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 一時風頭無兩

責任編輯:editor03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4-10-14 09:30:13 本文摘自:天津網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新模式。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智慧城市這一剛剛興起的“舶來品”,正成為國內絕大多數城市的一時風潮。根據工信部的數據,僅2012年,全國就有320個城市共投入 3000億元建設智慧城市。住建部公布的數據則顯示,2013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總數已達193個,80%以上的二級城市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更是將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一時風頭無兩。

近期,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業內普遍認為,這個《意見》在保持支持力度的同時,似有給過于風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熱“點剎”的意味:不但沒有定具體數字,還提出了一個“特色鮮明”的要求。

該意見甚至尖銳地指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雖取得積極進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創新滯后、網絡安全隱患和風險突出等問題,一些地方出現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亟待加強引導。

智慧城市在全球都是較為新穎的概念,無論是建設模式、運營模式都處于探索發展的過程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數百城市爭跳智慧城市“龍門”之際,我們要清醒地剖析一下,這個洋處方究竟能不能治中國城市病?如有療效,哪里是突破口?

記者從日前在上海召開的“2014智慧城市創新發展峰會”等多個相關論壇和研討會上擷取專家學者們的“大智慧”,力圖為風起云涌的內地智慧城市建設大潮中的參與各方,特別是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主導者的地方政府,厘清一些誤區,提供一些思路。

A

“舶來品”在中國大熱

2008年11月6日,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一年后,IBM又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2009年9月,IBM與美國迪比克市共同宣布建立智慧城市。

作為全球首個智慧城市樣板,這個6萬人口的小城不僅坐擁密西西比河美景,還享受智能水網、智能電網、智能交通帶來的便捷。

但對于IBM公司拋出智慧城市概念,外界的理解千差萬別。2011年,未來學和城市問題研究者喬爾·科特金以基礎設施、宜居性和經濟發展為標準,評選出全球最“聰明”的十大城市。2012年,美國城市與氣候專家博伊德·科恩選用完全不同的四項指標——創新、綠色、生活質量、數字化管理,評選出全球十大智慧城市。兩份榜單僅有中國香港一處交集。

對于這個“舶來品”,國內的跟進速度令人吃驚。早在2012年底,住建部就發出《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同時下發《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為中國智慧城市創建建立游戲規則。至2013年8月,住建部批準193個城市(城區)進行智慧城市試點。

在智慧城市熱潮背后,是巨額投入。工信部數據顯示,僅2012年,全國有320個城市共投入3000億元建設智慧城市。在業內廣泛流傳的另一個數據是,“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建設將拉動1萬億元規模的設備投資。

國家信息化中心信息研究院主任張新紅分析,附加在智慧城市概念上的,是帶動經濟發展的迫切渴望。他表示,當前,智慧城市國內比國外熱,政府比企業熱,媒體比市場熱,股市比投資熱,包裝比創新熱。

去年,張新紅所在的國家信息化中心信息研究院曾對全國31個地區的城市信息化水平進行定量測評,并發布信息測評指數。結果發現,雖然每個城市的發展階段、問題各有不同,但提出的智慧城市規劃高度雷同。

智慧城市能否解決中國城市病?張新紅擔心,高度雷同的規劃、層出不窮的城市發展問題,很可能導致中國的智慧城市不“智慧”。

專家們的共識是:如果只是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拉動GDP的手段,那么口號叫得山響,也只是一場投資盛宴而已;如果不從發展模式、城市規劃、管理體制這些源頭上解決重復建設的問題,那么即使投入了巨資,可能只得到一時一地的修修補補的作用。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袁崇法認為,國內過去將“城市化”理解為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數量的增加,這遺留下很多問題。隨著近30年的快速城市化階段進入后半程,城市病逐步暴露。

“中國城市發展出現的許多問題,‘智慧’方案根本無法解決。”袁崇法說。以北京交通擁堵為例,過去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導致城市功能分區過度專業化,醫院、學校、商業區高度分化,但每個人的需求是綜合性的,這必然導致極高的交通成本,擁堵難以避免。

也就是說,如果規劃不“智慧”,靠“智慧化手段”也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對于正在發展、擴張的二三線城市,應在規劃、建設源頭上思考。對于已建成的城市,“智慧手段”則要盡量爭取提高管理效率。

B

“兩張皮”導致“信息孤島”

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的《意見》這樣評價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雖取得積極進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創新滯后、網絡安全隱患和風險突出等問題,一些地方出現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亟待加強引導。

“兩張皮”導致的“信息孤島”現實,最能解釋上述“虛詞”。

目前,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然而,現在許多城市數據仍然相對孤立和封閉,往往不向外界開放。比如說城市建設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數據,一般很少向外界開放,致使相關數據的價值未能充分利用。

