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 12月26日訊(上海)
作為現代人類,大難大災已經難不倒我們,地震,我們有地震預警,泥石流,我們也有泥石流預警,臺風,我們依然有預警,哪怕這些僅能減少災害損失,我們還有用于救災的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總而言之,智慧城市中用于防難救災的這些信息化系統將極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免于自然災害,除非它不僅是天災,還是人禍。
2013年,我們都遭遇了何,我們又關注了何?如,新華網盤點2013年十大新聞,分別是:
1、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回想當日,舉國上下,眾志成城,不遺余力地投入到對災區群眾的救援當中。
2、【人感染H7N9禽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類疾病。禽流感病毒,屬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據禽流感病毒對雞和火雞的致病性的不同,分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級。2013年3月,我國首次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到2013年5月1日,上海、安徽、江蘇、浙江、北京、河南、山東、江西、湖南、福建等10省(市)共報告確診病例127例。
3、2013年1月11日8時20分左右,云南昭通市鎮雄縣果珠鄉高坡村趙家溝村民小組發生山體滑坡,有10多戶村民住房被掩埋。經相關部門核實,趙家溝村民小組共有60余人,其中外出打工20余人,山體滑坡被掩埋40多人,房屋全部被埋。
4、2013年7月7日以來,四川省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截至11日18時統計,此次暴雨洪澇災害已造成四川成都、綿陽、阿壩等15個市州的75個縣(區、市)209.4萬人受災,31人死亡、166人失蹤。7月7日以來,四川省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盆地西部、北部出現暴雨,局部地區特大暴雨,其中,最大降水量都江堰市幸福鎮達1105.9毫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全省多地發生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5、2013年6月3日6時10分許,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源豐公司)主廠房發生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傷,17234平方米主廠房及主廠房內生產設備被損毀,直接經濟損失1.82億元。
6、12月1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嫦娥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實現了中國航天領域的“七大創新”。
7、2013年10月7日受臺風“菲特”影響,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水災。70%以上城區受淹,主城區城市交通癱瘓。因為進水導致部分變電所、水廠、通訊設備障礙,供電供水出現困難。
8、2013年11月22日凌晨3點,位于黃島區秦皇島路與齋堂島路交匯處,中石化輸油儲運公司濰坊分公司輸油管線破裂,事故發現后,約3點15分關閉輸油,齋堂島約1000平方米路面被原油污染,部分原油沿著雨水管線進入膠州灣,海面過油面積約3000平方米。黃島區立即組織在海面布設兩道圍油欄。處置過程中,當日上午10點30分許,黃島區沿海河路和齋堂島路交匯處發生爆燃,同時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發生爆燃。初步原因分析是管線油進入市政管網導致爆燃發生,事故排除恐怖破壞原因。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難,醫院共收治傷員136人。
9、6月7日傍晚6點30分左右,廈門一輛BRT快速公交車在金山站附近爆炸起火,目前BRT全線停運,起火原因尚未明確。現場照片顯示,出事車輛車身起火,現場濃煙滾滾。現場目擊者稱火勢持續了半個小時,燒毀了BRT沿線近7片車道隔離板。
10、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后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并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對接完成之后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15天,并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
歷數上述十大新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雅安地震、云南、四川泥石流、余姚水災,足足占據了本年底十大新聞之四。由此可見人們受害之深,感觸之切。為此,企業網D1Net智慧城市頻道,就在這2013年的尾巴上給大家說一說,以智慧城市的技術手段,如何減少甚至規避上訴自然災害。
