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日報報道,自“佛山1號”落地禪城的消息得到確認以來,佛山人都很好奇,這個地方性的微小衛星項目到底是怎樣的?近日,本報得到了三航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書面回復。從中,記者獲悉,與目前相當多不具備變軌能力的微小衛星不同,“佛山1號”最大的特點是有動力的微小衛星平臺,同時具備姿控、位置保持能力和更加機動的組網能力。這顆微小衛星預計最早在明年發射,主要和佛山的智慧城市建設任務相關。
有眼光:能監測“行通濟”人流
在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禪城路演現場,“佛山1號”微小衛星的消息不脛而走。“‘佛山1號’將是一顆100千克左右的立方體衛星。”三航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毛世鑫透露,“佛山1號”微小衛星將來要實現對地高分辨率觀測,主要和佛山的智慧城市建設相關。該項目計劃打通與禪城社會綜合治理“云平臺”之間的數據通道,支持和解決佛山的環境、安全問題。據介紹,這將是一顆運行在距地面200至2000千米的低地球軌道衛星,入軌后會具備變軌能力和軌道保持能力,將維持一年以上的可靠運行。
毛世鑫表示:“地面上的視頻監控存在盲區,通過手機信號來監測人流量也不夠準確。而微小衛星能夠準確監測和統計狹小區域內的車流量和人流量,預計會用在2019年的‘行通濟’活動中。”
有計劃:組網從“佛山1號”開始
“之所以把‘佛山1號’定位為動力微小衛星,就是為了具備組網能力。”三航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透露,“佛山1號”作為動力微小衛星,將同時具備姿控和位置保持能力,自然也將具備更加機動的“組網能力”。
據悉,單顆微小衛星在性能上并不能超過傳統衛星,但微小衛星組網編隊飛行,則可達到與大型衛星相同甚至更好的應用效果。微小衛星體積小、重量小,成本和運行風險相對低,也更容易組網運行,會在時間更新率和空間覆蓋率上超過傳統的大型衛星。
因此,在“佛山1號”之后,未來可能會有“2號到10號”出現,應用范圍可能會覆蓋珠三角甚至華南地區的其他城市。
有志氣:絕不做“太空垃圾”
“將來,隨著衛星成本的繼續下降,將有大量的微小衛星升空,空間垃圾問題將變得突出和嚴重。”三航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強調說。實際上,在人類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太空探索活動中,地球周圍的近地軌道上,游蕩著大量的人造碎片。
“因此,歐洲和美國在準備出臺相應的微小衛星標準,而這‘硬性的要求’將極有可能針對微小衛星的推進系統。”該專家指出,只有具備了動力,微小衛星才能在設計壽命到期后,通過推進系統反推減速,最終墜入大氣層自行銷毀。如果僅憑大氣密度變化來加速一部分碎片的軌道衰減,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完全不足以和軌道碎片的產生相抵消。
“目前,絕大多數的微小衛星都不具備這種變軌能力。”該專家介紹說,“佛山1號”將是一個具備動力的微小衛星平臺,在壽終正寢前能夠自行墜入大氣層銷毀,這也是這個平臺的最大特點。
觀察:微小衛星產業能否“珠三角化”?
當人們對衛星的印象還停留在重大項目、大型航天機構參與層面時,微小衛星項目已落地佛山。業界評價稱,微小衛星雖小,引發的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立方體衛星標準的提出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的成熟,全球范圍內的微小衛星科研和發射熱潮再度掀起。
對此,三航工業技術研究院并不掩飾對“新科技復興”的渴望。“我們除了根據具體應用任務對微小衛星進行總體設計和推動外,更傾向于進行相關航天技術的能力建設。這才是我們開展這個項目的更深層次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發一顆衛星或者完成一個獨立的項目。”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該院將充分整合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環境和各類完整的產業鏈優勢,爭取把微小衛星產業鏈“整體商業化、本地化、珠三角化”,并將復制在佛山的商業模式,去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
同時,該負責人表示,衛星從設計到最終發射,要經過很多關口,其中各種空間環境的地面模擬測試都是少不了的,比如高低溫、氧侵蝕、電磁兼容等等,“而這些非常專業的測試能力,我們目前都還不具備,需要服務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