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展會上,智慧城市成為關注的焦點,無論是智慧城市、智慧醫療還是物聯網、車聯網甚至是工業機器人,都向觀眾展示出成型的解決方案。“智慧”的生活已不再只停留于概念上,而是能應用于現實中,相關的產業正逐漸進入到前期愿景的兌現期。
兩化融合、智慧城市助力產業轉型
為了加快產業轉型,讓中國真正邁向工業大國之路,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廣“兩化融合”的方針,而在今年“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制定,也為國內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在原有基礎上加入信息化、網絡化等全新全速,加快產業轉型。
有專家表示,中國式的智慧城市不但要借鑒西方成功經驗,服務于公眾服務,提升城市交通、醫療、教育及政務等方面的智能化和現代化,而更要將智慧城市的平臺應用于傳統制造業及工業,產業模式、運營模式及商業模式的全面轉型,才是今后的重中之重。
德國工業4.0模式,對于中國制造業領域的觸動非常大。作為一個目前仍然處于信息化初級階段的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不妨將兩者結合,將智慧城市中的寶貴經驗、技術成果以及案例,借鑒到工業的信息化建設及兩化融合中,何嘗不是事半功倍的嘗試呢?
歸納而言,德國工業4.0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產品、機器、資源和人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此模式中,CPS系統將推動生產對象直接或借助互聯網通過M2M(Machine-to-Machine,機器對機器)通信自主實現信息交換、運轉和互相操控;智能工廠能夠自行運轉,產品與機器可以相互交流,機器可以自組織生產,供應鏈將自動化協同,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將發生改變。例如制造業自動化第一品牌拓斯達在業內首倡“無人化工廠”“無燈化車間”,成為全球模式下的東莞模式榜樣的締造者。無人工廠又叫自動化工廠、全自動化工廠,是指全部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生產第一線配有自動化設備或智能機器人而無需配備工人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