城市數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資產,政府開放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切入點。政府的數據開放有利于市民參與城市的管理和對政府的監督,改進公眾服務和社會管理,打造眾“智”成城的生態。

“智慧城市的智慧來自大數據。沒有大數據,智慧城市就是一個空架子。”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表示,對于爆炸式增長的政府信息,只有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的分析、挖掘、應用、管理,才能從海量、復雜、實時的信息中發現有用信息、提升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認為,要讓民眾有好的體驗,政府首先應該向社會開放各類數據。“智慧城市會產生大數據。比如一個 8M每秒的攝像頭,每小時能產生3.6GB的數據,而很多城市的攝像頭多達幾十萬個。開放這些數據,有利于市民參與城市管理和監督政府,進而改善公共服務。”

據了解,一些發達國家在開放數據上已有很好的實踐。如美國就建立了統一的數據開放門戶Data.Gov,按原始數據、地理數據和數據工具三種類型開放政府擁有的公共數據。對于平臺上沒有的數據,只要公眾提出,會有專門人員分析和回復。

政府開放數據給公共服務帶來了很大的提升。從Data.Gov公布的數據中可以找出各種關聯,比如高中升學率與師資力量的關系、空氣質量與工廠數量的關系、肥胖者數量與快餐店多寡的關系等等。美國交通部開放航班飛行數據后,有市民利用這些數據開發了航班延誤分析系統,幫助旅客選擇正點率高的航班,這推動美國航班延誤率從早先的27%下降到近年的20%。

“現在Data.Gov上有近300個程序、插件是民間力量開發的,這說明了開放數據帶來的‘眾智成城’效應。”鄔賀銓表示。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在大數據開放方面,美國已制定完整的數據開放計劃,歐盟、澳大利亞、新加坡等也都制定了相應的開放計劃。我國的進度相對還比較緩慢。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就開放數據達成協議,確定了公司、犯罪與司法、財政與合同等14個重點開放領域。當然,在開放的同時,也要加強信息保護,避免數據被濫用。

專家們指出,政府開放數據是原則,不開放是特例。“信息孤島”之所以出現,一是管理問題,需要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的條塊分割,二是擔心大數據開放帶來的數據安全問題。但這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只要在建設智慧城市時重點打造具有安全性的城市級管理平臺,即可確保城市的數據安全。

“因為擔心安全而犧牲開放,智慧城市就永遠只是一個概念。”

C

標準在哪里

對于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安民認為存在三大隱憂:一是政府期望值過高過大;二是存在過熱風險和忽悠成分;三是缺乏有效的指標體系指引。眾所周知,由于智慧城市尚處于建設和發展的初級階段,從全球范圍看可資借鑒的經驗不多,而且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有著濃厚的本土特色,整個產業鏈的形成尚需較長時間的探索,迫切需要產學研等各方協作創新。

專家們認為,從整體來看,國內智慧城市的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多理論和實踐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標準方面更是如此。

據介紹,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涉及基礎性標準、技術標準,以及建設、運行、治理、工程管理標準和安全與行業應用標準。其中技術標準涉及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新興技術應用等標準。

因為智慧城市涉及的面非常寬泛,橫向非常廣泛,需要應用很多技術,并開展更多信息、通信、應用領域等的協作。在標準的建立方面,急需國家出臺相關規劃或者指導建議。如果僅僅以一個或幾個部門出臺標準體系,顯然不利于智慧城市的科學實施。

鄔賀銓建議,宏觀共性標準,應該盡早出臺。他以智能交通為例指出,作為跨城市的交通,各地方不能各自標準,要由國家來統一確定。

記者了解到,新加坡“智慧國2015 ”并沒有嚴格的指標體系,但是會用指標來展現,比如說寬帶覆蓋率、上網人數、應用覆蓋度等都具備清晰指標體系;而歐盟指標體系則基于六項:產業、民眾、治理、移動、環境、生活等標準。

那么中國智慧城市的指標體系應該具備怎樣的關鍵要素呢?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表示,標準體系的框架要圍繞著驅動力,考慮到三個層面要素,首先是業務標準,以城市水利的“智慧”來看,最起碼不要淹了,不要缺水,不要污染;第二是技術標準,智慧城市是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功能目標的,而支撐點是數據的標準;第三是保障體系,如何持續長久發展的機制。

除了部門領域急需統一標準外,中國城市的東西中部信息化差距,對標準的制定也提出了挑戰。

關鍵字:智慧城市企業

本文摘自:天津網

x  智慧城市 一時風頭無兩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 一時風頭無兩

責任編輯:editor03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4-10-14 09:30:13 本文摘自:天津網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新模式。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智慧城市這一剛剛興起的“舶來品”,正成為國內絕大多數城市的一時風潮。根據工信部的數據,僅2012年,全國就有320個城市共投入 3000億元建設智慧城市。住建部公布的數據則顯示,2013年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總數已達193個,80%以上的二級城市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更是將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一時風頭無兩。

