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不僅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就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三四線城市,乃至小縣城,都在趕這場熱鬧,可是最初的熱鬧之后,這些大小項目卻都鮮有“運行穩定,收效良好”的后續報道出來,大部分都無疾而終,之所以會這樣,除了各種客觀原因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對于“收效良好”這個詞,政府、企業和民眾的理解相去甚遠。
投資與盈利:政府與企業的博弈
基本上現在中國所有的智慧城市項目,都是政府主持建設的,政府的需求很明顯,無非是為了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政府的本意是好的,而且也提供了大把的啟動資金和政策支持。可是,一個項目,尤其是像智慧城市這樣的信息化項目,除了啟動資金之外,更大的投入在于項目建設完成后的日常維護,比如服務器、數據庫的維護,數據采集、分析,這些投入甚至要大于啟動資金。
全國那么多地方要建智慧城市,全靠國家撥款不可能,讓地方財政出錢,沒這么多錢不說,地方也未必舍得,畢竟很多官員只是為了做面子,而項目完成后是要交給企業去運營的,后期的運營費用及收益企業和政府如何分配,又會成為一個問題,因為企業的需求是利潤最大化,他們不會管什么城市效率,什么創造就業機會,企業若是感到利潤不足,那么他們運營下的項目必會大打折扣,這又違反了政府的初衷。
民眾需求:想要方便,不想花錢
如果說政府和企業還是合作性的博弈,那么民眾和企業之間,就是完全對抗性的博弈了。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智慧城市的建設使得生活更方便,這當然很好,可是如果因為這個,要讓自己掏錢,那就另當別論了,至少要掂量一下是否值得。因為老百姓的需求是希望智慧城市能是生活更便捷,但如果收費過高,那么寧可不要。
所以,企業不能把賺錢的眼光都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這樣不僅賺不到錢,還會使民眾對智慧城市的熱情降到冰點,政府也應該加大部分投資,使面對老百姓的服務變成免費的公益性質。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大工程,除了尖端的物聯網技術,還需要許多技術之外的統籌規劃,之所以會出現眾口難調的局面,就是政府、企業和民眾的需求錯位造成的,這樣的項目難免半途而廢,只有認真為老百姓考慮,聽取多方意見,才能做到政府、企業和民眾一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