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9-20 08:23:11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若昂·德讓在《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一書中這樣描述城市美好生活,“現代的城市面向未來,而非過去:速度和變化成為城市的代名詞。”而其中一種未來城市面貌,一定會是“智慧城市”。

建設智慧城市,無疑是全球城市發展的一門必修課。中國、美國、荷蘭、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國均拋出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發展計劃。據德勤最近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達1000多個,中國以500個城市居于首位。而當下最能代表中國智慧城市成果的兩場國家級盛會——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博覽會(深圳)、2018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重慶),均出現了華為的身影。

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博覽會期間,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李進接受了媒體專訪,著重介紹了華為參與智慧城市生態圈建設的“為與不為”,以及和軟通智慧的深度合作。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綜合國內外智慧城市的概念來理解,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以信息通信技術(ICT)為支撐,讓城市更聰明、人們生活更便捷。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最新研究報告中,分析了全球近60個智慧城市案例,涵蓋的智能應用包括警務預警、實時公共交通信息查詢、網約車、智能交通信號、智能停車、遠程醫療、數據驅動型公共健康干預等,且評估了每個應用如何幫助城市解決包括犯罪、擁堵、污染等在內的當務之急。

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建設智慧城市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捷徑,面對如此龐大而繁雜的系統,企業作為建設參與者,自然需要提前找準位置。

在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看來,成功的智慧城市要具備四個要素:一把手工程+強有力的執行團隊+扎實的投資+起引領作用的數字伙伴。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

· 一把手工程:國內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頂層規劃不足或信息孤島留存的問題,而傳統以部門為單位的煙囪式業務流程建設,阻礙了數據互通有無。只有一把手親自主導,才能真正打通數據、實現數據共享。

· 強有力執行團隊:智慧城市的建設是對城市治理的根本性變革,途中一定會碰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一個常設的團隊,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優化、迭代。

· 扎實的投資:智慧城市,不能僅是門面工程,必須要真正觸入到城市管理與服務核心,這必然需要城市扎實的資金投入。

· 起引領作用的數字伙伴: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種佼佼者一起完成。而一個起引領作用的數字伙伴,能夠整合先進的技術、整合業界資源,以業務需求為驅動,幫助政府一起來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設。

張延德用三個詞總結智慧城市建設者的思路:“善政”、“惠民”、“興業”。“智慧城市的建設要耐得住寂寞”,他同時總結經驗,為了實現智慧業務,需要做到數據統籌和融合,實現萬物互聯,以及整體的規劃和設計,這些工作是非常耗時和耗力的,但是前期見不到成果。

作為智慧城市實干家,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持續投入,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神經系統,構建智慧城市“黑土地”,即“沃土”數字平臺(是ICT基礎設施軟硬件平臺,也是基于“云、管、端”協同的平臺)。同時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堅持“平臺+生態”戰略,華為聚焦“管道”智慧城市建設所需要的信息化軟硬件基礎設施,通過平臺開放能力,聚合生態伙伴,共同提供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

而在過去十年,華為的研發投入約3940億元人民幣,2017年的研發投入897億人民幣,研發團隊8萬人;并在全球建成15個研究所,36個聯合創新中心。華為在智慧城市核心的技術領域,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領域,已經成為世界標準的重要貢獻者和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正如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所說:“華為在智慧城市的定位是做智慧城市的使能者和推動者”。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

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在中國,城市的建設各有熱色。通過觀察華為的智慧城市案例不難發現,華為的解決方案有的放矢。在智慧旅游領域,華為擁有智慧敦煌、智慧桂林、智慧鹿泉等案例;在智慧農業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高青、智慧益陽、智慧青島(海水稻)等;在推動產業轉型方面,華為建設了智慧濰坊、物聯鷹潭、智慧克拉瑪依;在智慧環保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桓臺;在智慧新區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蘭州新區、智慧天津濱海新區等。此外,在智慧安監、智慧水利、智慧應急、智慧電表等領域,華為也積累了諸多案例。

就拿深圳來說,曾經是全國堵城之一,平均每公里510輛車,居全國之首,部分路段高峰時速僅為10.7Km/h。2017年開始,深圳市交警與華為合作,通過對道路交通數據的全量采集,感知路口實時、準確的路況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實時調整交通信號燈的控制策略。

