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高溫炙烤下的泉城,正在一份決定城市命運的答卷上奮筆疾書。
決戰決勝階段——當前我們處在創衛這樣一個關鍵時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泉城濟南以前所未有的跨越,給城市以富強、給社會以進步、給人民以信心。當然,我們也不諱言,城市的發展并非一路坦途,腳步越向前,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難題就越大。
新一輪的創衛讓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再回過頭來看看創衛答卷上的考題,似乎哪一個都是“硬骨頭”——
占道經營,伴隨著城市的成長似乎成了“牛皮癬”,這邊治好了那邊又會冒出來。
露天燒烤,我們已經習慣它的存在,卻不得不忍受著煙熏火燎,是去是留,怎一個難字了得?
城市排污,治理了多年卻還有些排污口沒有處理干凈,怎么保證小清河一滴污水不進?
……
有些縣(市)區的主要負責同志在新一輪創衛工作啟動前曾感慨“有些不知從何下手”,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很多人覺得“心里很有底,覺得希望很大”。
心理狀況因何而轉變?城市的變化從何而來?管理難題又是如何破解的?
創衛面臨的問題,激發出城市發展變革的巨大動力。燒烤管理新規、路長制、小區革命……沒有哪一個規定是從天而降,也沒有哪一個辦法是自發形成。事實上,每一個新規都是從真抓實干中得來,每一個辦法都是在反復研判中產生。
我們應當看到,這樣一場浩浩蕩蕩的創衛工作,不僅考驗著我們的創衛成績,更是對城市綜合發展成果的檢驗、對黨員干部大考面前應對能力的檢驗、對廣大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程度的檢驗。
我們也應當看到,創衛不是為了一時的變化、一個牌子,而是由此帶來的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人民素質的提升和黨員干部作風的轉變,由此帶給我們加快科學發展的動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
創衛的過程中,城市向前邁了一大步,人的思想境界也提升了一大截。分享這些經驗,總結這些做法,對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很多問題并非生來就是“老大難”,而是因為拖久了才成了“硬骨頭”。由此可見,社會的發展和城市的進步,不應糾結于遇到多少問題,而應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居民小區、閑置空地、施工工地、城市出入口、市場周邊等區域,一個個垃圾死角被“揪”出來。在創衛工作中,全市排查出垃圾死角1000多處。當我們為消滅垃圾死角叫好時,也不妨思考一下:垃圾死角是如何產生的?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在城區的街道兩側、公交站點、商場、居民小區等地,配置的垃圾桶、果皮箱等環衛設施并不少。然而,常常有人因趕時間或不愿靠近垃圾箱,隨手亂扔垃圾,你扔我也扔,“破窗”效應擴大,不多久一個個垃圾死角就形成了。由于管理一時跟不上,等到垃圾死角形成了,再想清理就很棘手,慢慢就成了“老大難”。城市管理中遇到的難題,不少都是如此。
馬路市場并非生來就有,在車輛不多、便民市場不足的情況下,馬路市場的便民作用掩蓋了它給城市帶來的負面效應。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馬路市場帶來的擁堵、環衛等問題隨之而來。
露天燒烤如果只有三五家或許影響不大,但一旦遍布大街小巷,就不再是一處景觀,而是城市管理的痛點。
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就是如此,新的問題出現了,如果不能及時應對,就會成為難啃的“硬骨頭”。
不僅是社會管理,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也是如此。就像我市去年開展的困難國企幫扶解困工作,這是一道難題,卻也是動手越晚難度越大的工作。以一家困難企業來說,如果政府每年扶持2000萬資金,10年下來就是2個億。但10年過后,這個企業還是困難企業,問題還是要解決。如果現在就動手,既能節省資金又能讓職工得到更好的安置。
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產業結構需要優化的問題、實體經濟相對薄弱的問題、土地有效利用率相對較低的問題、外向型經濟水平不高的問題——這些難題解決起來很難,但動手越早,難度系數就越低、效果也就越好。
問題倒逼出來的城市智慧
