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按照《市政協2017年協商工作計劃》安排,10月31日,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赴乾縣、市信息辦、市交通運輸局、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調研我市智慧城市建設情況。委員們實地查看了乾縣智慧城市指揮中心和乾陵安防監控系統,了解了市交通運輸局12328監督服務電話系統和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統建設情況,聽取了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便民措施介紹,考察了市信息辦中心機房、智慧城市大屏、呼叫中心。11月24日上午,市政協召開了“月協商”座談會,形成了《關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智慧城市建設是指通過采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新模式。我市自2011年啟動智慧城市建設以來,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下,著力改革體制機制,改變行政分割、管理分治、資源分散的局面。重視統籌設計整體規劃,編制了《咸陽市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注重把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信息惠民城市試點、信息消費城市試點等與咸陽市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全面融合,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整體水平和層次。通過建設咸陽市政府"政務云",建成共享信息平臺,杜絕了重復建設和新的信息孤島的形成,強力推進了資源整合。積極實施 “六個一”信息惠民項目,通過群眾辦事“一站通”、 便民服務“一號通”、 智慧醫療和惠民資金“一卡通”、 和諧社區“一格通”、 掌上咸陽“一點通”、 無線城市“一網通”切實解決群眾需求,服務咸陽社會發展。在西部率先啟動“互聯網+”計劃,全面開展城市信息融合,建成了咸陽市信息化基礎資源綜合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咸陽市信息資源安全共享暫行管理辦法》,并在智慧醫療、智慧稅管、智慧安監、智慧氣象等重點領域試點大數據分析應用,初步具備了大數據監測、預警和風險分析能力。通過七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設,在中西部地區創造了信息化建設的“咸陽模式”, 贏得了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
二、 存在問題
(一)數據整合及應用推廣有待進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長期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協作來實現,但是當協作遭遇利益壁壘時就顯得較為艱難。具體表現在:(1)數據收集。數據收集是實現智慧城市的基礎。然而縱觀全國,如何打破數據壁壘,聯通信息孤島,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普遍存在的難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安全問題,擔心數據泄密,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的問題,在行政體制當中,有各條線的行政命令,有各種各樣的法規,導致城市治理不能橫向打通,給技術應用造成障礙。我市通過各種措施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依然存在因為核心數據市級層面沒有權限開放,或各職能部門一般沒有制約關系,導致“信息孤島”“信息煙囪”的現象。(2)應用推廣。在智慧城市的應用推廣中,我市已實施了“六個一”信息惠民項目, “一卡通”可以實現“一卡多用”,但并未完全代替各部門分別發行的各種卡。各部門的服務熱線依然與“一號通”并存。無線城市“一網通”建設和群眾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無紙化辦公還沒有在黨政機關內部普及,培訓網絡化、遠程會議等的應用還有較大空間,一些惠民項目群眾知曉度還比較低。一些在技術上不存在任何問題的應用項目在推廣時遭遇重重阻力。這些與人們的傳統行為習慣、部門資金實力、現有政策因素等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受利益和權力分割影響。
(二)協同推進的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一是尚未形成職責明晰、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網信辦、發改委等多個機構,但沒有統一的部門對大數據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工作推進也比較困難。出自不同部門的數據資源口徑不一,不進行統籌協調管理,大數據的綜合效應就難以發揮。二是缺乏規范標準。智慧城市建設投資大,涉及范圍廣,尚無范本可依,如果不能堅持統一的規劃標準很容易成為新的更大的“信息孤島”,甚至前功盡棄。高起點的規劃、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的制度體系是智慧城市規劃成為現實的重要保證之一。我市已編制了《咸陽市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咸陽市信息資源安全共享暫行管理辦法》,但依然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三是獎懲機制不明確。作為一項需要重新整合各方資源,但是卻沒有確定職責范疇的工程,沒有明確的獎懲機制不足以調動各方各面對其的關注度和協作積極性。
(三)智慧產業發展潛能有待進一步激活。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可以直接和間接創造眾多知識型就業崗位,進而創造更多的服務業工作崗位。大數據的分析挖掘和運營要求更多的專業的數據分析企業加入,促進傳統產業進行升級。物聯網的運用將提升帶動智能終端制造的發展。因此,智慧城市已被世界各國確定為金融危機后振興經濟的關鍵策略,智慧產業也應運而生。以智慧城市建設驅動產業衍生與發展已在銀川市初見實效。我市作為智慧城市建設走在前列的城市,也應結合自身產業特點和區位優勢,進一步重視新的產業發展機遇,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創新性復合型人才資源保障有待進一步加強。伴隨城市功能的不斷多樣化和社會分工的細化,需要能適應智慧城市建設分析并提供總體解決方案的高級人才和團隊。當前技術創新人才嚴重短缺,特別是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既懂技術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十分缺乏。受區位因素和薪酬待遇因素影響,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難以引進,自身又缺乏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造成人才難求的現狀。這在縣區表現得更為突出。