簡單一句話,“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結果,深圳相關區域平均車速提升15%,2018年第一季度,在全國城市擁堵排名中,深圳位列第46,在一線城市中排名最低。至此,深圳逐步退出“堵城”之列。

再如智慧農業案例。華為與青島海水稻開發中心合作,通過在稻田的地下地表部署傳感器,來感知土壤溫度、光照、鹽堿度以及農作物的生長態勢,再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和專家診斷系統,就可以實現精確的施肥和用藥,土壤質量的監測,病蟲害防治以及自動測產。該項目實現節水30%、節肥40%,同時經濟收益提升20%。

中國有15億畝鹽堿地,如果我們能夠在這15億畝的鹽堿地當中,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改造出1億畝的耕田,那么它所產生的糧食相當于湖南省一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8000萬的人口。

軟通智慧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李進用“因地制宜”形容針對性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他強調,產品可以復制,但智慧城市的建設要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具體而言,“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做法,例如像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適合做城市大腦,通過'橫向數據融合',跨領域、多場景地解決城市交通、環保、應急、能源等城市治理問題。”“而對于我國龐大數量的縣級城市來說,更需要通過明確的具體訴求達到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比如做電子政務、做智能交通、做智慧旅游等,以'縱向數據打通'為重點,拉動當地產業升級。”

最終還是要回歸“平臺+生態”智慧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必然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需要生態圈完成的”,張延德強調,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涉及投融資、頂層設計、集成、運營、業務應用、ICT基礎建設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廠家都很難獨立完成,也很難獨立為客戶提供整體服務。華為也一樣。

因此,華為面向智慧城市踐行了“平臺+生態”戰略,以頂層設計和數字化平臺為抓手,聚合業界合作伙伴,共同為政府提供服務。

華為在倡導智慧城市生態建設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有清晰的業務邊界線:“聚焦智慧城市的ICT(基礎設施),做聯接、做管道,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不與合作伙伴爭利。

“不碰應用”,指團結更多的合作伙伴為客戶服務;“不碰數據”有三層含義:第一,華為不會通過技術手段去獲取客戶的數據;第二,華為不會用客戶的數據做自己的商業變現,不會強迫客戶與華為進行數據的交換;第三,華為為客戶提供的是強大的、高性能的數據分析和挖掘的平臺,不碰數據并不代表華為不懂數據。

同理,華為也希望合作伙伴也能恪守自己的業務邊界,做好自己所擅長的事情。

比如,華為公司擅長的,一是智慧城市咨詢規劃,結合城市的數字化轉型,為客戶量身定制頂層規劃;二是建設統籌的數字化使能平臺,提供城市轉型的數字化底座,實現物聯網、大數據、GIS一張圖、視頻云以及融合通信這5大城市基礎數字資源的統籌,構建智慧城市的“黑土地”;三是為智慧城市提供泛在連接,包括通過物聯網、通信網絡實現整體的連接。

自2016年華為推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以來,已經聚合了30家智慧城市生態圈核心伙伴,涉及城市規劃、頂層設計、投資融資、系統集成、應用開發、平臺運營等諸多領域。

此次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博覽會期間,華為聯合軟通智慧、華傲數據、ESRI(易智瑞)、洲明科技、睿呈科技等二十多家生態圈合作伙伴共同參展。

以華為與軟通智慧的合作為例,據李進介紹,“軟通智慧已經先后積累了80余項智慧城市成功案例。不僅在智慧桓臺,在環京津冀的‘2+26’個城市中,軟通智慧環保監測平臺也已經落地應用,通過環保監測數據分析鎖定污染源,決策分析。”

不難看出,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已經趨于成熟。目前,華為在全球40余個國家參與建設了120余座智慧城市,此番恰恰呼應了那句廣為流傳的華為愿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關鍵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x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9-20 08:23:11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若昂·德讓在《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一書中這樣描述城市美好生活,“現代的城市面向未來,而非過去:速度和變化成為城市的代名詞。”而其中一種未來城市面貌,一定會是“智慧城市”。

