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數字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強國戰略的主要發力點,智慧交通正在邁入新階段。數字化時代下,交通網絡將不再僅僅是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幾個垂直領域獨立的客、貨運輸,而是綜合立體大交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體系。以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為數字核心的“新基建”也在為交通行業帶來一次深刻的數字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新基建會如何落地?它將為現有交通行業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智慧交通又會如何為大眾的出行帶來改變?近日第一財經聯合華為云共同打造“新基建,融合加速鍵”系列云上會,邀請企業家、技術學者及行業大咖,著眼新基建,解析智能中國的發展之路。
(本場云上會由華為云WeLink提供技術支持)
在6月12日晚間的“不止于速度,數字時代的交通變革”主題討論中,來自于民航、鐵路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對新基建的定義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和傳統的老基建相比,新基建是信息+基礎設施,無論是技術層還是市場層,新基建與老基建息息相關卻又蘊含新的機會。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基建的發展快軌上,中國也是行進最快的一輛列車。從規模上看,中國已是交通大國,無論是公路里程數還是鐵路里程數都是世界第一,民航則是世界第二,而港口方面全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國占了七個,但要成為交通強國,則需要借助來自于各個行業的智慧,快速推動新基建的進一步落地。
新基建催化交通進入“數字時代”
未來軌道交通如何發展?列車自動化、智能監控、乘客高速上網,或許過不了多久這些都將實現。目前,我國智慧交通已從探索階段進入實際開發和應用階段,并融入交通強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中。《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其中,智慧交通創新方面,要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的深度融合。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曾在2020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上表示,2020年交通運輸將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路投資1.8萬億元,民航投資900億元,并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應用研究。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數字交通行業將迎來變革機遇。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大數據實驗室主任、教授,民航局行業數據挖掘與量化決策支持科技創新團隊的負責人劉一在上述直播環節表示,新基建會帶來信息的聯通包括智能計算能力的提升,給航空運輸業一個極大的賦能,也是民航業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和必然的趨勢。可以看到,新基建依托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要素,從而對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劉一認為,除了促成相應的數據共享,航空業加快行業組織以及運行流程的再造,從而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實現安全保障能力和運行效率的提升外,新基建還有助于航空業實現一個更寬廣的價值鏈延伸,以及整個供給側的改革。國內一些機場已經開始先行試點。以深圳機場為例,2018年,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4934.71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21.79萬噸,已經成為大灣區的核心交通樞紐。在此背景下,多跑道、多航站樓如何進行管控成為深圳機場面臨的重要挑戰。而華為從2017年開始,就對深圳機場進行了數字化的重構,包括全面感知,泛在的連接,在機場搭建一個數字化的平臺,效果顯著。據了解,在繁忙期間,深圳機場基本上每天的航班起降次數已經超過1000架次,高峰期不到一分鐘就有一架航班起降,過去每天要有值班員和航空管制員對機位進行人工分配,每次分配機位要花三到四個小時,而且一旦有航班延誤會導致重新分配,經常會碰到機場明明有廊橋,但是飛機靠不過去,只能坐擺渡車的現象。此外,華為通過對深圳機場深度的行業洞察,做了一個云+AI智能機位的分配,每天1000架次的航班,現在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智能的分配。事實上,新基建最大的挑戰在于技術的準備度和行業或者場景需求的適配,怎么樣更好的滿足特定場景的需求,但從深圳機場的成功案例來看,華為在技術層面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目前依托華為的平臺以及云技術,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可以大大地減輕廣大交通領域工作人員繁重的勞動,在相對比較惡劣的環境下,也可以通過5G的技術,把相關的信號、運行情況、狀況反饋到辦公室進行分析,緩解工作人員壓力的同時,交通方面會更精細、安全。而這樣的場景不僅僅是發生在航空領域,還可以覆蓋高速公路、車路協同、視頻等。在華為云中國區總裁洪方明看來,目前全球正處于第四次產業革命時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工智能帶給每一個行業的變化,目前不管從交通強國的國家戰略還是從新基建政策層面,對于整個行業都是巨大利好。
打破“數據孤島”完善交通生態
