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建設網訊(微信公眾號ID:zhjswcc)智慧城市建設是當前國家建設發展的重點,各地政府都在積極響應。我國正處于“互聯網+”的變革時代,萬物互聯是智慧城市之路的發展背景,這場變革打破了長期視為理所當然的秩序。我國智慧城市要如何建設,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建設,中國也逐漸總結出了符合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發展經驗。
互聯網企業如何參與智慧城市 不妨從四個維度入手
信用和信息是現代社會融通與經濟運轉的兩大基礎,也是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圍繞的兩個核心。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比以往更需要技術發展和創新創意,更需要自由、平等、開放、包容的城市環境,更需要新的治理思維和制度突破。而創新來自針對不確定性的冒險,在發展智慧城市中更是如此。這方面,作為天生具有創新沖動的互聯網企業,需要在引領智慧城市建設的創新征途中,發揮其市場主體作用。總的看來,互聯網企業可以從四個維度探討其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互聯網+”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互聯網+”從虛擬層面解決了信用和定價的問題。為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提供信用支持,開拓資金來源,并為貸款利率提供定價機制。信用體系不只是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也是新型智慧城市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企業應不斷創新突破、協同重構經濟社會的秩序規則,積極參與到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中。
其次是共同營造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氛圍。
城市歸根到底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現代城市是工商業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不是小農經濟的延續。在未來,市場秩序將不僅有賴于政府的傳統監管手段,還將有賴于全面社會信用動態評價、信息收集、公開與共享,企業應該充分利用好大數據與信用能力,為社會治理提供支持,促進市場經濟繁榮、穩定發展,營造開放、包容、創新、信賴的社會氛圍。
再次要致力于普惠的公共服務提供,促進人口城鎮化。
社會資源不足、公共服務分配不均等在過去一直是困擾政府治理的問題,牽制著社會安定和文明發展。智慧城市建設打破了傳統城鎮化路徑,注重人的生活幸福和全面發展。人的城鎮化還包括普惠的社會福利。在社會服務領域,企業應利用好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紅利,做好中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的普惠服務,致力于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享受到非歧視、無差別、高質量的服務。
最后要促進多網融合、產業整合,提升企業及城市的全球競爭優勢。
國家的競爭優勢有賴于可持續的產業發展,產業鏈與產業生態的可持續有賴于運行高效生產空間、便利舒適的生活空間和綠色健康的生態空間。各類空間的營造與良性運行的基礎是構建合理、結構匹配的城市要素,充分融合物質網絡與虛擬網絡。互聯網企業應充分結合城市的物質規劃、信息規劃與社會規劃,充分結合互聯網、產業鏈和社會基礎設施網,作為紐帶融入各項城市要素,實現物理空間、網絡空間和社會空間的集成、融合,融入新型智慧城市的全身脈絡。
我們正處于“互聯網+”的變革時代,萬物互聯是智慧城市之路的發展背景,這場變革打破了長期視為理所當然的秩序。例如,作為國民經濟支柱行業的 建筑業,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項目地點分散、參與單位眾多,風險高、變化快,質量要求嚴,工期短,成本低已成為目前建筑項目的主要特征--建筑管理信息化亟待提升。智慧工地的出現,為建筑管理揭開了新思路。智慧工地采用互聯網手段加強建筑各方的聯動和融合,成為一個集政府、建筑方、承建方三級聯動的綜合監管平臺。它面向所有 工程建設行業群體,從企業到個人,從管理者到務工人員,都能為他們提供服務;一旦建立好智慧工地大數據平臺,它即可為工程項目管理者提供全方位專業的管理方案。
另一些共享經濟實現軟件,比如在線醫療新模式和在線教育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消除門檻,打破公共服務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互聯網金融服務通過交易記錄建立信用,貸款成本是傳統大銀行的0.3%。
總的來說,任何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行業、生產環節和既得利益都可能面臨著互聯網的顛覆,智慧城市將致力于為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公共服務創造機會。這是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歸宿,也是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