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家庭生活與家族聯系仍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最為重要的部分。鑒于此,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必須創設足夠的家庭、家族生活空間,讓人們在現代社會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重建民間信仰體系,讓家規民約成為基層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進而重建基層社會秩序。
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從理論研討、戰略規劃向具體落實、全面展開方向逐步推進,人們普遍期待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將為拓展城市生活空間、完善城市生活設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城市運營成本發揮重大的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比較偏重于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大數據的綜合開發、新能源的大量普及、機器人的全面上崗等可能對城市的軟硬件系統重構產生的影響,從根本上來說,這反映了一種物質本位、技術本位、管理本位的智慧城市建設路徑。
然而,智慧城市建設的主體是人,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走人文本位的建設路徑,以提升人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為根本目的,從而最終實現人的智慧生存。當代社會物質豐裕、技術發達,這些對于改善人們的生活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但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在于其社會文化屬性。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是自然地趨向于過城邦生活的動物。馬克思也明確指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先進設施,另一方面也要非常注重體現智慧城市建設的社會文化內涵。
第一,運用現代技術,體現文化傳承。鴉片戰爭以后,隨著中華帝國的衰落和西方列強的入侵,曾經影響和支配中國兩千余年的文化傳統出現了嚴重的損毀和斷裂。但是,已經積淀為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傳統不僅無法切斷,而且無時無刻不對中國現實社會生活與現代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不能是盲目模仿西方的高大上建筑設計,或是簡單套用高精尖的數字技術設備,而是要積極地發掘中國文化傳統里的鮮活元素,使之成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酵劑,讓傳統發揮正面的積極功能。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究竟什么才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基本元素可謂見仁見智,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之中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服飾風格、居住方式、書寫系統、思維模式均有自身獨特之處,值得好好總結、細細品味、慢慢開掘。如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中華傳統文化的這些獨特方面予以呈現,這樣的智慧城市才是中國的、民族的,才能真正體現中國特色、民族氣派,也才能為中國人所接受、所喜愛,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城市才能為多樣化的世界文明作出中國自己的貢獻,才能成為世界智慧城市中名副其實的東方之珠。
第二,創設物理空間,重建信仰體系。現代城市人滿為患,可是西方各國大小城市之中教堂星羅棋布、隨處可見,對很多西方人而言,那里是周末的最佳去處,是靈魂的最后歸宿。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家族本位的社會,中國人都具有很強的家族觀念,總是潛藏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這種家族觀念如果作為一種信仰來看待,那就是祖先崇拜,在我們的民族就是對三皇五帝的崇拜,在每個家族就是對列祖列宗的崇拜。
在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依然是普遍的民間家族觀念,家庭生活與家族聯系仍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最為重要的部分。鑒于此,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必須創設足夠的家庭、家族生活空間,讓人們在現代社會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重建民間信仰體系,讓家規民約成為基層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進而重建基層社會秩序。
第三,豐富人際交往,積累社會資本。現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和普及的嚴重后果之一就是很多人沉迷于手機、電腦提供的網絡虛擬空間,人際交往顯著減少。現代社會科學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交往網絡與健全的公民社會的形成對于積累社會資本、建立社會信任、促進政治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法國的沙龍文化、意大利的廣場集會都是公民社會的具體體現。中國古代歷史名著《左傳》所記載的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中,鄉校就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場所,對于優化社會政治治理很有幫助。正如子產所說:“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論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
智慧城市建設應該有利于促進和豐富人際交往,以城市居民為主體,以現代技術為手段,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跨樓組社會交往平臺,吸引和組織廣大居民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和社區治理活動,引導人們從“修身齊家”的家族生活圈拓展到“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生活圈。為此,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可以在兩個方面進行大膽嘗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公共管理部門要全方位開放透明,要有足夠的市民活動和交往空間,便于廣大城市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基層社區要實現民主自治,在導入大量人工智能設施的基礎上,由基層民眾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
第四,提升生活品質,實現智慧生存。智慧城市建設是人類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從物質主義時代向后物質主義時代、從現代化浪潮向后現代化浪潮邁進的過程中提出的一個宏大愿景。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邁進的過程中開啟的一個新的篇章。因此,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不能只著眼于解決溫飽問題和達到小康水平,而是應該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從而實現智慧生存。
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設中,很多地方設計和引入了智慧交通、智慧住房、智慧電網、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智慧教學、智慧飲食等,生活的智能化與便利化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這些無疑有助于智慧生存,但不等于智慧生存。智能不等于智慧,智能+文化才可能是智慧。因此,智慧城市建設中要提升生活品質實現智慧生存,必須建設大量的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文化設施,并使它們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