉。
簡單地理解,IPS等于防火墻加上入侵檢測系統,但并不是說IPS可以代替防火墻或入侵檢測系統。防火墻是粒度比較粗的訪問控制產品,它在基于TCP/IP協議的過濾方面表現出色,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提供網絡地址轉換、服務代理、流量統計等功能。
和防火墻比較起來,IPS的功能比較單一,它只能串聯在網絡上,對防火墻所不能過濾的攻擊進行過濾。一般來說,企業用戶關注的是自己的網絡能否避免被攻 擊,對于能檢測到多少攻擊并不是很熱衷。但這并不是說入侵檢測系統就沒有用處,在一些專業的機構,或對網絡安全要求比較高的地方,入侵檢測系統和其他審計 跟蹤產品結合,可以提供針對企業信息資源的全面審計資料,這些資料對于攻擊還原、入侵取證、異常事件識別、網絡故障排除等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IPS目前主要包含以下幾種類型:1、基于主機的入侵防護(HIPS),它能夠保護服務器的安全弱點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2、基于網絡的入侵防護(NIPS),它可通過檢測流經的網絡流量,提供對網絡系統的安全保護,一旦辨識出入侵行為,NIPS就可以去除整個網絡會話,而不僅僅是復位會話;3、 應用入侵防護,它把基于主機的入侵防護擴展成為位于應用服務器之前的網絡設備。
IPS與IDS的區別、選擇
IPS對于初始者來說,是位于防火墻和網絡的設備之間的設備。這樣,如果檢測到攻擊,IPS會在這種攻擊擴散到網絡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這個惡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網絡之外起到報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網絡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關于兩者的優缺點如下表所示:
|
IDS |
IPS |
優點 |
IDS平臺一個主要優點是可在混雜模式中工作。由于IDS傳感器不是在線工作的,因此它不會影響網絡性能。不會產生延遲、抖動或其他流量問題。 |
IPS傳感器較IDS的一個優點是可以通過配置讓數據包丟棄,這樣可以停止觸發數據包、連接中的數據包,或者來自源IP地址的數據包。 |
缺點 |
IDS平臺在混雜模式中工作也有很多缺點。IDS傳感器響應行為既不能停止觸發數據包,也不能保證停止連接。 |
使用IPS傳感器會產生許多的錯誤、失效和溢出的流量,對于時間敏感的應用(如VoIP),必須設計適當的規模和正確地執行,才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
明確了這些區別,用戶就可以比較理性的進行產品類型選擇:
若用戶計劃在一次項目中實施較為完整的安全解決方案,則應同時選擇和部署入侵檢測系統和入侵防御系統兩類產品。在全網部署入侵檢測系統,在網絡的邊界點部署入侵防御系統。
若用戶計劃分布實施安全解決方案,可以考慮先部署入侵檢測系統進行網絡安全狀況監控,后期再部署入侵防御系統。
若用戶僅僅關注網絡安全狀況的監控(如金融監管部門,電信監管部門等),則可在目標信息系統中部署入侵檢測系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