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他山之石:德國城鎮化建設經驗

責任編輯:Aimee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3-11-01 20:37:57 本文摘自:學習時報

德國是世界上城鎮化發展比較快、城鎮化率比較高的國家之一,其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先進理念與管理經驗,深刻地影響了其他國家。

注重區域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德國城市的均衡發展觀及其政策措施。德國聯邦憲法第106條規定,德國應追求區域的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在城鄉建設和區域規劃的政策上,有兩項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內形成平等的生活環境,減少各地區的差異;二是追求可持續發展,使后代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東德并入西德以后,德國為使全區域生活水準平等,設立了團結稅,每年有5000億歐元對原東德地區投資,修建高速公路等大量基礎設施,縮小東西部的差距。

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均衡發展。德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均衡發展,形成一種城鄉統籌、分布合理、均衡發展的獨特模式。一方面,德國的城市分布避免過度發展城市區域中的某一單一支配性中心城市,因而形成了“多中心”格局。德國有11個大都市圈,包括萊茵—魯爾區、柏林—勃蘭登堡、法蘭克福區、萊茵—美茵區、斯圖加特區、慕尼黑區、大漢堡區等。這11個大都市圈分布在德國各地,聚集著德國70%的人口,并解決了國內70%的就業。另一方面,德國城市化建設遵循“小的即是美的”原則,其產業政策的重點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這些城鎮數量多且分布均勻,雖然規模不大但基礎設施完善,功能明確,經濟發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德國共有大中小城市2065座,其中,82個10萬人口以上的行政區生活著2530萬人,占德國總人口的30%;其余人口則多數分布在2000—10000人的小型城鎮里。全國除排在第一位的柏林有340萬居民外,排在第二位的漢堡只有170萬人口,第三位的慕尼黑只有120萬人口,沒有其他超大規模的城市。

注重規劃先行。規劃具有法定性、長期性、固定性、穩定性。德國城鎮化建設十分注重發揮規劃的指導和協調作用,其城鎮規劃不僅強調功能完整、布局合理,而且對于交通、通訊、排污等公共設施建設堅持長遠性原則,避免重復建設,并留有充分的發展余地,對今后需要重建、擴建的項目也納入規劃的考慮之中。德國城市規劃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制訂過程逐漸由政府主導轉向市民參與,表現在“地方政府+專家+公眾參與”的“三結合”上。在市級的城市規劃特別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制定過程中,都有市民的廣泛參與。在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市政府要向市民公示,廣泛聽取市民意見,對市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市政府或者規劃局必須給出書面的答復,要向市民逐條解釋說明。因此,市民對自己的城市特別是居住地附近的規劃要求非常了解,有利于形成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圍。

注重特色產業支撐。城市能否穩定持續發展,關鍵在于產業支撐。但產業不能憑空發展,而是遵照市場經濟規律,在市場引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德國城市雖然規模大小不一,但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和側重點,呈現出主導產業突出的鮮明特點。比如,柏林是文化、工業中心,法蘭克福是金融中心,漢堡是貿易中心,斯圖加特是汽車城,海德堡是科研城、文化城和旅游城。

注重保護文化遺產。二戰后,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德國人為了重建城市,大規模摧毀了被戰爭破壞了的公共建筑。到了 70年代,德國人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可挽回的失誤,開始把對歷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護、修復作為重要內容,規定具有2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必須列入保護范圍,并撥出專款用于維修和保護工作,使之成為城市獨特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德國,城市既是建筑藝術的天堂,也是社會歷史的縮影。

注重環境保護。德國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天然森林、草坪形成了基礎的生態環境。同時,由于歷史傳統和人文素質,德國國民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強。近年來,德國政府每4年頒布一輪生態建設計劃,實行指令性管制。在小城鎮建設中將環境保護作為重要因素優先考慮,堅決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在其建設法典中,環境保護制約著建設的全過程,而且政府規定,任何建設項目都要保證綠地總量的平衡。因此,德國幾乎所有小城鎮中森林和花園總面積都占該城的1/3以上,環境十分優美。

注重人口社會融合。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德國在城鎮化建設中注重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培育城市和諧穩定的內在動力。一方面,統一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城鎮化降低了門檻,社會上沒有明顯的農工、城鄉差別,可以說農民享有一切城市居民的權利,如選舉、教育、就業、遷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另一方面,積極做好外來移民的社會融合工作。目前德國有外來移民672萬,有移民背景的人有1556萬。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德國政府逐步完善了移民政策理念,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和融入促進措施,特別是在2005年生效的《移民法》中增加了移民參加融合課程的義務,并要求各級政府、宗教團體、社會團體廣泛參與,為移民提供融合機會。這些政策措施促進了外來移民融入社區、融入城市、融入國家。

關鍵字:

本文摘自:學習時報

x 他山之石:德國城鎮化建設經驗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他山之石:德國城鎮化建設經驗

責任編輯:Aimee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3-11-01 20:37:57 本文摘自:學習時報

德國是世界上城鎮化發展比較快、城鎮化率比較高的國家之一,其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先進理念與管理經驗,深刻地影響了其他國家。

