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16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可謂在螺旋中上升,曲折中前進。雖然距離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以及我國政府發布相關政策已有八個年頭,然而受制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城市化進程、各地區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仍遇到了諸多可預判和不可預判的困難。亦與困難并蒂而生出許多非凡的成就,誕生了一批突出的、可借鑒、可復制的智慧城市應用樣本和建設標桿。
于是在臨近2016年年終之際,特斯聯聯合物聯網智庫,嘗試將本年度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喜和憂歸納總結,以期為這一領域的各路玩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首先,順應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節節攀升的樂觀形勢,我們先天下之樂而樂,先來盤點下榮膺2016最具影響力的“紅榜”大事記。
入選本榜最大的原則就是:影響力。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智慧城市順利推進的核心基礎之一,今年各級政府也出臺了不少相關支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們選擇對智慧城市建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影響的政策和成果;
第二,提名的相關城市或企業在所屬領域有較高的業內認同度,所建項目在同類項目中有明顯的示范性應用或創新優勢;
第三,智慧城市的建設至今,除了通用性的大型項目之外,“小處著眼”的落地也是亮點,尤其是企業以市場化的手段自發推進的典型落地項目;
第四,智慧城市是大量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融合,一些重大的基礎性技術的突破給智慧城市很多領域的進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TOP1 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標準發布,試點城市面臨考驗
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央網信辦、國家標準委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工作務實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發展的通知》,并將出臺《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6年)》。
《評價指標》包含8項一級指標:惠民服務、精準治理、生態宜居、智能設施、信息資源、網絡安全、改革創新、市民體驗,其中惠民服務和市民體驗兩項占比分別37%和20%,被擺在了首要的位置。并且此次加入了“主觀評價”,即問卷調查,上調了公眾評價的權重。這體現了智慧城市建設總規劃“以人為本”的宗旨。
智慧城市的推進已經歷8個年頭,此前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交通部、科技部與國標委、國家旅游局等部門組織的597個智慧城市試點,但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智能化不足、碎片化和信息孤島等問題。和大量技術產業化過程中的原因類似,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在于不同機構、不同企業在推進中缺乏共同認可和堅持的標準體系。智慧城市作為涉及政務、產業、民生等全方位的大型項目,更需要統一的頂層設計和一致的評價標準。
此次評價標準的發布,是借助宏觀調控和政策的指引,使政企攜手,改變孤島模式,促進多部門、多行業之間的融會貫通作用,從碎片化走向系統融合的關鍵措施。另一方面,數據是未來智慧生活的核心資源,期待評價標準的實施過程能進一步推進孤島化數據的共享和開放力度,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
當然,最直接和近期的影響是此前597個智慧城市試點要面臨大考和遴選,是對地方政府和參與企業的綜合考驗。
TOP2 國務院《意見》:2020建成一批特色智慧城市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上半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并從七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重點任務:強化城市規劃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進節能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營造城市宜居環境、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最為關鍵的是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措施,不斷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國務院頒發此《意見》的初衷是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指引方向,提前總結“教訓”,防止在建設過程中“誤入歧途”。