地震預警
首當其沖的是,是地震預警問題。
所謂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后,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于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一般來說,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幾公里,而電波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因此,如果能夠利用實時監測臺網獲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對地震可能的破壞范圍和程度的快速評估結果,就有利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的短暫時間發出預警。
其工作原理很簡單。就是與地震波打時間差。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也就是說,當地震發生后,大家不會立刻感覺到地面的震動,而是要等相應的地震波傳播到人所在的位置。這個時間差給地震預警留下了一顯身手的空間。原理上,在距離震源50公里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里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根據數據準確估計震級、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計地震對預警目標的影響等。
一般來說,地震預警系統只對距離破裂斷層5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圍有效。對于50公里以內的地區,即使發出預警可能也來不及反應;而對于200公里以外的地區,地震產生的破壞可能又不嚴重,沒有必要發出預警。
以汶川大地震為例,如果該地區建立有地震預警系統,并且能夠在地震波到達北川、青川等地區之前,提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出預警,這些災區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或許不致如此慘重。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所副所長李小軍博士告訴《財經》記者:“尤其是學校,10秒鐘就可以跑出去不少孩子。”
據李小軍博士介紹,美國、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等國家,都在積極開展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建成了一定規模和數量的地震預警系統或地震緊急自動處置系統。
例如,墨西哥城于1991年8月建立了向公眾發布地震警報的地震預警系統。1995年,格雷羅地區發生7.3級地震,地震預警系統在地震波到達墨西哥城前72秒發出地震警報,為地震緊急處置贏得寶貴時間,大大減少了墨西哥城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日本則早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立鐵路系統緊急地震監測和預警系統,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實時地震預警系統的國家。日本的國家地震預警系統也于2004年試運行。當年10月,日本新澙發生7級地震,地震預警系統即有效運行。這套系統已于2006年正式運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投入運行的覆蓋全國范圍的地震預警系統。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政府開始愈發重視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相關標準與案例也如雨后春筍接連而至。本文著重要介紹的是,地震高發地區四川省的近日推出國內首個地震預警地方標準。
本月24日,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召開了四川省(區域性)地方標準《成都市地震預警系統監測臺站建設規范》審查會,與會專家審定通過了該規范。該規范也成為中國首個關于地震預警的地方標準。
來自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成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西南交通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市標準協會等單位專家參加會議。與會專一致認為,在中國迄今無地震預警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的背景下,率先在全國對地震預警系統監測臺站的建設進行了規范,該規范也成為了國內首個關于地震預警的地方標準。
該標準是成都市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大量地震預警技術的研究、試驗基礎上制定的。目前,利用成都的技術,成都已經建設了57個地震預警臺站。通過與有關單位合作,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已在中國11個省市部分區域的56萬平方公里建設了地震預警系統,其覆蓋面積為世界最大。
