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慧城市”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我國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理念
隨時查詢城市交通狀態、自主選擇個性化優質教育資源、定制專屬醫療服務……從前需要跑斷腿才能辦好的事,如今只需點擊鼠標或滑動手機屏幕就可以輕松實現。這就是智慧城市帶給我們的充滿人性化的生活環境。
“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而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了信息化的廣泛和深入應用,建設智慧城市也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南京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甄峰告訴記者。
“快速城市化帶來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房價上漲、公共安全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除了行政、市場等手段,技術解決方案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甄峰看來,與傳統的城鎮化模式不同,新型城鎮化更強調信息化對提升城市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的巨大作用,智慧城市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城市問題的愿景。
3月18日,在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首屆“智慧城市與智慧學習高層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單志廣提出,智慧城市代表了當今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它以推進實體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相融合構建城市智能基礎設施為基礎,以最大限度地開發、整合、共享城市的各類信息資源為核心,通過智慧的應用和解決方案,實現智慧的感知、建模、分析、集成和處理,實現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
“智慧城市是大數據時代迅速到來,技術革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綜合性成果,是一場改變我們的思維決策方式和發展方式的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大數據和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李德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將經濟、政治、法律、文化、藝術、科技、教育、衛生等各方面信息集成起來, 形成一個全新的、智慧化的大數據社會。人們通過向智能終端發出指令,就可以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平臺,解決自己的需求問題。在李德偉看來,智慧城市是信息管理系統與物理管理系統的融合,是一個親和的、便易的人機界面加上大數據、云計算平臺。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實施階段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信息化建設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準備條件。”甄峰表示,30多年的信息化建設致力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與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強調了將智慧城市作為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本質上來講,智慧城市是我國信息化發展進入深水區后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境界,是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單志廣介紹說,2012年6月,國家發改委會同工信部等部門開始研究起草《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8月,該指導意見經國務院同意印發,是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份系統性文件。
有學者認為,該意見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了重要的落地實施階段。截至目前,國家住建部已公布兩批共193個智慧試點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近幾年的智慧城市建設,圍繞‘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理念與目標,國家住建部出臺的相應標準與設計指南,有效地指導了智慧城市的建設。”甄峰表示。
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離不開學界支撐。2012年4月,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產學研促進會聯合成立非實體研究機構“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也紛紛成立智慧城市研究機構,圍繞智慧城市的概念內涵、空間實踐模式、規劃建議等方面開展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從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建設智慧城市
在國家試點框架之外,全國各省市或地區都有部分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目標。面對近年來的“智慧城市建設熱”,單志廣提出,需要肯定的是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必須清醒認識到,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在總體上尚處于一個起步時期和探索階段。
“首先就是條塊分割的體制,制約了智慧城市的研發。”李德偉認為,一些地方建智慧城市往往是從某一條、某一塊,如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著手的,雖然容易上手,但是條塊分割,易造成信息孤島,限制了未來的互聯互通,以至于不得不重新來過,造成資源極大浪費。
在甄峰看來,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重在資源整合基礎上的能力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缺乏頂層設計造成的。“從研發和實踐看,智慧城市首先需要統一規劃頂層設計,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智慧化技術是手段,城市建設發展才是目的。要以智慧化的先進技術,解決好傳統城市存在的問題。”李德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