國務院吸取了在過去幾年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實施過程中曾出現過的突出問題,如:城市規劃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和公開性不夠,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節約集約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夠,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問題突出,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該《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替我國各地政府和企業在踐行智慧城市建設中挽回了相當程度的損失,并為建設中已存在的難題“思想開源”,提供了新的可行性嘗試思路。并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重申了民生、綠色、文化等智慧城市關鍵詞。
TOP3 中國住建部在世界智慧城市大會上獲獎
第六屆世界智慧城市大會16日晚間在西班牙東北部城市巴塞羅那舉行年度頒獎典禮。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因注重推動智能、綠色、低碳、人文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獲大會榮譽獎。
我國住建部在國際舞臺斬獲獎項對于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針強心劑,也是對住建部近年來工作的高度肯定,如提出了“海綿城市”,充分考量城市區位、自然地理、經濟現狀和水生態等基本特征進行合理規劃,對于城鎮野蠻改造進行了有力的遏制,對于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品質,塑造風貌特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智慧城市分工上,住建部長期堅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考量費用投入和產出比、地區指標設定靈活等原則,負責我國智慧城市相關項目的試點考察和批準工作。此次榮獲國際嘉獎,也說明住建部在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愿景中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引起國際矚目,在某些優勢領域,我國已有成熟的落地樣本值得拿到國際層面觀摩,以供借鑒,并且能代表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特色。
TOP4 “京津冀”打造世界級的創新城市群
京津冀地區將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為主軸,形成國家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城市地鐵四層軌道交通網絡,到2030年建成“四縱四橫一環”城際鐵路網。未來還會和區域內機場群、港口群、鐵路網、公路網放在一起考慮,形成一個完整、合理的綜合運輸體系。
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是一個持續性的政策、經濟、產業推進之路,將其仍然作為今年的智慧城市的要點在于其對智慧城市產業的巨大帶動作用,以及智慧城市相關參與方對其高度關注。該城市群的崛起意義不僅體現在交通上的連接,背后則是完善的交通網打通經濟互動,并進一步帶動政治、教育、醫療、旅游等行業的相互融合,形成優質資源的互補,縮小京津冀三地間的綜合差距。借助北京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科技創新優勢、天津強大的制造優勢和研發轉化優勢、河北區位優勢顯著及商貿物流產業發達,服務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世界上現有六大世界級城市群,美國兩個、歐洲兩個,日本和我國各一個。我國處于經濟增長階段從高速向中高速的轉換期,這里也是繼長三角之后,打造全新世界級城市群的不二之選。
TOP5 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開啟智慧城市連接新革命
今年物聯網領域最為熱門的當屬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包括6月份NB-IoT在3GPPG會議上核心標準凍結,給芯片、模塊、通信設備、運營商和應用廠商帶來無限空間;LoRa產業鏈逐漸成熟,很多行業應用開始在國內落地,中國LoRa應用聯盟成立推動共享式LoRa網絡建設。這些網絡技術的發展讓大量此前無法聯網的設備具備了聯網的可能性。此外,Ingenu、Sigfox等其他低功耗廣域網絡技術也開始跑馬圈地。
