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武漢=一個英國 中國多地城建“豪可敵國”
武漢擬5年花2萬億搞城建,英國今后20年支出3.75萬億
武漢出租車司機楊師傅不敢在上下班高峰期出車,因為武漢已然變作一個大工地。“前兩年是武昌不敢走,如今輪到漢口。”楊師傅告訴記者,漢口城區主干道建設大道被城建工程攔腰斬斷,八車道的主干道被圍板攔得只剩三車道,有的城建項目不分晝夜地施工,“路堵心更堵”。
上萬個工地同時開工,每平方公里投資近億元的城建規模,也令一名曾在武漢大學求學的外地學子找不到回校的路。他感嘆道,大拆大建之下的武漢,長江隧道、三環、二環串起武漢三鎮,出行比5年前方便得多,但在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這座曾經充滿生活氣息的城市,已是滿目的“水泥森林”,格外陌生。
多名武漢市民向本報感嘆,大規模同步建設影響到交通和空氣質量,“城市建設可以加強規劃,適當慢一點沒有關系,當下的出行感受和長遠的生態環境也很重要。”
在這背后,則是武漢近年來有目共睹的城建速度。武漢市市長唐良智日前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稱,武漢5年內的建設計劃將花費200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萬億元)。該媒體則稱,單單武漢一座城市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就與英國全國更新和改善基礎結構的支出相同,其資金和實力會使倫敦市市長鮑里斯·約翰遜自慚形穢。
但多重疑慮隨之而來。武漢曾以2037.05億元的債務余額,被指“中國負債最高的城市”,當地主要投融資平臺近期亦被下調信用等級。盡管官方仍對債務形勢表示樂觀,但2萬億元的巨額投入仍舊引發外界對于地方債務壓力的關注。
另據記者統計,中國約有10個城市每年城建投資都在千億規模,個個堪稱“豪可敵國”。
一個城市與一個國家
去年,鮑里斯·約翰遜受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邀請來到武漢,參觀萬達集團在武漢的商業、文化投資項目。約翰遜此行參觀了萬達集團在武漢的最大項目“中央文化區”,號稱投入資金多達500億元。
萬達巨資投向武漢,僅僅是該市近年來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一般而言,固定資產投資分為三大領域,即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工業投資。前兩者相加即為城市建設投資。
以2013年為例,武漢完成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投資1301.14億元,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905.60億元,兩項之和為3206.74億元。
而據媒體報道,2014年武漢城建總投資將超1500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預計將破2000億元。此速度與唐良智談及的未來五年2萬億元的城市投資賬本基本吻合。
據武漢市城建委主任彭浩此前介紹,龐大的城建投資中,政府財政支出其實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他融資渠道包括利用BT(建設-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PPP(公私合營)融資,發行企業債券、融資租賃、利用外資、民間資本等,發展各區融資平臺資金等。
上述英國媒體在談到武漢的城建藍圖時表示,僅武漢一座城市,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就與英國全國相仿。這座城市數以百計的公寓樓、環城公路、橋梁、鐵路、一個完整的地鐵系統和第二國際機場都在建設之中。
記者從英國政府網站查詢到的信息顯示,英國官方的新版全國基礎設施計劃總規模超過375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37500億元),投資領域包括能源、交通、防汛、廢物處理、水資源和通信設施,時間表則覆蓋到2030年或以后。
也就是說,這3750億英鎊將是英國今后近20年的整體投資規模。而根據英國財政部的信息,英國將在未來7年完成公共投資1000億英鎊,從而重建英國。當然,其中許多錢需從私營部門融得。
考慮到存在口徑出入,以及房地產投資是否計入等問題,并不能簡單得出武漢城建支出超過英國的結論,但根據武漢2013年的數據,基礎設施投資(1301.14億元)約占城市建設投資(3206.74億元,即基礎設施投資與房地產開發投資之和)的40%,也就是說5年2000億英鎊的目標投入中,大概會有800億英鎊直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與英國的投入規模大體相仿,符合上述英媒的判斷。
地方債償債隱憂
大手筆投入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亦引發了外界對武漢負債問題的關注。根據財政部湖北專員的一份《對湖北省武漢市本級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調查與思考》報告,截至2012年6月30日,武漢債務余額達2037.05億元,負債率相當于國際通行標準的1.36倍,政府2年內每天需償債1億元。武漢因此被冠以“中國負債最高城市”之名。
不僅如此,今年年初,中債資信發布了最新一期對武漢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武漢城投”)跟蹤信用評級結果,將武漢城投主體信用等級由AA下調為AA-。
武漢城投是武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主體和武漢市政府城建投融資運作平臺,主要承擔武漢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投資和建設任務。