問題中往往蘊藏著契機,在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一旦被正視,就會成為尋找出路的壓力、催生變革的動力。
還記得前些年,有人在談到濟南的河道時,自嘲是“有河必枯,有水必污”。這樣的說法雖然不完全準確,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道污染的嚴重性。河道管理范圍廣、難度大、易反復,如何來治理?2012年6月,我市首推河長制治理河道,破解了“九龍治水”的尷尬。兩年來,城區基本解決了污水直排問題,臟亂差面貌得到改善,一些河道還變成了城市景觀。
城市管理的智慧來自哪里?其實,好多智慧來自于問題的倒逼。在問題面前,我們往往會發現許多好辦法、好機制,哪怕會走一些彎路。
如何在市民方便、攤販生存和城市秩序之間做出權衡,是一道難題。占道經營,不是一個新課題,卻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在創衛過程中,我市出臺《關于提升臨時便民市場管理水平、規范市容秩序專項整治方案》,首推“路長制”整治占道經營。根據方案,各區政府是第一責任人,街道辦事處是直接責任人,“路長”是具體責任人。針對馬路市場,不再簡單地取締,而是有序規范,并設置專門的責任人。在設置轄區便民點和臨時便民市場時,我市提出“優先照顧下崗職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
針對露天燒烤,我市要求按照“疏堵結合、規范提升、綜合治理”的原則,引導露天燒烤餐飲業戶進入設置的場所經營,同時對有經營店面的燒烤餐飲業戶提升改造現有設施,實現油煙排放達標。對不按要求進入設置場所經營和不按標準提升的燒烤餐飲業戶,堅決依法取締,實現無露天燒烤。
“硬骨頭”難啃,但并非啃不掉,關鍵在于怎么啃,可以是零敲碎打“螞蟻搬家”,也可以是借勢發力積聚力量攻關,還可以是以柔克剛用“化學反應”將骨頭變軟……“啃硬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關鍵在于把握其中的竅門。
創衛倒逼出很多好辦法、好機制,這說明只要我們積極應對、科學決策,很多看似很難的問題完全可以迎刃而解。當然,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敢于應對,不回避不退讓,否則再聰明的人也拿不出好辦法。
創衛,之所以能轟轟烈烈地開展,正源于城市能把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以及對城市管理的創新認識,凝聚為城市意志。
一個城市當它的人民獲得了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才可以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城市。正如市委書記王敏所說:我們創衛是為了群眾,不是為了好看,也不是為了“牌子”。即使有了牌子掛在路上顯眼位置,但群眾身邊環境問題仍解決不了,要這塊牌子有什么用?
我們提創衛,符合濟南實際,也符合群眾利益,所以也就能取得群眾的支持。由此才能看到泉城街頭的創衛“蜂群”——
兒子高考不能陪讀、纏著繃帶帶傷上陣、婚房裝修一拖再拖,桿石橋街道春元里社區的工作人員把創衛當成頭等大事,由此換來社區環境大變樣,春元里小區2個月解決了30年的“老大難”,所有樓道沒有雜物,樓道陸續粉刷,小區內私搭亂建全部拆除。
駐濟部隊廣大官兵積極響應號召,投身到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中來,14個駐軍單位、1500余名現役官兵和民兵來到小清河沿岸,參加創衛義務勞動,共清理垃圾130余車次、390余立方米,作業跨度8公里。
以往我們開展工作時,時常會遇到“政府忙、群眾閑”和“上頭熱、下頭冷”的尷尬,根本原因就是工作沒有向群眾講清楚或者沒有讓群眾參與進來。就拿創衛來說,當社區里的退休大媽帶著紅袖標監督小區環境衛生時,那些亂扔垃圾的行為自然而然就不見了;當大家都來為創衛而努力時,對城管工作支持理解的氛圍濃厚起來,埋怨之聲也就少了。
我們開展工作,主要是為了城市、為了群眾,理應會得到群眾的支持和理解。但是,仍有一些人覺得群眾的事難辦。原因何在?要么是決策沒有取得群眾的理解,要么是影響了群眾的利益,要么是工作方式簡單粗暴。
一切為了群眾,也要一切依靠群眾。通過創衛可以看到,群眾之中往往蘊藏著破解各種難題的智慧。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市民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參與社會管理的愿望越來越迫切,只有讓市民了解城市發展思路、參與城市管理決策,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有群眾基礎,才能讓社會更加和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