據了解,該系統包含了從地震預警監測、地震預警信息產生、信息發布、信息接收的全套地震預警技術體系。該所研發的技術系統已經成功預警6次造成破壞的地震,包括蘆山7級強震。特別是該系統在對蘆山地震預警時,給成都提供了28秒預警時間。與會專家提出,這些臺站的建設和系統運行經驗,為本標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泥石流預警
除了地震,泥石流也同樣可以預警。
盡管地震破壞性更強,但泥石流顯然是在更為高發的地質災害,事實上,滑坡、泥石流作為發生在我國江河上游及水庫庫區部分區域內的兩類重力侵蝕,是公認的四大地質災害之一。泥石流成因是暴雨或強降雨引發山洪暴發,泥石與洪水混在一起形成的液固兩相流,且固體物質處于超飽和狀態,容重1.6t/m以上,在水流沖力和重力作用下造成了水、土、砂、石混雜著向前涌動。泥石流災害形成后其破壞力大,淤積河道,阻塞江河,中斷交通,毀壞農田房屋,甚至摧毀城鎮。
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必須建立泥石流預警系統,使自然災害在形成初期得到預警,降低自然災害破壞力。泥石流預警系統由此而生。當前,我國主要采取的泥石流預警手段有如下兩種:
(1)單溝或小范圍的泥石流預警報
以單溝道或相鄰幾條溝小區域的泥石流預報、警報系統,采用廣泛設置自記和遙測雨量計,據監測的歷史資料統計得到臨界雨量線,指定出預報圖,通過雨量計對溝道上游雨量數據進行實時采集、演算和判別,然后發布泥石流預報;同時在溝道上設置水尺、地聲或泥位預警器等監測設備,根據捕捉到泥石流流動時產生的信息,發出警報。20世界90年代初期,鐵道部門在鐵路沿線重點泥石流溝設置了這種系統,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土保持局在長江上游部分區也建立了類似的泥石流預警系統。目前,鐵路部門和長江水利委員會建立的泥石流預警系統仍在運行之中。
(2)區域泥石流預警報
對于泥石流多發地區,采取氣象衛星云圖和小型測雨雷達,以監視該地區上空雨區移動方向、雨量和雨強,供泥石流預報用。同時根據預先完成的暴雨泥石流預報圖,向處于危險區內的居民發出泥石流預警信息。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北京山區開始實施。一旦災害有可能發生,警報系統立即啟動,并通過政府的通訊線路,通知到每一個自然村,當地干部立即按預先制定的撤離方案,將危險區內每一村,每一戶、每個人安全撤離。
臺風預警
相信大家對過去沒多久的“菲特”臺風記憶尤深。
相比地震和泥石流預警,臺風預警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從衛星云圖,我們可以很早之前就獲知臺風強度,預測其行進軌跡。并據此發布臺風預警。此時,電視、廣播、運營商短信平臺都將成為可靠的信息傳遞平臺。總而言之,幾乎臺風影響區域內的全部人員都有機會獲悉臺風及危害訊息,并據此做出規避措施。可惜,遺憾的是,盡管臺風警訊年年發布,但遇難群眾卻依然不少。
論起來,并不是預警不給力,而是躲避臺風的成本太高。就當地居民而言,如果沒有政府妥善安置,為躲避臺風主動遷移代價不菲,哪怕是在政府的發動下,不愿意配合的老人也大有人在。不過總而言之, 在現有的臺風預警手段下,臺風已經成為最可控的天災之一。
應急指揮調度
事實上,一方面由于上述預警措施并不能100%的幫助人們免于災難,另一方面,上述預警系統本身所需的不菲成本也限制了其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因此,不可避免的,
在自然災害后,我們就需要啟動有助救災的應急指揮調度系統。
所謂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是圍繞應急事件的處理而產生,一般將其理解為可圍繞監控,指揮,調度,會議,通訊等各種功能合一的多媒體調度平臺。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操作便捷、功能強大,力求在短時間內執行應急預案,覆蓋廣的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包含后方指揮中心、現場指揮、網絡通信等,要實現現場指揮人員以及后方指揮人員隨時對現場的情況的掌控,以便針對情況及時發布指令。
上述所指的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更多是一個基于軟、硬件環境的一個多媒體調度平臺。不過相比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更重要的是,與之配套的、健全的應急指揮調度機制。下面,我們將以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的指揮調度體系為實例,給大家介紹:
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簡稱FEMA)集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救災體系,建立了一個統合軍、警、消防、醫療、民間救難組織等單位的一體化指揮、調度體系,一遇重大災害即可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支援工作,將災情損失降到最低。
