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在杭州的道路和前幾年相比明顯干凈了?而且管理更有序了?它和城市管理智慧化有關系嗎?當我們在城西印象城車庫停車,發現每個車位上方有一只LED燈,車進去變紅燈,車離開就變綠燈,我們遠遠就能知道哪個車位有空可以停車,這樣的車庫和“智慧”又有多少關聯?
浙大網新創建公司總裁張旭光說:“由我們浙大網新設計開發的杭州智慧城管項目中,每天有上千位城管信息采集員拿著手機終端在馬路上巡邏,看到地面有垃圾、窨井蓋丟了、一棵樹倒了等路面部件出問題或出現各種事件情況,他們馬上就通過手機專用客戶端上報市城管信息處置中心,所以城市道路就能變得更整潔干凈,路面事件部件問題處理非常迅速,之后各管理部門協同處置快速而高效,并形成可有效考核的閉環反饋管理。另外,城西印象城立體車庫的車位誘導奧秘就在于車位頂上的智能監控攝像頭,一個攝像頭監控著好幾個車位,能智能識別空車位或滿車位狀態。今年我們正在試點更智能化的城市道路占道公共停車位誘導服務,每個占道公共車位地上預埋一個地磁感應器,車輛停進去或者離開,它就會通過部署的專用物聯網自動上傳空位或滿位信息至互聯網云端。司機通過手機客戶端可隨時查閱到相關路段的停車位信息。”
杭州的智慧經濟有著很好的發展基礎,智慧產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國內處于第一梯隊,已被國家工信部評為“中國軟件名城”。張旭光說,過去建設“智慧城市”更側重于政府的公共服務智慧化,其實智慧城市也包括智慧產業,也就是杭州市政府正在提出的“智慧經濟”。“智慧城市”主要從管理和服務的需求角度出發,而“智慧經濟”更多是從“信息消費”“兩化融合”產業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之路,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就在“智慧經濟”這幅瑰麗的畫卷徐徐展開之時,很多人都看到了其中蘊藏的無限商機,曾經的大佬想借此轉型升級,創業的草根想借機彎道超車。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的時代,關于智慧經濟的需求層出不窮,應用眼花繚亂。上百億級別的人和物互連能不發生化學反應?眾多業內人士表示,這個產業里一定會出現一家如同阿里巴巴、騰訊級別的新興大公司,而且很可能不是現在的大佬。
獵頭訂單明顯增多
大量人才涌入這個產業
就在上個月,一家知名的500強民企,為了發展智慧醫療,準備下大本錢建設智慧醫療產業園。為此,這家企業找到了千里馬公司要求獵頭招聘首席架構師、首席運營官等高端人才,崗位從管理層到IT工程師各個層面,要求只要高手,薪資不設上限。
事實上,圍繞著“智慧經濟”涌現出了不少全新的崗位和需求。杭州多家獵頭公司表示,今年與“智慧經濟”相關的訂單明顯增多。在智慧交通、智慧監控、智慧家居、智慧醫療等領域有不少企業委托千里馬公司尋訪中高級專業人才,客戶給高層開出的年薪高達80萬元,年薪低的也有20萬元。
浙江千里馬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文祥說:“去年需求沒有今年多,今年對智慧產業的概念逐漸清晰了起來。前幾天,有做智慧農業的企業也找我,現在一產、二產、三產互聯網化后,彼此間的界限開始模糊,相信未來三年這方面的訂單會急增。”
在杭州獵人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今年的訂單中,共有二三十個跟智慧產業相關的職位,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80%,其中對高端研發工程師的需求量最大。該公司總經理郎越時說:“目前杭州形成的安防監控產業集群在全國都有重要位置,今年有多家安防企業與我們緊密合作,其中一家上市企業在我們的幫助下招到了研發總監、市場經理、戰略管理經理、大區營銷總監等崗位人才,最高年薪超過50萬元,7月份我們還要幫這家企業展開新一輪的高端人才配置工作。”
杭州作為“天堂硅谷”,多年的積累為“智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要素的支撐。“智慧經濟”在杭州起步較早,產業布局長達十多年,人才密集度較高,相關高端人才有所儲備,但對于產業第三梯隊的企業來說,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未來高端人才的競爭會非常激烈。郎越時認為,智慧經濟會有結構性調整,政府導向性的需求會下降,但隨著應用的專業化細分,這其中蘊藏著很大的機會,產業總量還有高速增長的空間,人才需求量會持續增大。
每一張桌子、每一把椅子都能聯網
用數據讀懂智慧經濟
智慧經濟的基礎條件是數據連接,杭州初靈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一直圍繞數據做文章,這是所有相關行業企業都需要的。“初靈”的總經理洪愛金說:“我們做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數據連接和服務,最近我們開始對連接上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服務,把結果提供給數據擁有者,他們可以將決策放到云端。我們的角色是為整個智能產業修路(數據連接),同時為客戶提供數據挖掘和分析。”
