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首先是要抓住需求痛點。
關于城市交通,深圳最大的痛點在于堵,而且深圳人口、車輛密度全國第一,更是加重了治堵的難度。治堵見效,有賴于科技賦能,但不能忽視的是“民意導向”的工作思路。哪里亂,哪里堵,深圳交警的治理首先是征求市民意見,這樣的“民意導向”無疑正是“問題導向”。一個個小堵點的消失,聚沙成塔變成了“堵城”的摘帽。深圳的“城市交通大腦”,是拿過國際大獎的高手。高手之高,不在于“大手筆”,而是具體到每一個路口的“微創新”。這些“微創新”,看得見的是自動化潮汐車道,看不見的是信號配時的“綠波帶”,未來更是會思考的紅綠燈。對此,深圳交警強調知行合一,因為科技不會自動形成生產力,智慧交通不能為創新而創新。
以人為本,其次是要服務主動升級。
對市民而言,智慧城市的獲得感來自服務。深圳交警剛剛升級了“星級用戶服務平臺”,推出了以無感支付為特征的7.0版本。在推出的3年時間里,這個互聯網惠民平臺擁有352萬個注冊用戶,在線辦理交管業務1750多萬宗。從最初的在線查詢逐步升級到在線辦事,從簡單的數據管理升級到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升級的平臺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更是服務優化的結果,生動體現了從“市民找服務”到“服務找市民”的深刻轉變。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版本的“無感支付”是深圳交警主動為之,將原本企業各自割據的信息孤島,變成了一個全市互聯互通的大平臺。建設智慧城市面臨碎片化問題,需要深圳交警式的果斷出手。
以人為本,再者是要厘清公私界線。
采訪深圳的“城市交通大腦”,有兩個厘清公私界線的細節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個細節體現了對公平感的尊重。深圳率先試點“刷點”執法,實現從“車”到“人”的跨越,直接效果便是斷了“違章買分”的財路。第二個細節體現了對安全感的尊重。深圳交警有一張全市的動態圖,但是動態圖上卻劃出了“禁區”,那便是居民生活區。以人為本,基石是對人的尊重。講公平,護隱私,這樣的智慧城市才能打動人心。
建設智慧城市,我們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進步,更是發展理念的進步。深圳交警的實踐,無疑是一個值得剖析的樣本,既有技術賦能,又有服務優化,我們的城市將因此更有內涵、更具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