三、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成果宣傳推介,不斷提升智慧城市創建的社會認知度、參與度
1.加大宣傳力度。在風雨廊橋、統一廣場等公共場所宣傳智慧城市建設的意義和我市智慧城市建設成果,設置“有事找政府,請撥12345”等標識,廣泛宣傳“六個一”信息惠民項目。
2.大力推廣智慧城市應用項目。在公交站、醫院、商場等人流密集區增加智慧城市WIFI,增強信號穩定性。在“一點通”中增設停車預約、辦事流程進度實時查詢等功能,擴展智慧城市在扶貧攻堅、挖掘文化資源優勢等方面的應用,讓智慧城市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
3.強化思想認識。將智慧城市有關知識列入各級各部門干部培訓內容,提高對建設智慧城市重要性的認識,為促進信息共用,物聯網共建,服務共享筑牢思想基礎。
(二)創新優化管理機制,合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4.強化組織領導。建議明確智慧城市建設的領導機構或主管部門,由主管部門牽頭理順各部門的數據信息,并對信息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由一個行政綜合部門,主導智慧城市的建設和應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集中管理各部門的信息中心和數據中心,進行信息資源整合。
5.建立科學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要加強對各部門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對接中省政策法規和標準規劃,建立規范標準的公共數據庫,并制定和推行統一的信息技術標準,對信息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和統一部署,確保智慧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同時,從城市整體運行效益的角度出發,協調各部門明確共享數據、上報數據、發布數據、保密數據和交換數據等內容,確保各部門對數據的共享與應用。
6.健全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獎懲機制。應將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列入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中,充分調動參與共建的積極性。
(三)探索智慧城市“咸陽模式”,做大做強智慧產業體系
7.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生產內外環節進行整合,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實現傳統制造業智能化。
8.建設智慧產業園區。引進智慧裝備制造、光通信、移動通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應用電子以及云計算等項目,發展智慧商務業、智慧制造業等新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通過戰略合作、戰略聯盟,吸引、引導和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讓更多的企業家、社會人士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來。
9.以創新帶動發展。以秦云公司模式創新為契機,打造智慧城市創新平臺,開展智慧應用技術研發,扶持智慧城市建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鼓勵開展將物聯網、大數據等與現代服務業進行有機銜接和跨界創新的研究。積極引導院校和企業關注大數據技術演進、承擔關鍵技術和系統的創新研發工作,以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帶動智慧城市產業鏈集聚和發展。
(四)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打造創新型人才隊伍
10.制定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對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創新創業、深造發展等給予優惠政策。推進人才安居工程,高標準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為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提供便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11.強化人才培養。組織開展多層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訓,要抓好推進智慧城市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培訓,深入學習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的先進理念和經驗,不斷提升領導水平和業務能力,盡快適應智慧城市建設的要求。同時,要依托西安和咸陽的教育優勢,對現有技術人員進行繼續教育,鼓勵高校畢業生繼續深造。
12.注重高層次人才引進。應該樹立以人才結構優化引領智慧城市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從根本上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思路。大力推進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設,創建以智慧產業基地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臺。借力西咸新區建設的歷史機遇,著眼海內外人才市場,重點引進高精尖人才、高端領軍人才和專業技術精英,為咸陽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