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當歐美廠商諾基亞和阿朗2015年上半年不得不以合并實現抱團取暖時,經歷陣痛的中興通訊則通過啟動新戰略和自身業務重構,實現中興通訊上半年凈利潤16.1億元人民幣,上半年營業收入459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同比增長43%。
在中興通訊總裁史立榮看來,當下的中興通訊,正站在中國經濟轉軌的幾個關鍵節點上——首先是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批建設5G的國家;其次,“智慧城市”將成為新一輪的信息化浪潮的核心驅動力;再次則是智能手機的全球競賽正在迎來下半場。
無論是全球運營商,還是中國政府的投入結構正在發生逆轉,“70%硬件+30%服務”的局面將會“倒過來”,史立榮說,中興通訊去年確立的M-ICT戰略迎合了經濟轉軌的三大風口,M即Mobile移動互聯之意,亦有Man人之意,M-ICT即在一個面向移動、全面跨界融合的信息時代,推動與解決基于企業、人、物體間的融合與交互。其本質是規模經濟向效率經濟的轉軌。
這三大風口對應的是中興通訊三大業務主線:電信設備、政企網、移動終端。中興通訊能否在風口上順勢而為?近日,史立榮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陳述未來中興將如何以“M-ICT戰略”徹底重構移動場景下ICT融合時代的信息商業模式,以及圍繞該戰略,公司在移動終端、大數據、智慧城市、創新技術等方面所作的系列布局。
中興通訊總裁史立榮
“智慧城市”將成為中興通訊最響亮的名片
在上一輪宏觀經濟繁榮期崛起的中興通訊如何應對中國、乃至全球宏觀經濟的換擋期?
“中國經濟沒有系統性風險,仍有6%-7%的增長潛力,結構轉型需求對中興通訊是利好”,史立榮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版圖”理應更為遼闊,中興通訊也將會更有作為。中興通訊業務模式將從偏設備硬件制造向偏服務發展,比如分步式數據庫、大數據平臺、智慧城市等業務都代表了中興通訊改變的方向。
很大程度上,中興通訊業務的轉軌,暗合了中國制造業的轉型。
譬如“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史立榮2015年在與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交流時提出,“一帶一路”的內涵不僅包括高鐵、航線、橋梁、公路等基礎建設,信息互聯互通也是“一帶一路”的題中之義。中興通訊憑借豐富的海外市場經驗,打造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信息高速公路競爭力明顯,目前在意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地,中興通訊已經先期展開一些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將成為中興通訊最響亮的名片,未來有望扮演“一帶一路”信息龍頭。
城市“價值觀”顛覆:“大數據將比土地更值錢”
史立榮認為智慧城市、物聯網是第三波信息化浪潮的核心,他把中國的信息化浪潮總結為三個階段:1.0階段,信息化浪潮的第一波是企業,以PC、操作系統、軟件為核心;2.0第二波浪潮是個體,以互聯網、APP為中心;3.0第三波浪潮很可能是政府、城市。
目前中興通訊智慧城市2.0戰略已正在落地,旨在打破城市信息孤島。據統計,中興通訊已經參與了全球40多個國家的140多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由中興通訊與政府按PPP模式合作打造的智慧城市包括銀川、柳州、金華、珠海等。在2.0版本中,信息完全都是統一到一個數據統一的平臺上,用戶各取所需,實現了“城市中醫療、 政務、交通、社區、旅游”等多縱向模塊各取所需。正在設計中的3.0版本將與大數據應用結合。
史立榮認為,在這一輪經濟轉軌中,被土地財政主導了20多年的中國城市“價值觀”必將緩慢、又堅決地轉向對城市大數據價值的挖掘。他認為,在前互聯網時代,土地是城市最值錢的資源,但是未來,政府最值錢的資源應該是人,以及基于人的大數據。 “目前各個地方政府認識到這一點的程度還參差不齊。”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投資方,據估算,我國十二五規劃智慧城市投資5000億元,十三五規劃將增加至8000億元。投資大、周期長、回款慢,是否將成為制約智慧城市落地的掣肘呢?
史立榮回答記者質疑時認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必然是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抓手,中興通訊已經在銀川、淮安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以銀川為例,智慧城市總投資水平會達到七八個億水平。“銀川一開始希望中興通訊的投入比例更大一些,后來他們經過詳細研究,銀川政府主動要求加大投入比例,因為他覺得投入產出回報好,目前銀川政府投入比例占了大頭90%。”
在PPP的合作模式中,中興通訊改變了依賴一次性設備/服務采購的模式,后期將通過大數據技術輔助政府決策、深挖大數據資源等,獲得附加值更高的、長期的運營收入,對公司是一種新的嘗試,卻也符合公司業務長期的轉型升級。
Q&A
《21世紀》:中興是在上一輪全球經濟成長周期實現彎道超車成長起來的,在經濟換檔的大背景下,企業的作為將表現在哪些方面?
史立榮:未來經濟中國的版圖會進一步提升,其實相比于以前,現在應該更有作為一些。和過去相比,企業可能要從偏硬向偏軟,然后從偏設備向偏服務這些方面做一些發展,我剛才說到的很多創新,分步式數據庫、大數據平臺,實際上都是在往改變的方向走,可能未來的一兩年內,你可能還會聽到我們重大的創新的東西。都在醞釀的過程中,我們參與智慧城市實際上也是在向服務的方向做文章,未來我相信政府和企業可能更多會采購服務,而非硬件,我覺得智慧城市的市場爆發期就在明年或略晚一些。
《21世紀》:如果把城市也當成企業來看待,中興在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中,您感受到城市“企業主”——地方政府在發生哪些變化?
史立榮:現在政府其實也慢慢認識到大數據未來的發展,我覺得可能有60%-70%的政府官員還是覺得土地是最值錢的東西,但是有一些城市的領導人已經認識到了,比如我們合作的銀川市等,政府中的有些人開始認識到,未來城市大數據的應用收益應該會大過土地。
那么接下來,城市最值錢的應該是人,和跟人相關城市服務、大數據。現在城市沒人就完蛋了,當然人一個是數量,一個是質量,但總的來說,沒數量肯定完蛋了。我到每一個城市都會先問,你們的人口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為什么呢?因為人口下降會形成惡性循環,人少了以后,就拿開飯館來說,掙不了錢就到深圳來開了,和人口關聯的服務,支撐的東西沒錢掙,就撤了,人越撤越少。當然城市人的質量也是個問題,深圳一直覺得他沒好大學,是心頭之痛,為什么我們在南京、上海、西安設那么大的研究所?因為那邊人才多,這個是挺關鍵的。
《21世紀》:在智慧城市的競爭者中,中興通訊遇到的競爭對手是誰?
史立榮:目前做我們這塊,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廠家,但是我感覺中興目前做的事情,把數據平臺統一起來,使應用模塊各取所需,沒有特別的對手。但是到老百姓客戶端這一塊,我覺得未來幾年我們是可以和騰訊等BAT企業合作。現在其實已經和騰訊在合作,他們有直接到達用戶的優勢,有些應用還得在老百姓的終端上要有一個入口。就是我們做后臺、數據中心,BAT做前臺應用。
本文節選自2015年10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