對于降級原因,中債資信在評級報告中直言:“公司債務負擔進一步加重,償債指標有所弱化。公司未來投資支出規模仍很大,同時考慮到目前融資平臺的融資政策依然嚴格,且未來1~2年公司到期債務規模很大,整體償債壓力將增大。”
與此同時,武漢城投的銀行授信額度也大幅縮水,但其負債卻在大幅攀升,負債總額已從2010年的841億元升至2013年9月末的1117億元。
中債資信稱,武漢城投的償債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武漢市政府財政資金(每年約50億元)、路橋收費返還(每年約18億元)、土地出讓收益等,但未來五年仍有約250億元的資金缺口。
不過,康良智也表示現在的債務與城市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償債能力是匹配的,但要制定合理的舉債規模,優化債務結構,適應未來城市發展規律,把資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率、用在該用的地方。
各地還債基本靠賣地
在武漢大舉造城的同時,中國其他城市也在進行著令世界驚嘆的城市建設。記者統計發現,一些大城市每年的基礎建設投資都在千億規模,若加上房地產開發投資,均達數千億之多,個個不輸武漢。
京滬方面,2013年北京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785.7億元,主要投向交通運輸和公共服務業。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則完成投資1043.31億元,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819.59億元。
天津市雖然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不過去年7月當地媒體報道稱,2013年上半年天津市共投資959.61億元,推算天津一年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在1400億元以上,加上房地產1480.82億元的投資,一年城市建設投資達到3000億左右。
在“第三城”廣州,去年完成建設改造投資2874.87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579.68億元,也就是說基礎設施投資大概在1300億。
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四的深圳,城市建設已經相對成熟,因此目前可以投資的空間也比較小,去年城市更新改造投資僅358.34億元。
相比東部,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建設后勁更顯十足。比如重慶,去年全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962.10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012.78億元,堪稱“真土豪”。
長沙去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829.32億元,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153.61億元;鄭州去年基礎設施投資973億,房地產開發投資1445億元。城建投資力度均達到2000億級別。
廣東省財政廳科研所所長黎旭東教授告訴記者,工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這兩大領域,市場主導作用比較強,因此主要靠企業投資完成,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則主要以政府來推動。“政府負責基礎設施,比如地鐵、隧道橋梁、污水處理等市政設施。”
而地方政府投資則主要通過旗下的投融資平臺負債投資來實現,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也使得很多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例如,重慶市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市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為3070.39億元。在北京,截至2013年6月底,北京市本級和區縣本級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6496.32億元,比2010年底增加3325.49億元。
2010年亞運會的舉辦地廣州的債務也不少。截至去年6月,廣州市政府性債務達2865億元。一方面是背負的沉重債務,另一方面則是未來發展仍需繼續舉債投入。按照計劃,2013年7月~2016年,廣州市計劃舉債1438億元,主要用于交通、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化解債務?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告訴記者,地方政府還債主要有幾個來源,包括土地收入、國企收益、稅收以及罰款等非稅收入。
以廣州為例,目前廣州已經制定了《廣州市存量政府性債務化解工作方案(2013年下半年-2016年)》,通過盤活優質資產和存量土地資源、重新劃分債務性質主體、增加國資經營收入等多種途徑,加大債務化解力度,該市力爭到2016年年底,化解全市存量債務60%左右。
實際上,大部分地方融資平臺的抵押資產都是土地,這意味著地方政府未來能否如期還債,與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好壞有關。
“現在很多地方領導恨不得在任上把所有工程都搞完,有些領導為了政績和GDP拼命建設,不管離開之后還能否可持續發展。”黎旭東說,一旦房地產形勢下行,那么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也會凸顯。
“全國都一樣,所以地方政府往往比較反對對房地產進行嚴格的調控。”彭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