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之家,冰箱、電視以及空調,這些原本一動不動的家用電器將變得“靈動”:通過手機遠程看到家中的冰箱里食物的數量和保鮮信息,提醒你補充食材,甚至直接進入購物網站幫你采購;你該做飯了,廚房電器根據冰箱里的食材,推薦菜譜……這背后是物聯網技術,將家中的各種設備連接到一起,構建設備管理系統。
從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廠商轉型,思科正以IoE(萬物互聯)/IoT(物聯網)技術開疆拓土,將中國創新中心總部正式落子廣州,或許廣州市民的家中能更快實現這一切。
除此之外,中國創新中心還將開放給思科全球的生態伙伴,創建產業生態圈,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從與思科簽約的10家公司來看,全部集中在信息系統集成、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領域。不謀而合的是,這也正是廣州乃至珠三角正在大力扶植和引導的新興產業。
借力思科的集聚與輻射,廣州同步開啟創新引擎。圍繞“互聯網 ”、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領域,廣州乃至珠三角的產業想象力無限。●南方日報記者 陳思勤
“數字化”再造制造業 利潤提升一成以上
在花都區的一些汽車生產車間里,經過數月培訓的工人已經可以熟練地操作機器人設備,而不需要看懂龐大、復雜的抽象數據。“像‘傻瓜機’一樣只有0和1兩個選項。數值1代表著機器零部件正常,0代表必須關停機器。”現場的工人告訴記者。
該工廠里,遍布各個角落的傳感器24小時監測著機器或機器零部件的運轉情況,并通過網絡按指定路線發回處理器,處理后直接變為直觀的體現。而且,依據傳感器的數據,可以提前3個星期判斷出機器運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工廠提前做好預案,對于生產線龐大的企業可減少停工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
這就是思科構建的傳感器和網絡,像人體的“毛細血管”一樣重要,承載著運輸機器設備監控數據與后端處理器的重擔。
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工業4.0”,其本質特征都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制造方式和模式。
“當30個衣柜訂單到達生產端時,系統能自動計算出30個衣柜所需的板材如何切割最合理,大大減少物料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尚品宅配董事、副總經理彭勁雄介紹,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公司日產能力提高了20倍,材料利用率從70%升至93%以上,交貨周期從30天縮為10天左右。
2015年,思科對來自13個國家制造業企業研究顯示,平均市值200億美元的制造企業在實現數字化后的未來三年內,收入或將增長12.8%,未來十年內,收入將增長19%。
今年剛發布的《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將重點發力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放在重點發展領域的首位。同時還提出,推進各重點領域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中心,建設一批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如今思科的到來,不只提升了廣州擔起珠三角制造業“智囊”重任的底氣,同時也加快了制造業生產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思科在廣州的客戶——明珞裝備公司的副總理龍璞介紹,我們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數字化和自動化解決方案,幫助其提高生產效率。而思科為我們的方案提供網絡技術服務。數字化解決方案離不開網絡解決方案,兩者結合才有可能大規模地實現柔性生產、遠程實時監控和全球化生產。
當物聯網接管醫療服務
去年底,廣州市婦女醫療兒童中心躋身世界頂級信息化醫院,成為全國首家云上三甲醫院。
“通過物聯網打造的信息系統網絡,全院可實現數據共享和大數據分析,通過智能手機做到移動護理、嬰兒防盜和智慧醫療。”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主任夏慧敏看來,智能系統出錯的概率比超負荷工作的醫務人員要低。