在智慧產業鏈條中,三大運營商是信息數據通路的擁有者(基礎網絡商),所有智慧產業的數據都要通過它,中興、華為修的是大路,而初靈信息建設的是支路。洪愛金說:“一旦進入數據挖掘和數據服務基本就是純軟件的活,非常多的公司參與其中做各種軟件,任何一個智能板塊都有自己的智能軟件。通俗地講,智能數據分析和處理軟件放在大服務器上就成了‘云’。先有一個個私有云,再相互打通云接口,統一標準后就可能成為公有云。”
洪愛金說:“事實上數據連接現在也有很多問題,我們一方面會往無線數據連接方向深入研究,同時也在基礎的數據連接協議標準上做些貢獻,我們正在做的智能模塊就是無線的。我們從智能家居切入到民用物聯網的鏈條里去尋求機會,將來智能家居基本的通訊協議、云端各種智能家居協議、APP軟件都會慢慢部署起來。”
繼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技術開發之后,近年來“大數據”正成為最具顛覆性的新信息科技。而基于數據分析產生的新產品、服務引領世界進入“智慧經濟”時代。智慧經濟就是建立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基礎上的。“從今天開始,你一定要認識到,你的業務與互聯網的關系有多廣,有多深,就決定了你的業務將來能發展得多好。”阿里巴巴云計算業務總經理陳金培認為,將來每一張桌子、每一把椅子都可以聯網。
傳統企業只要把業務放到云計算上來,自然會琢磨出智慧經濟是什么。“哪怕只是把公司的網站搬到云上,你就天然和互聯網連接在了一起,你的思考方法就不一樣,你會理解怎樣借助新技術和平臺來發展你的業務。”陳金培說。
在陳金培看來,云計算將成為智慧經濟的重要推手,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杭州發展智慧經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阿里云把計算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可以支撐各行業快速地擁抱互聯網和大數據。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誰在為智慧經濟買單
浙大網新創建公司總裁張旭光認為,智慧經濟最核心的內容是“信息消費”和“兩化融合”,信息消費是一種形態,智慧經濟是一種戰略,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一些大項目雖然都是由一些大公司拿走,然而大公司也吃不下這么大一塊蛋糕,他們需要將項目分包給一些專業的小而美公司,這樣就形成了智慧經濟的產業集群。
去年,在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把信息消費劃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公共服務信息消費,第二類是企業信息消費,第三類是個人信息消費。
張旭光說:“政府為了促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由公共財政買單的是公共服務信息消費;企業做裝備自動化或者用互聯網做B2B等等,所有用信息化與產業或服務融合的產品都包含有企業信息消費價值;個人在互聯網上購物需要鏈路、流量、網絡以及個人應用物聯網技術就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個人信息消費。這三大部分組成整個信息消費,在中國未來信息消費是拉動內需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它會帶來倍增收益。”
“信息消費”本身在帶來巨大產業價值的同時,還將推動各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智慧化改造,實現由“汗水經濟”向“智慧經濟”轉變。
浙商創投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李先文說:“過去幾年,智慧經濟最大的買單者是政府,比如在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領域大多是政府出錢。”
在杭州,做安防視頻的企業是全國最多的,大華集團和海康威視都是全球排名前五位的視頻監控系統公司。
張旭光說:“視頻智能識別的應用現在有很多,我們也可以用視頻智能抓取空車位,裝在商場里還能做人流量和消費行為的分析,這樣的應用背后是通過視頻抓取的方式進行圖像智能分析,這個領域很有前景。”今年有很多家庭花幾百塊錢在家里裝一個智能攝像頭,民用類的安防產品越來越火,安防視頻產品也從公共場所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海康威視今年推出了全新的民用品牌“螢石ezviz”,隨著用戶不斷增多,不僅是家庭之間,還可以連入餐飲酒店的廚房、景區的停車位等,形成更大的微視頻分享圈。
投資熱錢持續涌來
這個產業會誕生下一個阿里或騰訊?