對于低功耗廣域網絡來說,其典型的功能在于“補齊物聯網通信層的短板”。終端功耗、網絡覆蓋距離、網絡容量、成本等各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它是專用于物與物通信的最好方式。當然,低功耗廣域網絡在智慧城市中有大量的應用場景,無線抄表、智慧停車、市政資產管理、智慧照明、智能建筑等在該技術的協助下更快速落地,可以說,低功耗廣域網絡也是補齊智慧城市網絡基礎設施中的一個短板。
從產業鏈來看,與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相關的所有大型企業均涉足低功耗廣域網絡,包括高通、英特爾等芯片巨頭,華為、愛立信、諾基亞等設備巨頭,幾乎所有的主流運營商,以及各行業領軍企業都開展低功耗廣域網絡應用的而布局。可以預計,在2017-2018年將是低功耗廣域網絡快速部署、規模化落地的時間,智慧城市也因此受益。
TOP6 衛星上天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空天基礎設施系統
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智慧城市建設對于不同類型的通信場景、通信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如靈敏性、保密性等,對我國現有的通信方式和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加強通訊衛星的全方位部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其中包括: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體系。
北斗衛星啟動“厘米級”定位系統建設工作:“夔龍系統”通過計算從全球多達300個以上的多系統衛星導航參考站所獲取的觀測數據,對定位精度影響較大的軌道誤差、時鐘誤差等參數進行精密修正。
中國組建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邁出“第一步”:中國計劃用4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的高通量寬帶衛星和地面網絡系統組成“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亞太6D寬帶通信衛星已啟動。
以及,未來我國將建全球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鴻雁星座”通信系統由60顆衛星組成,將在2020年組網完畢,屆時將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
通過以上衛星群的共同部署,將逐漸補齊我國智慧城市在各個子領域應用同質化通信方式的短板。多樣化頻段、多樣化適用場景的網絡選擇將為不同行業依據自身需求“定制”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可能。如銀行、軍事等領域對于通信保密性的要求極嚴,而檢修、監測、表計等行業又對低功耗網絡有實際需求,另外在一些偏遠地區、航海、極端環境中又需要信號的全面覆蓋。在這些領域里,中國要建成完全自主可控的衛星通信體系,在逐漸追趕國際先行者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甚至某些領域反超。這些空、天、地一體化的基礎技術的進步,成為智慧城市基礎支撐技術。
TOP7 一批智慧城市和智慧小鎮示范樣板脫穎而出
智慧城市落地推進中,已形成不少階段性成果,尤其是一些以城市為單位和基于小范圍的建設形成了全國性的典范,其中以銀川智慧城市和烏鎮智慧小鎮為代表。
作為全國以城市為單位進行頂層設計的智慧城市樣本,智慧銀川3.0基于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10大重點領域13個模塊的智慧城市建設,為眾多城市走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提供借鑒——“智慧銀川”的關鍵,是“一圖一網一云”的架構。
一圖,是敏銳的五官,通過部署各類物聯網感知終端,結合全景真三維地圖,對城市各要素進行空間節點定位;一網,是強健的神經,8000G的城市光網絡讓數據通行無阻;一云,則是大數據中心云平臺,是整個城市的“大腦”,對數據進行存儲和挖掘分析,讓數據產生價值。
銀川樣本的建成得益于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利化、城市管理精細化,另外,“一圖一網一云”的架構也體現了物聯網技術融入智慧城市建設而釋放出的巨大活力。各類傳感器的部署為智慧城市提供了可靠數據和信息來源,健全的網絡通信為數據和信息的傳輸提供可靠支撐,而云端的計算與處理才能真正挖掘大數據背后的意義,使惠及民生的智慧項目落地。智慧銀川打破了行業壁壘,激活了更多可連接的資源,催生許多交叉產業、新產業,是我國第一個完備的、統一規劃部署的智慧城市樣本。
而在當前新型城鎮化加速的情況下,小而美的特色小鎮的智慧化建設,被認為是為智慧城市的探路。我國的智慧小鎮自誕生以來就進入了“病毒式”傳播模式,尤其在以旅游業為支撐的地區,開展智慧小鎮有著獨天得厚的優勢。
借助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契機,烏鎮智慧小鎮建設成果顯著,從智慧旅游到智慧交通、全景區WiFi,互聯網醫院正式運營,烏鎮成為智慧景區。創投公社、金融咖啡應運而生,互聯網產業基金、投資基金蜂擁而入,烏鎮更是一個互聯網創業小鎮。它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對于中國廣泛的三線城市轉型升級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其他智慧小鎮的建設如與特斯聯科技合作建設的陽光100麗江雪山藝術小鎮、以及杭州丁蘭智慧小鎮、武漢智慧小鎮、川南能源互聯網智慧小鎮等也可圈可點。