建設智慧城市,無疑是全球城市發展的一門必修課。中國、美國、荷蘭、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國均拋出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發展計劃。據德勤最近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達1000多個,中國以500個城市居于首位。而當下最能代表中國智慧城市成果的兩場國家級盛會——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博覽會(深圳)、2018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重慶),均出現了華為的身影。

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博覽會期間,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李進接受了媒體專訪,著重介紹了華為參與智慧城市生態圈建設的“為與不為”,以及和軟通智慧的深度合作。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綜合國內外智慧城市的概念來理解,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以信息通信技術(ICT)為支撐,讓城市更聰明、人們生活更便捷。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最新研究報告中,分析了全球近60個智慧城市案例,涵蓋的智能應用包括警務預警、實時公共交通信息查詢、網約車、智能交通信號、智能停車、遠程醫療、數據驅動型公共健康干預等,且評估了每個應用如何幫助城市解決包括犯罪、擁堵、污染等在內的當務之急。

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建設智慧城市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捷徑,面對如此龐大而繁雜的系統,企業作為建設參與者,自然需要提前找準位置。

在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看來,成功的智慧城市要具備四個要素:一把手工程+強有力的執行團隊+扎實的投資+起引領作用的數字伙伴。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

· 一把手工程:國內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頂層規劃不足或信息孤島留存的問題,而傳統以部門為單位的煙囪式業務流程建設,阻礙了數據互通有無。只有一把手親自主導,才能真正打通數據、實現數據共享。

· 強有力執行團隊:智慧城市的建設是對城市治理的根本性變革,途中一定會碰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一個常設的團隊,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優化、迭代。

· 扎實的投資:智慧城市,不能僅是門面工程,必須要真正觸入到城市管理與服務核心,這必然需要城市扎實的資金投入。

· 起引領作用的數字伙伴: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種佼佼者一起完成。而一個起引領作用的數字伙伴,能夠整合先進的技術、整合業界資源,以業務需求為驅動,幫助政府一起來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設。

張延德用三個詞總結智慧城市建設者的思路:“善政”、“惠民”、“興業”。“智慧城市的建設要耐得住寂寞”,他同時總結經驗,為了實現智慧業務,需要做到數據統籌和融合,實現萬物互聯,以及整體的規劃和設計,這些工作是非常耗時和耗力的,但是前期見不到成果。

作為智慧城市實干家,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持續投入,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神經系統,構建智慧城市“黑土地”,即“沃土”數字平臺(是ICT基礎設施軟硬件平臺,也是基于“云、管、端”協同的平臺)。同時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堅持“平臺+生態”戰略,華為聚焦“管道”智慧城市建設所需要的信息化軟硬件基礎設施,通過平臺開放能力,聚合生態伙伴,共同提供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

而在過去十年,華為的研發投入約3940億元人民幣,2017年的研發投入897億人民幣,研發團隊8萬人;并在全球建成15個研究所,36個聯合創新中心。華為在智慧城市核心的技術領域,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領域,已經成為世界標準的重要貢獻者和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正如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所說:“華為在智慧城市的定位是做智慧城市的使能者和推動者”。

華為解讀智慧城市之道:看不見的地方肯用功,看得見的地方才有成果

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

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在中國,城市的建設各有熱色。通過觀察華為的智慧城市案例不難發現,華為的解決方案有的放矢。在智慧旅游領域,華為擁有智慧敦煌、智慧桂林、智慧鹿泉等案例;在智慧農業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高青、智慧益陽、智慧青島(海水稻)等;在推動產業轉型方面,華為建設了智慧濰坊、物聯鷹潭、智慧克拉瑪依;在智慧環保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桓臺;在智慧新區領域,華為建設了智慧蘭州新區、智慧天津濱海新區等。此外,在智慧安監、智慧水利、智慧應急、智慧電表等領域,華為也積累了諸多案例。

就拿深圳來說,曾經是全國堵城之一,平均每公里510輛車,居全國之首,部分路段高峰時速僅為10.7Km/h。2017年開始,深圳市交警與華為合作,通過對道路交通數據的全量采集,感知路口實時、準確的路況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實時調整交通信號燈的控制策略。

簡單一句話,“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結果,深圳相關區域平均車速提升15%,2018年第一季度,在全國城市擁堵排名中,深圳位列第46,在一線城市中排名最低。至此,深圳逐步退出“堵城”之列。