近期,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業內普遍認為,這個《意見》在保持支持力度的同時,似有給過于風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熱“點剎”的意味:不但沒有定具體數字,還提出了一個“特色鮮明”的要求。

該意見甚至尖銳地指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雖取得積極進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創新滯后、網絡安全隱患和風險突出等問題,一些地方出現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亟待加強引導。

智慧城市在全球都是較為新穎的概念,無論是建設模式、運營模式都處于探索發展的過程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數百城市爭跳智慧城市“龍門”之際,我們要清醒地剖析一下,這個洋處方究竟能不能治中國城市病?如有療效,哪里是突破口?

記者從日前在上海召開的“2014智慧城市創新發展峰會”等多個相關論壇和研討會上擷取專家學者們的“大智慧”,力圖為風起云涌的內地智慧城市建設大潮中的參與各方,特別是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主導者的地方政府,厘清一些誤區,提供一些思路。

A

“舶來品”在中國大熱

2008年11月6日,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一年后,IBM又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2009年9月,IBM與美國迪比克市共同宣布建立智慧城市。

作為全球首個智慧城市樣板,這個6萬人口的小城不僅坐擁密西西比河美景,還享受智能水網、智能電網、智能交通帶來的便捷。

但對于IBM公司拋出智慧城市概念,外界的理解千差萬別。2011年,未來學和城市問題研究者喬爾·科特金以基礎設施、宜居性和經濟發展為標準,評選出全球最“聰明”的十大城市。2012年,美國城市與氣候專家博伊德·科恩選用完全不同的四項指標——創新、綠色、生活質量、數字化管理,評選出全球十大智慧城市。兩份榜單僅有中國香港一處交集。

對于這個“舶來品”,國內的跟進速度令人吃驚。早在2012年底,住建部就發出《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同時下發《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為中國智慧城市創建建立游戲規則。至2013年8月,住建部批準193個城市(城區)進行智慧城市試點。

在智慧城市熱潮背后,是巨額投入。工信部數據顯示,僅2012年,全國有320個城市共投入3000億元建設智慧城市。在業內廣泛流傳的另一個數據是,“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建設將拉動1萬億元規模的設備投資。

國家信息化中心信息研究院主任張新紅分析,附加在智慧城市概念上的,是帶動經濟發展的迫切渴望。他表示,當前,智慧城市國內比國外熱,政府比企業熱,媒體比市場熱,股市比投資熱,包裝比創新熱。

去年,張新紅所在的國家信息化中心信息研究院曾對全國31個地區的城市信息化水平進行定量測評,并發布信息測評指數。結果發現,雖然每個城市的發展階段、問題各有不同,但提出的智慧城市規劃高度雷同。

智慧城市能否解決中國城市病?張新紅擔心,高度雷同的規劃、層出不窮的城市發展問題,很可能導致中國的智慧城市不“智慧”。

專家們的共識是:如果只是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拉動GDP的手段,那么口號叫得山響,也只是一場投資盛宴而已;如果不從發展模式、城市規劃、管理體制這些源頭上解決重復建設的問題,那么即使投入了巨資,可能只得到一時一地的修修補補的作用。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袁崇法認為,國內過去將“城市化”理解為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數量的增加,這遺留下很多問題。隨著近30年的快速城市化階段進入后半程,城市病逐步暴露。

“中國城市發展出現的許多問題,‘智慧’方案根本無法解決。”袁崇法說。以北京交通擁堵為例,過去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導致城市功能分區過度專業化,醫院、學校、商業區高度分化,但每個人的需求是綜合性的,這必然導致極高的交通成本,擁堵難以避免。

也就是說,如果規劃不“智慧”,靠“智慧化手段”也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對于正在發展、擴張的二三線城市,應在規劃、建設源頭上思考。對于已建成的城市,“智慧手段”則要盡量爭取提高管理效率。

B

“兩張皮”導致“信息孤島”

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的《意見》這樣評價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雖取得積極進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創新滯后、網絡安全隱患和風險突出等問題,一些地方出現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亟待加強引導。

“兩張皮”導致的“信息孤島”現實,最能解釋上述“虛詞”。

目前,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然而,現在許多城市數據仍然相對孤立和封閉,往往不向外界開放。比如說城市建設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數據,一般很少向外界開放,致使相關數據的價值未能充分利用。

城市數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資產,政府開放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切入點。政府的數據開放有利于市民參與城市的管理和對政府的監督,改進公眾服務和社會管理,打造眾“智”成城的生態。