智慧經濟開始發力,有目共睹。
有人說,這就是當下商業經濟跑道上的一個彎道,加一腳油門,讓你能夠超越;也有人說,產業還沒真正起來,雷聲大雨點小。無論如何,所有智能化的應用改變了以往我們人和物的溝通狀態和思路,這種新的狀態一定會生發出很多的創業機會和發展機會。
杭州初靈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愛金說:“我覺得我們公司的機會很多,這幾年營收也越來越好。至于能在這塊大蛋糕里分到多少,一定是機會伴隨風險。我們今年投入的智能家居,很多公司以及資本市場也看好它,可是它難度很大,行業前景朦朦朧朧,爆發點一直不來,就只能持續燒錢。但這里有創業機會,要到非常細分的行業里去找,我們想投資的公司都在很小的行業里。”
有業內人士提到,現在有一個誤區,提到智慧經濟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智慧城市,一些人就認為那是政府的大項目,小公司沒有機會。
浙大網新創建公司總裁張旭光說:“我常常跟新創業者講,掘金智慧經濟要去尋找小而美的移動互聯網項目起步,去做大公司不愿意做的。未來真正的顛覆在邊緣,當然風險也會很大。未來智慧產業中一定會出現阿里、騰訊這樣級別的創新大公司,它可能不是海康威視也不是浙大網新。”
浙商創投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李先文說,現在這個產業中,移動互聯網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包含很多智慧經濟的子內容,活躍度非常高。利用移動互聯網發展出來的民用市場,更多的是用戶端市場。
李先文對智慧產業一直有所關注,也有相關投資動作。李先文說:“用戶端市場大多是初創期、成長期的企業在做,目前來說做得好的還不多,但這也是風投最關注的群體。我們目前投資智慧經濟,更多投在垂直細分的行業應用領域,重點在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和智能政務管理平臺領域的企業。”
“這個產業算是近年來的投資熱門。前幾年的系統集成商都在轉型做智慧城市項目,我們投資的判斷依據是,首先市場要足夠大,其次大數據價值大,還要有衍生增值服務。”李先文還指出,以前做系統集成工程訂單的企業,多是B2B一次性買斷的模式,而現在企業都更注重B2B2C,通過云計算,把用戶端數據集中到云端,再從用戶端開發衍生增值收入,這樣就能產生很多創新模式,“這是我們最看好的投資方向。我們對智慧經濟企業的天使投資金額一般在100萬元到500萬元之間,成長期的VC投資規模一般在500萬元到2000萬元之間。”
傳統企業緊跟趨勢主動出擊
競爭激烈加劇淘汰
傳統經濟的很多領域走到今天已是一片紅海搏殺,不光有創業者想從這一輪智慧經濟的機遇中拔得頭籌,傳統產業也在思考如何通過智慧化的方式轉型。
張旭光這位在IT界叱咤風云多年的人物如今也感嘆,傳統的發展模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頸。
他說:“現在應用軟件也很難賣,過去我們服務外包做得很好,可當下日元貶值、日本市場不景氣,造成我們業績受損。所以我們要通過智慧經濟的抓手,跟緊信息消費發展趨勢,創新商業模式。我們十年前做市民卡工程設計開發,就已經進入了智慧經濟的跑道,只是當時比較盲目或被動,沒有像現在這樣的高度和深度去推進和創新。”
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對高清攝像機和智能化監控設備的需求也持續增長,智能交通行業成為新時期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這將使未來幾年視頻監控行業仍保持高景氣度。有業內人士說:“這些智慧城市中的子行業擴張給安防行業帶來巨大商機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但也是企業拐點。也就是說,未來安防產業將會進入到一個相對平穩發展、專業分化嚴重、行業淘汰加劇的發展時期。”