據介紹,醫院以往是掛號、分診、看病、檢查、繳費、取藥的單一線性流程。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各部門的系統整合并聯,并增設反饋機制。比如檢查環節,患者檢驗的同時門診醫生就能實時獲取他的檢驗結果,節約患者時間,降低誤診率。
在物聯網領域的專家看來,信息化可以提高醫院的營運和管理效率,從而降低醫院的運作成本,減少醫療差錯概率。
除了高校,廣州另一稀缺資源是醫院。思科可以幫助廣州大量的三甲醫院提高資源利用率。“廣州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廣州共有33家三甲醫院,僅越秀區就有三甲醫院18家,實有病床22444張。”看似很多,但廣州每千人只有5.3張病床。這些醫院應對的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病人,可以說是一床難求。"
其實,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源頭,廣州的生物醫藥研發集群正在異軍突起。瑞博奧生物的蛋白芯片技術、銳博生物的核酸藥物、冠昊生物的全球首款人工角膜等,劍指全國乃至全球的生物醫藥產業的技術空白。
不過,廣州的生物醫藥產業還不夠“聚攏”,產業鏈還不夠完善。“各自埋頭就某一環節開展研發,但很少互通有無,有些資源其實可以共享,提高利用率。”業內人士表示。
此次思科落戶的廣州國際創新城,就囊括了廣州未來的生命科學高地——生物島。思科中國創新中心總部的開放與共享,將與島上生物醫藥企業共同利用網絡技術,將分散的企業“黏合”起來。
以高通量測序為例,對網絡承載的數據量和穩定性要求極高。只做基因篩查的小規模企業,單獨購買一套網絡解決方案成本太高。“如果島上有一家提供網絡方案的第三方企業,分工生產效率更高。”一些生物醫藥企業負責人期盼著。
讓城市“慧”說話
在廣州東部的大觀生態濕地公園,綿延3公里長的生態長廊,是廣州第一個海綿城市試點。
站在思觀廣場向南俯瞰,十幾個大小不一、梯田般逐級錯落的水塘鋪展開去。這十幾個水塘相當于“海綿泡”,雨水和山水流經“海綿泡”后,不像河涌那樣嘩啦啦地跑掉,緩解了下游防洪壓力。
實際上,每個“海綿泡”挖多深多寬、相距多遠、怎么布局,都很有講究。據工作人員介紹,歷年數據分析可以測算出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是多少,定出防洪要求,根據每平方公里推薦的調蓄量,反推出每個“海綿泡”的高度和寬度。“建設過程中可以杜絕不必要的‘過大’建設,為財政節省上億元經費。”
談論“智慧城市”,不能繞開物聯網、互聯網和通信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手段。此次簽約合作伙伴之一的城云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作為思科在中國發展智能互聯城市戰略的重要平臺,早已參與到智慧杭州的建設中。
該公司負責人認為,智慧城市最關鍵的是數據的“運”與“用”。“所謂‘運’,就是把數據收集起來,傳輸到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去,這是思科所擅長的;所謂‘用’,就是把數據的價值發揮出來,用來優化城市管理。”
不過,政府多大程度的數據信息能夠公開,將直接影響到“智慧城市”的發展水平。
廣州市大數據局相關負責人直言,有沒有可能依托思科的物聯網技術,將部門間的數據整合篩選,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向公眾和企業開放。“其實越來越多部門開始認識到自己手中掌握的數據是一種資源,可以用起來。只是哪些能開放互通,哪些不能,無法判斷。
在廣州大數據產業協會執行秘書長、會長助理劉代焰看來,發展智慧城市,廣州必須先行,也有條件先行。
智慧城市的開發與應用需要大量的軟件編程、統計分析、數據可視化等專業人才。僅天河轄區集聚了華工、暨大、華師、華農等30余所大中專院校和中科院能源所等53所科研院所。“計算機、數理統計最好的人才去華工找,可視化呈現可以去華師找。”
近期,廣州市大數據局頻繁組織智慧城市的建設研討。“我們為廣州做好了規劃,爭取到2017年,廣州政府部門掌握的信息數據資源,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盡量都向社會開放。最終要做的,就是帶動整個智慧城市相關產業鏈。”上述大數據負責人透露,廣州大量的信息技術企業都可以和思科合作,里頭暗藏商機。作為智慧城市普及的一部分,去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已達到11億。到2020年,物聯網設備將達到97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