TOP8 自下而上的力量:智慧社區即將連點成面
作為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代表,智慧社區建設及運營已經熱了三四年。但無論是此前風風火火的社區O2O,還是房地產開發商、物業管理機構端主導的智慧社區,始終缺乏“眼球”企業領軍狂飆。
2016年,智慧社區業內上市公司彩生活并購了萬達物業,成為其并購思路做大智慧社區的又一經典案例。在其示范效應帶動下,龍湖千丁、萬科住這兒紛紛瞄準這一領域,卻始終無力突破某一城市市場覆蓋份額過低的“阿喀琉斯之踵”。不過,過于埋頭社區物業端而忽視了寫字樓、醫院、校園等的智能升級需求,成為智慧城市自下而上發展的最大掣肘。
也是看準了上述行業痛點,技術驅動、平臺第三方合作為出發點的特斯聯科技在2016年發展迅猛,與不少大型地產、物業其攜手,試圖在原有智慧社區的基礎上,提供智能通行、智能停車、能源合同管理(EMC)等多場景打通方案。
不出意外,2017年,這一模式的擴張速度、規模效應尤其值得關注。在各級政府智慧城市規劃此前“自上而下”與智慧社區“自下而上”的距離彼此拉近下,智慧城市從中樞到毛細血管的貫通,將成為老百姓可預期的便民“實事”。
TOP9 智能照明成為傳統行業與物聯網融合的典范
照明作為從家居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部署的一個版塊,因其強剛需和易改造的特性,成為了首個傳統企業大規模擁抱物聯網技術的切入板塊。今年,國內外許多巨頭都在照明領域有所布局,如歐普照明聯手華為、飛利浦聯手沃達豐、飛利浦聯手小米進行智能照明跨界布局,而歐司朗、雷士照明、鴻雁電器等傳統照明企業也紛紛尋求智能照明的變革。在此領域,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我國通信行業的雙雄華為和中興在智能照明領域的探索。
今年年中,華為發布首個照明物聯網解決方案,該方案將城市照明路燈統一接入物聯網絡,基于GIS進行可視化管理,管理者可清楚了解每一盞路燈的狀態信息,可對其開關狀態、照明亮度進行精準控制,真正實現按需照明,節能效率的測量值高達80%。
而在此之前,中興也已經盯上了智慧城市建設中勢頭較強的兩環——智慧交通和城市照明,并迅速響應,部署落地“BluePillar”智慧路燈方案。該方案實現了一個傳統的路燈桿,既是4G/5G基站,也是電動汽車充電樁,同時可采集氣象、環境、交通、安防等城市綜合信息,大屏幕戶外型LED屏幕還可提供便民信息及用于廣告運營。
大量照明巨頭和科技企業同時發力智慧照明領域背后的必然原因在哪里呢?筆者認為,智能照明的大多玩家選擇從C端切入,因為改造難度較低,然而現階段,真正智慧照明場景的深層剛需和更高利潤卻在B端,于是各照明和科技巨頭齊齊布局城市路燈照明并提出革新性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是一個相對率先落地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智慧路燈、商業照明在城市建設中巨大應用潛力和市場體量。
TOP10 共享單車接替智能停車,“最后一公里”熱點更替
交通是關乎國家和民生的大事,交通擁堵一直是困擾我國一二線城市的難題,同時也是推動交通變革一步步到來的催化劑。而與民生高度相關的“最后一公里”,包括日常停車、短距離出行的一些難題,在造成交通擁堵上不可忽視。于是,近年來的智慧停車、共享單車成為了資本和業界追捧的新寵。
從2014年開始,“互聯網+停車”領域就不斷爆出融資額刷新高的新聞,包括“停簡單”、ETCP等新銳企業,一些上市公司也涌入該領域,智慧停車的進入壁壘居高不下,更有觀點認為該領域的入場券是“20億元”起。在資本推動的熱潮下,不少從業者開始對其進行冷靜思考,除了跑馬圈地外,精細化經營也非常重要。
除了智慧停車外,專注于“城市的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單車,在今年也展開了大范圍的部署和投放,與往年的規模已不能同日而語,在許多城市已經成為市民短距離出行的日常選擇。
今年的共享單車行業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而前段時間滴滴出行前后投資摩拜單車和ofo,也讓兩大玩家被業內外所熟知。但是,因為“一夜爆紅”式的發展態勢,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未能同步迅速成熟,而是不斷摸索,仍處于成長期。共享單車一般從校園為剛需場景切入,管理和收費模式較為簡單、單一,然而從校園走向街頭,這個稍顯稚嫩的少年勢必會遭遇不一樣的挑戰和阻礙。共享單車的前身們已經無數次證明,車輛損毀和回收是困擾共享單車可持續、可循環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對于升級版的共享單車,在定位、追蹤、賬戶關聯、信息記錄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關于道高一尺還是魔高一丈的問題,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當然,這些“最后一公里”的發展,也是需要基礎支撐技術的完善。以定位服務為例,不論智慧停車,還是共享單車,NB-IoT、LoRa等低功耗廣域網絡技術對該其提供精準定位、降低成本、提升服務水平打下堅實基礎。看來,“最后一公里”的熱點除了資本的追捧外,還需更多與基礎技術、城市生活需求高度融合,真正體現智慧城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