注重區域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德國城市的均衡發展觀及其政策措施。德國聯邦憲法第106條規定,德國應追求區域的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在城鄉建設和區域規劃的政策上,有兩項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內形成平等的生活環境,減少各地區的差異;二是追求可持續發展,使后代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東德并入西德以后,德國為使全區域生活水準平等,設立了團結稅,每年有5000億歐元對原東德地區投資,修建高速公路等大量基礎設施,縮小東西部的差距。

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均衡發展。德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均衡發展,形成一種城鄉統籌、分布合理、均衡發展的獨特模式。一方面,德國的城市分布避免過度發展城市區域中的某一單一支配性中心城市,因而形成了“多中心”格局。德國有11個大都市圈,包括萊茵—魯爾區、柏林—勃蘭登堡、法蘭克福區、萊茵—美茵區、斯圖加特區、慕尼黑區、大漢堡區等。這11個大都市圈分布在德國各地,聚集著德國70%的人口,并解決了國內70%的就業。另一方面,德國城市化建設遵循“小的即是美的”原則,其產業政策的重點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這些城鎮數量多且分布均勻,雖然規模不大但基礎設施完善,功能明確,經濟發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德國共有大中小城市2065座,其中,82個10萬人口以上的行政區生活著2530萬人,占德國總人口的30%;其余人口則多數分布在2000—10000人的小型城鎮里。全國除排在第一位的柏林有340萬居民外,排在第二位的漢堡只有170萬人口,第三位的慕尼黑只有120萬人口,沒有其他超大規模的城市。

注重規劃先行。規劃具有法定性、長期性、固定性、穩定性。德國城鎮化建設十分注重發揮規劃的指導和協調作用,其城鎮規劃不僅強調功能完整、布局合理,而且對于交通、通訊、排污等公共設施建設堅持長遠性原則,避免重復建設,并留有充分的發展余地,對今后需要重建、擴建的項目也納入規劃的考慮之中。德國城市規劃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制訂過程逐漸由政府主導轉向市民參與,表現在“地方政府+專家+公眾參與”的“三結合”上。在市級的城市規劃特別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制定過程中,都有市民的廣泛參與。在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市政府要向市民公示,廣泛聽取市民意見,對市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市政府或者規劃局必須給出書面的答復,要向市民逐條解釋說明。因此,市民對自己的城市特別是居住地附近的規劃要求非常了解,有利于形成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圍。

注重特色產業支撐。城市能否穩定持續發展,關鍵在于產業支撐。但產業不能憑空發展,而是遵照市場經濟規律,在市場引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德國城市雖然規模大小不一,但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和側重點,呈現出主導產業突出的鮮明特點。比如,柏林是文化、工業中心,法蘭克福是金融中心,漢堡是貿易中心,斯圖加特是汽車城,海德堡是科研城、文化城和旅游城。

注重保護文化遺產。二戰后,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德國人為了重建城市,大規模摧毀了被戰爭破壞了的公共建筑。到了 70年代,德國人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可挽回的失誤,開始把對歷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護、修復作為重要內容,規定具有2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必須列入保護范圍,并撥出專款用于維修和保護工作,使之成為城市獨特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德國,城市既是建筑藝術的天堂,也是社會歷史的縮影。

注重環境保護。德國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天然森林、草坪形成了基礎的生態環境。同時,由于歷史傳統和人文素質,德國國民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強。近年來,德國政府每4年頒布一輪生態建設計劃,實行指令性管制。在小城鎮建設中將環境保護作為重要因素優先考慮,堅決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在其建設法典中,環境保護制約著建設的全過程,而且政府規定,任何建設項目都要保證綠地總量的平衡。因此,德國幾乎所有小城鎮中森林和花園總面積都占該城的1/3以上,環境十分優美。

注重人口社會融合。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德國在城鎮化建設中注重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培育城市和諧穩定的內在動力。一方面,統一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城鎮化降低了門檻,社會上沒有明顯的農工、城鄉差別,可以說農民享有一切城市居民的權利,如選舉、教育、就業、遷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另一方面,積極做好外來移民的社會融合工作。目前德國有外來移民672萬,有移民背景的人有1556萬。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德國政府逐步完善了移民政策理念,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和融入促進措施,特別是在2005年生效的《移民法》中增加了移民參加融合課程的義務,并要求各級政府、宗教團體、社會團體廣泛參與,為移民提供融合機會。這些政策措施促進了外來移民融入社區、融入城市、融入國家。

關鍵字:

本文摘自:學習時報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开鲁县| 井冈山市| 宣威市| 阿图什市| 耿马| 习水县| 临泽县| 灵丘县| 大港区| 泾源县| 井研县| 博罗县| 石渠县| 前郭尔| 泾阳县| 富顺县| 承德县| 江孜县| 汾西县| 玉林市| 海阳市| 南木林县| 高青县| 沾化县| 阳春市| 芷江| 界首市| 滁州市| 南宁市| 六盘水市| 万源市| 德安县| 保亭| 台安县| 马龙县| 芷江| 新干县| 蓬溪县| 信阳市|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