目前,我國智慧交通相關市場規模從2019年至2030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8.18%,2023年將達到1590億元。而智慧交通賽道已經遍布巨頭玩家,從無人駕駛、車路協同、智慧城市等多個角度搶灘布局,新業態、新產品不斷涌現。與此同時,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管理逐步完善,標準化進程不斷推進,智能運維、智慧城軌等新技術新熱點不斷涌現,共同推動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健康可持續發展。不過,在過去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軌道交通行業信息化建設中都存在資源利用率低、數據孤島嚴重等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其中一個疑問是數據的安全性問題。如果把數據交給華為云,管理部門、空管和機場之間的數據,機場跟航空公司之間的數據,航空公司和航空公司彼此之間的數據,是否可以打通?是否可以共享?以及是否愿意分享數據,對于生態鏈中的參與者來說都是眼前面對的問題。事實上在華為內部,這樣的問題早已有了答案。華為一直強調的是“六字理念”,即“安全、效率、體驗”,核心的就是為人為本。可以看到,交通行業數字化之后,信息安全甚至高于物流的安全,而以旅客和物流服務為最終目的交通運輸的信息必然在全網流動的同時相關的信息與相關方進行充分的交互,無法通過單純的網絡物理隔離來實現安全,信息安全的訴求必然受到空前的挑戰,尤其工業控制裝置、傳感器等過去不被重視的網絡節點。以云端數字平臺與邊緣智能設備的協同,全網一體化的網絡安全防護是必然的趨勢,在匹配配套的管理制度的同時,數字技術與交通運輸技術的結合將成為必然的選擇。而基于數字技術構建的智慧交通體系,也必然離不開“新基建”的“鋼筋水泥”,即ICT的能力: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ICT產業的安全非常關鍵,決定了整個“新基建”的地基,這些技術能力決定了包括智慧交通在內的各類“新基建”體系的起點,它們的科技創新,決定了整個數字世界的安全,進而決定了物理世界的安全。數字的安全,才能交通運輸體系的運行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對于華為來說,這些都是擅長的部分。依托三十多年的技術積累,華為目前已經擁有了“全棧式”的混合云技術,可以把技術的安全程度進行劃分,把公眾的數據通過共享的方式,大家一起共享。另外一些相對比較私密的數據,也可以通過把數據放在本地的方式,保證數據的安全。此外,華為還提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技術理念。從技術的角度,在交通新基建里面需要有統籌的規劃和頂層的設計,一個數字體系的建設,如果沒有頂層的設計和規劃,可能會建立在一個數字時代新的煙囪,可能會見到一個嶄新的舊基建。在這個過程當中,還要確立一個清晰的發展路徑,縱向到底就是在各個垂直領域,能夠把垂直領域打通。橫向到邊,人民群眾的出行或者貨物的運輸,并不是依靠單一的交通需求,希望是門到門,端到端,如何打通整個環節。不管在垂直領域還是在融合交通領域,都應該擁有一套頂層規劃和設計指導實踐。比如在一些地方做一些先行先試的試點工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把一些優秀的實踐沉淀下來,形成行業的標準和規范,指導整個行業的建設周期。華為政企交通業務總經理路海空認為,傳統基建周期,修一條鐵路壽命周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新基建怎么在技術快速迭代,快速創新的基礎上,保持平滑的推進,而不是推倒重來,這需要在先行先試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如何快速迭代的方案,保證我們的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都能夠快速的實現。最后還要結合開放,不管是行業內標準制定的組織還是行業主管部門,還是企業,還是我們的準備供應商等等,各個方面能夠開放合作,共同推動整個新基建的規劃和落地。從規模第一到實力第一
目前中國從規模上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交通大國,無論是公路里程數還是鐵路里程數都是世界第一,民航則是世界第二,而港口方面全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國占了七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僅中國公路總里程數已達484.65萬公里,高速公路達14.26萬公里,居世界第一。近年來,依靠ETC、電子停車指引、電子自助付費等新型技術,中國智慧交通建設駛入“快車道”。此外,交通系統“智慧化”推進還在向鐵路、民航領域延伸。但要成為交通強國,還需要克服諸多挑戰。西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導張衛華在直播中表示,(傳統的鐵路系統)管理起來確實很難,怎么進行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進行信息化的管理,實際上這是很難的事情,不可能車上裝滿了傳感器,地上裝滿了傳感器,這也是比較困難的一些事情。中國公路學會的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杰表示,新基建跟老基建、傳統基建是密不可分的,這兩個體系的融合會帶來非常大的發展機會,而挑戰更多不是技術層面的,而是認知和習慣。“比如說我們中國公路學會現在正在推動BIM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但大家用這個技術的時候會比較痛苦,因為它對傳統的思維模式、習慣帶來了非常大的改變,就像新基建,信息技術和交通的融合一樣,一開始肯定有痛點,有一個大的瓶頸,但是一旦我們突破了這個瓶頸,它會帶來一個新的機遇。”劉文杰補充道。據了解,目前華為云和華為技術已經可以做到預測性的防護。一方面,可以通過這種無線的技術在列車運行的過程當中把數據傳到機房。另一方面,通過云上的人工智能技術,抓拍當中的風險點,在故障出現之前可以掌握,通過以往經驗的對比,做一些預測性的防護,這是華為云本身可以帶給整個交通、新基建方面的優勢。此外,道路方面,高鐵方面,因為天氣導致自然災害,導致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目前均可以通過預測性的防護,通過5G的技術、視頻的技術以及云的分析提前看到山體的變化進行預防,避免了交通產生的不安全,這些都可以通過華為云的技術能夠及時的提供預防性的防護,提前保證安全。
在業內看來,華為的優勢就是基于強大的技能實力和場景化需求的精準把握,找到適配的場景化解決方案,最終讓人民群眾的出行更安全,更通常,更方便,旅途更愉悅,而未來像華為這樣真正擁有技術力的企業也將會成為整體行業的“火車頭”。專家認為,智慧交通是我國交通強國建設的切入點和主要抓手,而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也將成為智慧交通建設,邁向交通強國的核心驅動力,將有助于智慧交通突破傳統技術局限、發展模式、發展速度,有助于提高智慧交通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催生交通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等一系列重大變革。同時,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衛星通信、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基建”交通數字化也將很快惠及全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