“智慧城市的智慧來自大數據。沒有大數據,智慧城市就是一個空架子。”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表示,對于爆炸式增長的政府信息,只有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的分析、挖掘、應用、管理,才能從海量、復雜、實時的信息中發現有用信息、提升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認為,要讓民眾有好的體驗,政府首先應該向社會開放各類數據。“智慧城市會產生大數據。比如一個 8M每秒的攝像頭,每小時能產生3.6GB的數據,而很多城市的攝像頭多達幾十萬個。開放這些數據,有利于市民參與城市管理和監督政府,進而改善公共服務。”

據了解,一些發達國家在開放數據上已有很好的實踐。如美國就建立了統一的數據開放門戶Data.Gov,按原始數據、地理數據和數據工具三種類型開放政府擁有的公共數據。對于平臺上沒有的數據,只要公眾提出,會有專門人員分析和回復。

政府開放數據給公共服務帶來了很大的提升。從Data.Gov公布的數據中可以找出各種關聯,比如高中升學率與師資力量的關系、空氣質量與工廠數量的關系、肥胖者數量與快餐店多寡的關系等等。美國交通部開放航班飛行數據后,有市民利用這些數據開發了航班延誤分析系統,幫助旅客選擇正點率高的航班,這推動美國航班延誤率從早先的27%下降到近年的20%。

“現在Data.Gov上有近300個程序、插件是民間力量開發的,這說明了開放數據帶來的‘眾智成城’效應。”鄔賀銓表示。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在大數據開放方面,美國已制定完整的數據開放計劃,歐盟、澳大利亞、新加坡等也都制定了相應的開放計劃。我國的進度相對還比較緩慢。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就開放數據達成協議,確定了公司、犯罪與司法、財政與合同等14個重點開放領域。當然,在開放的同時,也要加強信息保護,避免數據被濫用。

專家們指出,政府開放數據是原則,不開放是特例。“信息孤島”之所以出現,一是管理問題,需要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的條塊分割,二是擔心大數據開放帶來的數據安全問題。但這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只要在建設智慧城市時重點打造具有安全性的城市級管理平臺,即可確保城市的數據安全。

“因為擔心安全而犧牲開放,智慧城市就永遠只是一個概念。”

C

標準在哪里

對于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安民認為存在三大隱憂:一是政府期望值過高過大;二是存在過熱風險和忽悠成分;三是缺乏有效的指標體系指引。眾所周知,由于智慧城市尚處于建設和發展的初級階段,從全球范圍看可資借鑒的經驗不多,而且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有著濃厚的本土特色,整個產業鏈的形成尚需較長時間的探索,迫切需要產學研等各方協作創新。

專家們認為,從整體來看,國內智慧城市的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多理論和實踐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標準方面更是如此。

據介紹,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涉及基礎性標準、技術標準,以及建設、運行、治理、工程管理標準和安全與行業應用標準。其中技術標準涉及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新興技術應用等標準。

因為智慧城市涉及的面非常寬泛,橫向非常廣泛,需要應用很多技術,并開展更多信息、通信、應用領域等的協作。在標準的建立方面,急需國家出臺相關規劃或者指導建議。如果僅僅以一個或幾個部門出臺標準體系,顯然不利于智慧城市的科學實施。

鄔賀銓建議,宏觀共性標準,應該盡早出臺。他以智能交通為例指出,作為跨城市的交通,各地方不能各自標準,要由國家來統一確定。

記者了解到,新加坡“智慧國2015 ”并沒有嚴格的指標體系,但是會用指標來展現,比如說寬帶覆蓋率、上網人數、應用覆蓋度等都具備清晰指標體系;而歐盟指標體系則基于六項:產業、民眾、治理、移動、環境、生活等標準。

那么中國智慧城市的指標體系應該具備怎樣的關鍵要素呢?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表示,標準體系的框架要圍繞著驅動力,考慮到三個層面要素,首先是業務標準,以城市水利的“智慧”來看,最起碼不要淹了,不要缺水,不要污染;第二是技術標準,智慧城市是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功能目標的,而支撐點是數據的標準;第三是保障體系,如何持續長久發展的機制。

除了部門領域急需統一標準外,中國城市的東西中部信息化差距,對標準的制定也提出了挑戰。

關鍵字:智慧城市企業

本文摘自:天津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谋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卢湾区| 葵青区| 永城市| 腾冲县| 青铜峡市| 宜兰市| 新晃| 梁河县| 常德市| 永清县| 温宿县| 清丰县| 收藏| 邳州市| 赫章县| 迁安市| 安义县| 屏山县| 敖汉旗| 汪清县| 沂源县| 桃江县| 荥经县| 西宁市| 乳源| 瑞丽市| 文登市| 光泽县| 介休市| 三穗县| 祁门县| 文安县| 阿合奇县| 中牟县| 益阳市| 沐川县| 册亨县| 遵义市|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