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互聯網時代的上海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十八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正在火熱進行中,第一財經《頭腦風暴》欄目也為此錄制了一期特別節目,請來了超豪華中外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嘉賓,圍繞“互聯網+”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對智慧城市在出行、支付、制造等環節和場景中的相關應用和問題展開了火熱討論。
上述中外企業家分別來自制造業、科技界、金融服務等領域,包括蒂森克虜伯、匯豐控股有限公司、貝卡爾特集團、通用汽車公司、上汽集團、中國銀聯、上海電氣集團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業務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各自的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他們所領導的企業總市值高達3.8萬億人民幣。
城市的智慧程度是否取決于互聯網的運用能力?
對此,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表示,智慧城市是一個比互聯網更大的概念,建設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這其中互聯網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絕不是全部,除了互聯網的運用,還要考慮到環保、安全、市民素質等多樣化的需求。
上海電氣集團董事長黃迪南則認為,互聯網的運用能力對智慧城市建設有決定性作用,智慧化與信息密切相關,一個城市的各行各業要高效率智能化地獲取信息,發送及反饋信息,實現最大可能地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都必須基于互聯網的運用和完善。
普華永道全球主席羅浩智也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設不能完全依賴互聯網,要把人類的思維、城市的實際情況和通過互聯網獲得的可信數據結合起來做判斷。
例如,當下大多數車企甚至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發力的自動駕駛,未來能否在上海成為智慧城市出行的一種普遍模式。
羅浩智就認為不能只考慮技術和商業因素。“今天如果是在非洲討論這件事就不太可能,因為自動駕駛產生的首要條件,是在一個有車的環境里;另一方面是市民或消費者是不是想要,需要這個東西;第三是關于自動駕駛方面的法律和監管的框架在世界各地都不一樣,這些方方面面都要通盤考慮,不能只考慮技術因素。”羅浩智說道,未來希望上海不只是私家車有自動駕駛技術應用,而是能擴展到火車、公交車等各個不同的交通領域,創建一個智慧出行的閉環,才能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大的便利。
蒂森克虜伯董事會主席海里希·赫辛根(下稱“海里希”)則建議,首先要減少正常工作日因為通勤高峰引起的交通堵塞和事故,從根本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出行,比如一些不需要定時坐班的崗位可以開放在家里辦公等;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自動駕駛、分享經濟等多種形式來實現交通智慧化,減少城市交通壓力。
此外,指揮交通的第一階段——一些智能交通系統已經開始商業化,如車道偏離報警系統、車輛追尾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停車計時收費系統、多種交通支付一卡通等應用。
凱文·凱利曾預言:“以‘生產力’為衡量指標的工作都應由機器人來代替。”中央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與當下大熱的工業4.0和智能制造概念密切相關,對擁有大量制造企業的上海來說,未來要如何處理人與機器的關系?上海智造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發力?
海里希認為,從制造到“智造”的關鍵,是交流能力,即機器和產品在制造環節中都要具備交流能力。“未來肯定有很多工作都可以被機器人替代,我們談到互聯網+的時候,最需要關注的是機器和產品的交流能力。比如電梯制造和運營中的智慧化,在整個產品周期里可以隨時監控生產和運營情況,在最快的時間里收集數據,分析故障,為維修等環節提供便利,進而為客戶提供價值。”他認為,替代,不是簡單地替代體力勞動,還要具備很多其他的數據收集分析等功能,未來機器人和人的分工可能沒有明顯的柵欄,一些敏感的工作,可能需要機器人和人相互輔助,安全和諧地在一起創造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價值。
對于上海如何抓住智能智造的機會,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主席范智廉表示,一個成功的企業或企業家,第一個衡量標準是人和與人相關的要素。數字化時代必須要互聯互通,過去企業體量從小變大已經習慣了項目制的組織方式,而人才、創意、協作方式的轉型,才是決定未來制造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