再如智慧農業案例。華為與青島海水稻開發中心合作,通過在稻田的地下地表部署傳感器,來感知土壤溫度、光照、鹽堿度以及農作物的生長態勢,再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和專家診斷系統,就可以實現精確的施肥和用藥,土壤質量的監測,病蟲害防治以及自動測產。該項目實現節水30%、節肥40%,同時經濟收益提升20%。

中國有15億畝鹽堿地,如果我們能夠在這15億畝的鹽堿地當中,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改造出1億畝的耕田,那么它所產生的糧食相當于湖南省一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8000萬的人口。

軟通智慧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李進用“因地制宜”形容針對性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他強調,產品可以復制,但智慧城市的建設要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具體而言,“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做法,例如像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適合做城市大腦,通過'橫向數據融合',跨領域、多場景地解決城市交通、環保、應急、能源等城市治理問題。”“而對于我國龐大數量的縣級城市來說,更需要通過明確的具體訴求達到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比如做電子政務、做智能交通、做智慧旅游等,以'縱向數據打通'為重點,拉動當地產業升級。”

最終還是要回歸“平臺+生態”智慧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必然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需要生態圈完成的”,張延德強調,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涉及投融資、頂層設計、集成、運營、業務應用、ICT基礎建設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廠家都很難獨立完成,也很難獨立為客戶提供整體服務。華為也一樣。

因此,華為面向智慧城市踐行了“平臺+生態”戰略,以頂層設計和數字化平臺為抓手,聚合業界合作伙伴,共同為政府提供服務。

華為在倡導智慧城市生態建設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有清晰的業務邊界線:“聚焦智慧城市的ICT(基礎設施),做聯接、做管道,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不與合作伙伴爭利。

“不碰應用”,指團結更多的合作伙伴為客戶服務;“不碰數據”有三層含義:第一,華為不會通過技術手段去獲取客戶的數據;第二,華為不會用客戶的數據做自己的商業變現,不會強迫客戶與華為進行數據的交換;第三,華為為客戶提供的是強大的、高性能的數據分析和挖掘的平臺,不碰數據并不代表華為不懂數據。

同理,華為也希望合作伙伴也能恪守自己的業務邊界,做好自己所擅長的事情。

比如,華為公司擅長的,一是智慧城市咨詢規劃,結合城市的數字化轉型,為客戶量身定制頂層規劃;二是建設統籌的數字化使能平臺,提供城市轉型的數字化底座,實現物聯網、大數據、GIS一張圖、視頻云以及融合通信這5大城市基礎數字資源的統籌,構建智慧城市的“黑土地”;三是為智慧城市提供泛在連接,包括通過物聯網、通信網絡實現整體的連接。

自2016年華為推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以來,已經聚合了30家智慧城市生態圈核心伙伴,涉及城市規劃、頂層設計、投資融資、系統集成、應用開發、平臺運營等諸多領域。

此次2018(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產業博覽會期間,華為聯合軟通智慧、華傲數據、ESRI(易智瑞)、洲明科技、睿呈科技等二十多家生態圈合作伙伴共同參展。

以華為與軟通智慧的合作為例,據李進介紹,“軟通智慧已經先后積累了80余項智慧城市成功案例。不僅在智慧桓臺,在環京津冀的‘2+26’個城市中,軟通智慧環保監測平臺也已經落地應用,通過環保監測數據分析鎖定污染源,決策分析。”

不難看出,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已經趨于成熟。目前,華為在全球40余個國家參與建設了120余座智慧城市,此番恰恰呼應了那句廣為流傳的華為愿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關鍵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科技行者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瓮安县| 道孚县| 滦南县| 南开区| 全椒县| 贵南县| 高台县| 双鸭山市| 南康市| 全州县| 南华县| 革吉县| 嘉黎县| 宁乡县| 新丰县| 扎赉特旗| 永年县| 当阳市| 阳曲县| 儋州市| 密云县| 安庆市| 武定县| 松潘县| 宣武区| 隆尧县| 巴林右旗| 专栏| 平武县| 克拉玛依市| 吉木萨尔县| 安达市| 阿拉善左旗| 徐汇区| 青河县| 青浦区| 博白县| 镇宁| 汕头市|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