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部的普通中等地級市,在與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的比拼中,脫穎而出,把自己城市的名字連同自己取得了驕人成就,擺在了日前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2016年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入口處最顯眼的一號館。
這個城市就是宜昌,2013年8月被確定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成為目前全國被列入智慧城市試點的300多座城市中的一座。
就是這座在全國所有試點中并不具備任何先天優勢,甚至被貼上“信息孤島”標簽的城市,僅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走出了一條智慧城市“一體化”建設的新路子,并因為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醫療方面的突出表現,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得國務院2016年“免督查”待遇及多項激勵政策。
除了宜昌市受到國務院嘉獎,今年6月在國家衛計委舉辦的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高級管理培訓班上,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也作為全國同類城市唯一典型案例在會上介紹經驗。
國務院發出的表彰通報中,提到了一個數字:90%的縣域就診率。這正是宜昌在智慧城市建設的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醫療中取得重大成果:
借助“互聯網+”創新搭建“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實現了市、縣、鄉三級診療機構信息無縫對接,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掛號難、轉院難、結算難、繳費難、報銷難”等問題,使縣域內就診率達90%,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2015年6月起,宜昌開始探路“互聯網+”,通過聯手健康之路(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搭建“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對接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信息系統,實現了預約掛號、導診、轉診、家庭醫生電子簽約、隨訪、咨詢、慢病管理等多項醫療服務信息的電子化、平臺化。
平臺搭建好之后,老百姓從中迅速感受到了實惠。一個農村病人要在宜昌市內轉診,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完成手續辦理:接診醫生登錄“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填寫電子轉診單,錄入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欲轉往科室等信息,傳至要轉入的醫院、新農合部門同步審核。不到10分鐘,病人手機上就收到了新農合同意轉診以及轉入醫院關于檢查治療相關安排的短信。
“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實現了宜昌各層級的醫院的信息連通,后期報銷也不用患者發愁。基于“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病人所有的就診信息都在平臺上由鄉、縣、市三級醫院的主治醫生同步共享,新農合辦公室同步審核,信息流、服務流和財務流的統一,讓病人能真正實現安心治病。
為了充分利用醫療資源,衛生主管部門明確政策,鼓勵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醫院治療,疑難病、危重病在大醫院治療。除了轉診方便,診療安心之外,宜昌的分級診療平臺,也用信息技術推進診療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由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
宜昌通過平臺鼓勵患者進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報銷比例最高可達90%-100%,轉診到縣醫院、市醫院的報銷比例分別可達75%、65%。而如果不通過平臺直接前往上級醫院就診,報銷比例則下調至40%。
政策杠桿引導加上貼心服務帶動,群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意愿顯著增強。宜昌市衛生計生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宜昌市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鄉鎮衛生院住院病人同比上升了20%,人均住院費用首次出現下降。
宜昌建成了區域一體化智慧健康醫療體系,既可以通過互聯網方便老百姓預約掛號、移動查詢,又可以通過醫療健康專網實現雙向轉診、遠程會診;既可以實現醫療機構信息共享,又可以實現醫療醫保數據聯動,做到一人一卡服務終生。
11000個網格城鄉無縫全覆蓋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宜昌不僅在“智慧醫療”下足功夫,社會治安管理方面,也創新網格化管理新模式,構建了以大數據為軸線的社會治理智能化體系。2014年在湖北召開的全國平安城市建設現場會上,重點推廣了宜昌“大數據,大平臺,大應用”的社會治理先進經驗。
