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平臺主導IT產業的時代落幕了,未來真正的主宰是應用。這是神州數碼首席科學家謝耘對于IT行業發展做出的前瞻判斷。在前幾日的一場中關村創業論壇上,在美國硅谷從事數據研究工作的知名大數據專家涂子沛和謝耘,分別就大數據時代中美IT產業發展這個話題闡述了的觀點,主辦方有意將之描述為“東西方的科學碰撞”。
其實,科學發展遵循的是其自身規律,而科學家們的思路也往往不謀而合。如涂子沛認為,當下大數據的興起標志著社會將向智能化邁進和轉型,大數據則需進行頂層設計;謝耘同樣表示,數據資源極大豐富促生了云計算和大數據,IT應用要走向更高層面的智能化就需要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從宏觀層面進行應用設計。二人看到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智能化,大思路也是類似的——站在高處以全局性的眼光來實現智能化。要說有何不同,就在于涂子沛強調“機器學習”路徑,而謝耘認為應該從應用的角度出發來實現大數據的智能化布局。
對于“機器學習”這一熱門概念,相關討論和實踐已經相當豐富,圍繞著它的新聞層出不窮。而謝耘提出的以應用為中心而生發的“虛擬映像”技術,則聽起來更為新鮮,這種研究方法,有其獨特的先進性。
眾所周知,大數據的特點是非結構化數據成為主流,這些數據非常龐雜,但具有關聯性。由于一直以來計算機處理的都是結構化數據,每個應用都對應與自身相關的數據,所以數據與應用形成了一一對應關系,造成了信息孤島現象,令IT技術在應用方面遭遇阻礙。而人腦不同,人腦中的信息也很龐雜,但卻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內在邏輯,大腦依靠這樣的邏輯處理信息反饋,表現出來就是人類的智慧。謝耘解釋,人腦是通過統一的信息管理層來處理所有信息,信息數據在人腦中是以整體的結構存在的,這就是人腦處理數據和計算機處理數據的最大區別。而在大數據時代,IT應用正在從“點”和“線”走向“面”,這是IT產業面臨的重要轉折。若想構建“面”的應用,則必須用平臺的方式,像人腦一樣,通過統一的底層組織數據,形成虛擬映像并對之做出反饋,從而服務于應用。簡單來說,“虛擬映像”技術就是通過非結構化數據與人的需求實現無縫對接。用這種方法來構建應用系統,將消弭傳統應用中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大大提升IT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謝耘提出的這種理念在大數據研究領域可謂獨樹一幟,十分前沿,同時也令人興奮,更有價值的是,目前他已經將“虛擬映像”理念引入到了神州數碼的智慧城市應用之中。一般來說,城市管理系統,比如交通、食品、安全領域的管理系統,其傳統的做法是通過物聯網——底層的傳感器采集數據,然后這些數據直接被各個部門應用所使用,不同的數據對應不同的應用,自然就形成一個個的孤島。而基于“虛擬映像”理念,神州數碼首先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換平臺,把所有采集到的數據信息先匯集在一起,根據這些信息所反應的城市與應用對象的內在關系,形成一個城市在虛擬空間中的實時映象,之后各個應用從映像抓數據,來支持各種各樣的服務。其中,應用對象被謝耘稱為“主體”,事實上就是人。
因為實現了信息的無縫對接,神州數碼的智慧城市服務系統能夠圍繞個人主體的大數據——比如包括個人的醫療、個人的出行、個人的教育等等,進行各種要素抽取,進而建立一個“數字人”的模型,整合出一套完整的服務來為其提供,而不只是簡單提供幾個核心的主要服務。這種系統的建設方式事實上也是一種全新的IT應用的建設模式,有望引發整個技術和應用系統的基本架構的變化。而這一架構的優勢在于城市的虛擬映像是穩定的,面對城市服務的多樣需求,構建穩定的城市虛擬映像,就可以隨時根據需求,開發出不同目的、不同主體的公共信息服務應用。據了解,神州數碼正在推動4個平臺的建設,其中包括面向市民的平臺、面向城市管理的平臺,而面向企業服務的平臺和大數據平臺構建城市的映像今年也會落地。
謝耘的想法是,在對于IT技術的研究里,將東方的靈魂和西方的嚴謹結合起來,“為冰冷的邏輯注入一個鮮活的靈魂”。“虛擬映象”不完全是純邏輯的演算,而是其中有很多很微妙的“模糊”的平衡,“模糊”以及以人為本的思路,可以說體現出的正是東方智慧。這位神州數碼技術方面的核心的代表,將東方哲學意味的思考與計算機、大數據相結合,會帶來怎樣的圖景,基于“虛擬映像”的智慧城市服務又會發展到怎樣的水平,都十分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