1、建立完善的捐募及發放系統,以有效匯集救災資源,并將賑災物資及時送達災民手中,讓有心投入救災賑災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可以方便地找到捐贈途徑,同時讓救災資源作最有效的統籌分配;
2、建立民間社區災難聯防體系:制定各級救災組織、指揮體系、作業標準流程及質 量要求與獎懲規定,并善用民間組織及社區救災力量。
(1)民間人力的調度。
通過廣播呼吁民間的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建筑師、醫師護士等專業人士投入第一線救災工作;
(2)動員民間慈善團體參與賑災工作。
結合民間資源力量,成立民間賑災聯盟;
(3)動員民間宗教系統。
由基層民政系統邀集地方教堂、寺廟的領導人成立服務小組,有效調查災民需求,并建立發放資源的渠道。
3、行政資源方面:
(1)氣象單位
隨時將地震余震的發生,以及未來天氣狀況,提供災區民眾及救援人員。
(2)警察消防單位
進行第一時間的搜救工作;對災區進行通訊、治安的維護,謹防趁火打劫;動員義警、義交警實施交通與道路管制。
(3)醫療單位
建立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將災區的傷者適時地轉送醫療院所;并對災區進行防疫工作。
(4)軍方
動員國防部搜救中心,將受過各種特種訓練的官兵投入第一線的救災工作,投入通訊交通資源,打通災區的對外聯系通道;由軍方提供軍事醫療資源,成立野戰醫院,就地救助傷者,爭取救治時效;調集糧食,迅速安頓災民。
4、災民安頓方面:
(1)撤離
對可能會再次發生災害的民眾宜及早規劃撤離事宜。
(2)災民收容
緊急避難區及難民安頓皆應事前有所規劃。基層組織的官員,首先應動員迅速安頓災民,而政府應設置災民暫時避難所,妥善安置災民。
(3)急救物資的供應
急救物資及飲水宜迅速送往災民手中。
(4)成立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
對災民進行心理輔導,安撫災民情緒及進行心理治療。
掌握災情分布及規模、搶救人員與生命探測的技術器材的情況,并訓練專業救難部隊處理人員搶救事宜。
(5)制定災害地區的人口遷移條件
建立公正嚴明的災害鑒定委員會,進行責任歸屬、糾紛處理及補償分配等工作。
確定政府在自然災害中成因分析、鑒定責任歸屬等權責,協助或主動索賠、賠償,以加速災區重建。
三、政府機關在災害中的功能
1、危機處理
鑒于大型災變,將使國家社會陷于不安狀態,危機處理機制將發揮效能,在統一的指揮體系下,進行人力、物力及財力有效協調,使損失與危害狀況降到最低;在因應地震災害方面,制定對地震防災特別法,及設立地震預報聯系網。
2、指揮體系
聯邦政府各相關部門成立危機處理小組,結合軍方與各級政府,建立中央與地方指揮中心,緊急處理全國性重大災害,依據救難、醫療、運輸等任務需求進行編組及任務分配,并根據作業流程及實施操作演練,遇有災害,立即進行災情搜集與研判,下達各項救災命令。由中央協調資源,交付各單位執行救災工作,發揮迅速穩定人心的效果。
3、全民動員
為救助大規模災害,必須進行全民動員,發揮同胞互助精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使受災者得到及時救助。針對地震災害,建立訓練裝備較佳的緊急救災隊伍,組織民間自主救援團體,可按不同需求,快速征調并運送至受災地區。
結語:
不管是地震、泥石流、還是臺風,充分、到位的預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得人民群眾免于財產,特別是生命損失。
不過我國當前的問題是
1)預警系統部署不夠充分:汶川地震就是預警系統缺失的最大傷痛。不過此后,國家就地震頻發地區進行針對性補點,如半年度的雅安地震,就是由來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對該次地震成功預警,為雅安市區及成都市區分別提供了秒5秒和28秒的避險時間,預防了更大災難的發生。
2)預警信息下達困難:相比地震、臺風這樣的大事件,泥石流預警及預警信息的下達就相對困難的多。一方面,近兩年多次泥石流事故中,遇難到均沒有收到泥石流救命預警——由于泥石流災害牽扯面相對較小,往往采用上傳下達的方式傳遞預警信息,然而,這樣無疑放大了管理漏洞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一旦相關管理人員疏于向下傳遞預警信息,那么無疑將身處泥石流潛在發送地帶的人們推至高危中。另一方面,相比地震與臺風這樣明顯可以做出判斷的預警手段,泥石流預警就相對困難的多,畢竟,在不利天氣環境下,肯呢過發生泥石流的地區非常之多,而各地在泥石流預警方面的前段監控投入卻異常單薄。這也就成為今年泥石流事故能夠以2起之多登上年度十大新聞榜的重要原因。
3)對災難規避的重視及預算不足:典型如余姚水災,災害發生前,全國都知道臺風“菲特”的威力,但在最前沿的余姚卻沒有做足準備。災害發生后,當地的交通、電力、通訊全部癱瘓,政府沒有任何補救措施,救援中運力不足,物資缺乏。而當地的山體滑坡、沿江河壩潰堤隨時可能發生,這些凸顯政府的準備不充分。
由此可見,對于自然災難,我們的預警手段已經足以應付,為減少災損,我們唯一需要做的是有針對性地增加預警項目投入。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天災成為人禍,我們更期待與預警與指揮調度系統相匹配的應急指揮調度部門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畢竟,相比在大災大難前的千軍萬馬轟轟烈烈、流血流汗的救災鏡頭,我們更愿意看到在信息化系統與相關職能部門完美協作后,百姓免于劫難的笑逐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