過去十年,安防產業從模擬到數字,再到網絡化、高清化、智能化,掀起了一次次的變革浪潮,行業競爭也日趨激烈。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徐志軍說:“如今,安防正呈跨界發展之勢,安防技術和IT、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技術快速融合,正由全模擬時代、數字時代向可視化管理時代邁進,海康威視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家用安防產品的開發,把智能攝像頭裝進千家萬戶。”
因此,通過智慧經濟時期的發展,將會形成中國安防產業新的行業格局,專業領域劃分更明顯,或許每個視頻監控企業會在某一子行業市場取得較大成功。
在照明行業也不乏這樣的典型例子,鴻雁電器憑借智能照明和解決方案,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進入照明行業第一陣營,甚至與國際一線品牌比肩。
近兩年,由于LED行業投資過剩、同質化嚴重,在洗牌中倒下的企業不在少數,這也讓杭州鴻雁電器有限公司總裁王米成下決心在“智慧照明”上做文章,因而走出了從“智能照明”、“智慧家居”到“智慧城市”這條與眾不同的LED發展路徑。
伴隨技術進步
“智慧經濟”前景光明
智慧產業的步子越邁越快,各種智慧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就拿智慧家居來說,京東上已經在賣很多與家電相匹配的類似于智能網關的小產品。洪愛金認為,“這并不能實現終極智能生活,這些依然停留在發燒友級別,很難真正普及進入千家萬戶,只能算是發燒友的智能生活。所以必須要有標準來作為所有家電通信的協議。我們現在比較看好家庭用WIFI做智能連接。”
杭州初靈信息公司今年年初投資了一家智能家居領域的創業公司,做的產品是放置在家電內部的智能模塊,通過WIFI上網,用WIFI做成所有家電互相通信的標準,標準統一后再軟件統一,老百姓只需下載一個APP就能管理所有家電了。洪愛金說:“我們將把這個智能模塊的協議免費開放給所有家電企業,未來還想做智慧家居公共云。”
個體越小、越分散的行業,一般來說“智慧”可能會來得越晚。
洪愛金還認為,現在正因為有通信協議的壁壘、私有云之間的壁壘,大部分家庭都還難以“智慧”。因為物聯網的標準還沒實現統一,所以目前“智慧”僅局限于行業內甚至企業內,很多“智慧”項目尚處孤立狀態,并沒有打通,所以企業應先把產品做起來,再相互協商統一。
張旭光認同這樣的看法,他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我們設想一下,在一個手機APP上輸入一個路口,比如‘文暉路高架入口’,馬上彈出一個視頻窗口顯示這里的交通情況,這樣我們就能在行車途中及時規避擁堵道路。”
這樣的設想能否實現,取決于背后的管理服務協同。張旭光認為,“協同的本質是后端的一種有效協調的并行管理、服務與前端用戶的關聯便捷。在協同平臺,可以用標準化的方法判斷問題歸屬,通知對口部門處理并得到處理反饋,這樣就能形成一個閉環,可考評可記錄。協同包含政令協同、管理協同、服務協同、平臺協同和技術協同,平臺和技術協同是工具,支撐著整個協同。做協同性的項目,如果行政協同較弱,就要靠下面有效的市場化機制去運作。”
所以張旭光認為,萬物相連取決于協同,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物聯網就會蓬勃發展。
絕大多數從業者認為,伴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演變,發展智慧經濟的工具和手段必將越來越多,創新和發展的前景也必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