宜昌在全市建立了統一的空間地理信息平臺(GIS),實行全市一張圖。將城區按照300戶左右劃分為1421個網格;農村以村民小組為基礎劃分為9579個網格,全市共劃分為11000個網格,每個網格設立一個網格員,配備一個移動終端“社區e通”,全權負責網格內的信息采集及各類政務服務。將網格內的人、地、物、事、組織等在一張圖上空間定位。
網格建立好后,宜昌對于全市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礎數據實行網格員動態采集,對于部門業務數據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實時交換更新。通過部門與網格員之間反復數據關聯比對,形成標準可用、動態更新的數據庫。
目前宜昌全市已有28個業務部門實行數據實時交換共享,數據總量已達4.5PB,28億多條。有效解決了數據采集難,更新難,準確難的問題,解決了社會治理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的問題。
部門數據交換
對接基礎數據庫,宜昌采取職能部門與網格員、自愿者相結合,對流動人口、困難人群、精神病患者和吸毒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等特殊人群開展全天候零距離的跟蹤管理服務。公安部門2011年以來,發現流入違法犯罪前科人員1870人,抓獲在逃人員985人,獲取各類違法犯罪線索2108條,查破各類刑事案件1425起。
部門共享基礎數據
此外,宜昌還牢牢抓住自己成為全國50個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示范城市的機遇,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城市級的視頻監控云平臺,將原建的、新建的視頻監控資源整合起來,統一提供給10多個部門共享應用。實現了建設成本最小化,共享應用效果最大化。
各個部門將業務工作對接基礎數據庫和網格化管理平臺,改革體制機制,跟進管理跟進服務,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變過去的層級式管理為現在的扁平化治理。由此,除了公安工作之外,宜昌的工商、城建、城管、民政、民宗、工會、殘聯、消防、禁毒等16個部門的智慧應用水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比如, 智慧消防通過網格化管理體系就做到了精準防范、利用GIS平臺和數據庫對事故發生后做到精準救援。2015年,宜昌比上年火災起數下降了23.39% ,死亡人數下降了75% ,直接財產損失下降了63.79% 。2016年6月28日公安部消防局也在宜昌召開全國現場會推廣宜昌智慧消防的經驗。
“城鄉一體化”的背后
90%,11000……這些讓宜昌城鄉一體化建設落到實處的數據背后,正是宜昌這些年著力建設的城鄉一體化支撐體系提供的最基礎保障。
因為2014年宜昌就在全省率先實現的光纖“村村通”。2015年宜昌被列為工信部“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宜昌再次抓出大好契機,大力實施光纖入戶工程。市縣兩級政府投入上億元、電信部門投入12億多元,在2014年于全省率先實現光纖“村村通”之后,2015年開始實施光纖“戶戶通”工程。目前農村通光戶已經達到35%,規劃2018年全市農村“戶戶通”光纖。
興山縣昭君鎮灘坪村——全省首個實現農村光纖“戶戶通”的特級貧困村
另外,無線宜昌建設也是快馬加鞭。目前,宜昌全市已實現3G/4G網絡全覆蓋;全市也已經統一建設Wi-Fi管理平臺,實現了城區公共場所Wi-Fi全覆蓋。
而適用范圍更廣,瞄準城市未來發展的云上宜昌建設,宜昌則大膽拓展新的建設思路:由企業投資、政府服務外包,建設湖北三峽云計算中心和大數據中心。
目前宜昌已建成電子政務云、教育云、健康醫療云、社保云、市民云、醫院云、視頻監控云等綜合性城市云平臺。
除了硬件設施建設的保障,在智慧城市軟件建設的重視和投入,從宜昌智慧政務體系的建設可見一斑。
城市政府是城市的大腦中樞,智慧城市建設政府要帶頭示范。宜昌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網絡機房、統一應用開發、統一數據共享等“大統一”的思路建設,率先形成了區域一體化的智慧政務體系。
宜昌市公務員辦公門戶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公務人員4萬多人,實現了貧困山村都能在網上辦公和手機移動辦公。在國家檔案局指導下,在全國率先實現公文從起草到歸入檔案館全生命周期網上運行。
政府的辦公服務體系也實行“五個一”互聯網+政務服務,即一單(公共服務清單)規范、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辦理、一卡通用;將行政審批與政務服務系統部署到村委會(社區),通過一站式受理和代理代辦,實現全市政務服務辦事不出村(社區);在全國率先實現工商營業執照全程網上辦理,做到零紙張、零見面、零費用。
此外,宜昌也建成市縣鄉三級統一的政府信息公開系統,市縣兩級統一的政府網站運維服務平臺,統一網上辦事大廳和政民互動平臺,統一雙微管理服務平臺。市縣兩級政府采購,產權交易、工程招標、土地拍賣等全部實現全市“一網”運行機制。
在率先建成覆蓋市縣鄉村(社區)四級的智慧政務體系,率先建成了智慧網格全覆蓋的社會治理體系,率先建成了以人為核心的智慧民生體系之后,宜昌也由此實現了智慧城市從1.0智慧政務、到2.0智慧治理、再到3.0智慧民生的跨越。
在2013年8月宜昌被列為全國智慧城市試點之后,當年10月,市委中心學習小組就請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院長童慶禧作智慧城市專題報告,童慶禧在報告說到:“智慧城市建設就是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城市具備人體特征象人一樣智慧起來!”
回望這些年,宜昌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正是腳踏實地地朝著這個目標在邁進。
宜昌三峽云計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