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出臺,急需研究制定一套科學嚴謹的評估體系以確保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軌跡。”在近日舉行的“未來城市· 智慧競爭”全球城市競爭力指標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郭理橋表示。
據了解,截至今年3月,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已有104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規劃建設,80%以上的二級城市明確提出將建設智慧城市。然而,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總體尚處于初級階段,如何根據城市自身特色,在現有基礎之上逐步建設智慧城市,并在建設過程中有據可依,有指標可評價,有效果可衡量,有風格可獨秀,有空間可擴展,成為當前智慧城市建設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
據了解,2012年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率先出臺了《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為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提供了標準依據。在該指標體系的制定過程中,住建部不僅參考了《綠色GDP 指標體系》、《智慧GDP指標體系》、《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指標》等多項國內外指標文件,還借鑒了上海浦東新區、南京、武漢等多個較早進行智慧城市研究地區的規劃標準。
“智慧城市涉及龐大的體系,包括理論、標準、科研、產業和聯合實驗室等。指標體系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目前可以用三段論來理解這個體系。第一段論是引導性的57個指標,因為實際上政府關心的就是4個問題,包括什么是智慧城市、怎么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帶來的好處以及錢從哪里來。第一階段的57個指標就是解決政府的第一個關注點,說明什么是智慧城市。第二段論就是技術的標準。第三段論是評價和評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萬碧玉博士表示。
同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還在國家標準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指導下,組織了來自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40多家機構的50多名專家,參加中國智慧城市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工作。此項工作對國內先行開展的智慧城市試點取得的初步成果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結合地方政府試點創建和企業實踐成果,率先構建了“智慧城市技術標準體系架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
“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包含了智慧城市建設設計的總體標準、基礎設施、建設與宜居、管理與服務、產業與經濟、安全與運維等6大類別標準、5個層次,涵蓋18個技術領域,包含126個分支的專業標準。”萬碧玉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創建智慧城市建設評估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我國自主的智慧城市技術標準體系、解決方案和運營試點經驗,在全國進行推廣。
2013年10月《中國智慧城市標準化體系研究報告》的推出,受到試點城市以及業界的高度評價。
“一城一策”避免千城一面
據了解,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公布了兩批193個智慧城市試點單位,這些試點單位分布較廣,發展水平也千差萬別。對于一些小城市或欠發達地區來說,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信息化建設,都無法與發達地區采取同樣的評判標準。
對此,萬碧玉博士表示,我國的57個智慧城市建設指標中,會綜合考慮不同城市的行政級別、所屬區域、發達程度等因素,采用“一城一策”。
據介紹,這些指標在設定上靈活地分為必選、自選以及創新指標。必選的指標有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和公共信息平臺這兩個指標。自選的指標較多,比如桂林市可以選智慧旅游的指標,佛山市南海區可以選金融創新的指標。另外還有創新指標,這方面的指標是最多的,比如佛山市順德區的樂從鎮提出的指標叫家具物聯網,因為它是全球最大的家具交易市場,需要物聯網化,因此希望采用的指標是家具互聯網。北京提出要實現從數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躍升,加快向世界城市邁進;上海提出云海計劃,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云計算提供技術和產業支持。
地方政府在申報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的時候是基于57個指標,選完以后,還需要把這些指標項目化,比如智慧城市項目是建一個公共信息平臺,需要這個項目的名稱、考核標準、項目花費等。但是也有可能一個指標可以應用到三個項目,這是一個長期而有條理的過程,所以智慧城市并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
總體來看,當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關注重點大致可分為社會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4個方面。對社會應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程度較高,在明確提出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的地方中,優先發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會應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占比72.7%,其他地方以產業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為關注重點。
同樣,國外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是有所側重。比如致力于降低碳排放、環境保護的城市,有開發智能電網的維也納、發展循環經濟的多倫多、實施自行車共享計劃的巴黎;關注應急、保障社會安全的城市,如建立防災系統的紐約、治理交通擁堵的倫敦、推動移動智能的東京;依靠科技培育新興產業的城市,如創新清潔技術的哥本哈根、推廣智能卡的香港、擴展光伏產業鏈的巴塞羅那。
“智慧城市是一個創新的概念,是一種采用以信息化為主的現代科技來提升城市管理服務能力的方法。不同的領域,對智慧城市有不同的角度來詮釋。”萬碧玉表示,但智慧城市的最終落腳點還是打造以人為本的城市。
政企共推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釋放出深層次的信息化需求,IT廠商將迎來分享行業成長的機會。自2010年起各IT廠商紛紛參與到智慧城市項目中。
基于此前住房部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與微軟公司共同成立智慧城市技術解決方案聯合實驗室時達成的共識,雙方共同展開了城市競爭力評估體系研究工作。與微軟等海外知名企業的合作,目的是通過借鑒其技術解決方案及參與全球城市建設的實戰經驗,以現代化科技和思維推動評估體系的研究。
微軟所提供的服務,也正是基于不同政府部門的不同資源稟賦,結合當地需求進行的。微軟大中華首席技術官桑迪·古普達表示,“智慧城市的建立,并不仰賴一個部門或一家公司的力量。因此,尋找適合的角度,建立評估指數并且不斷監控將有助于各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發展電子政務、進行交通管理和水資源管理等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服務。”
這些成功的市場先行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具備智慧城市建設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即規劃、咨詢、實施、運維的項目經驗和系統集成一級資質等相關從業資格。這給其他IT廠商很大的啟發,大部分廠商往往只在某個特定的領域具有優勢,要么是前期的咨詢、規劃,要么是后期的實施、運維,缺乏對智慧城市這樣大規模的系統工程的整體掌控能力。
對此,萬碧玉表示,面對智慧城市建設市場的快速成長,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單獨完成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設。相比自己獨立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彌補能力不足,更現實的辦法是聯合業內相關企業建立合作聯盟,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共同開發智慧城市建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