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安全通暢、醫療便捷溫暖、公共服務高效熱情、無線網絡無處不在……這是人們理想之中的智慧之城。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漸走過工業化、步入信息化階段時,如何利用IT技術解決人口膨脹、飲水衛生、安全隱患、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社會問題,使城市變得更智能、進而更智慧,已成為當前中國一些頂尖城市所探尋的重要命題。
智慧的城市如何構成,反映什么樣的問題呢?首先,智能城市需要有一個神經中樞。工業時代為城市提供了一系列基礎設施,這就是工業文明的城市。而信息時代的城市不僅僅提供這些基礎設施,還提供類似于做決定、判斷智能分析的行為方式和服務,所以說,要搭建一個智慧的城市,最關鍵、最核心的第一步,就是搭建神經中樞。
智慧城市的核心構成
智慧城市通過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方式,將城市中的信息基礎設施、社會信息基礎系統和智能建筑連接起來,構成城市智慧化基礎設施,使城市的電子政務系統、行業業務信息系統、公眾信息服務系統等各領域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緊密化,成為實現指揮決策、實時反應、協調運作的大系統。
智慧城市需要在教育、醫療、能源、水務、交通、商貿、公共安全和政府服務等系統之間建立協調與聯動,必須建立標準化的接口,才能實現信息的交互。
在走向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設備監控、信息通信、信息服務、物業管理、智能一卡通、系統集成等各子系統除在建筑物內部實現系統集成綜合管理外,還要按規定功能與標準接口與城市的上級系統聯結,迅速配合移動寬頻、三網融合等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
智慧城市的隱患
實現安全、高效和可持續的智慧城市,不可能是傳統人工智能系統功能的簡單疊加,它是社會發展的新思維。現今大多智慧城市的倡導者,往往把建設高速通信網絡、建立強大的計算系統、覆蓋全城市的信息感知系統、實現高效全面的數據交換與共享,作為智慧城市的理想目標,完全從城市的管理者的視角來運作。其實這里存在一個嚴重的錯誤,若順其發展,勢必將城市人當作透明的物件,個人的隱私信息沒有嚴格的法律保障,一旦被邪惡機構獲取,將造成不可估量的社會后果。因此,在推進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在機制、體制、法律、文化、市民與管理者素養等多方面做好準備,否則所謂的“智慧城市”將會干擾人類文明的進程。
綜上所述,正確的智慧城市理念在其核心中要把城市的管理者、運營者、市民和城市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共同實現創造智慧、發現智慧和執行智慧。
在技術上,智慧城市是個危險的架構,當城市與社會的政務、城市管理、醫療、商業、運輸、環境、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都實現網絡互聯,所有的數據都能共享時,那么將在城市管理者與市民頭上懸著兩個堰塞湖,網絡的可靠性與數據的安全性。因為一旦發生全面或局部的網絡癱瘓,都將造成城市運行的混亂;而國家機密、企業私有信息、個人隱私信息一旦泄露,可出現災難性的后果。自從人類創造了網絡與信息系統之后,這類的事故從未停止發生過。
智慧城市的特征
智慧的城市本身包含很多元素。包括智慧的醫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水等很多方面。尤其在政府公共服務領域——譬如水務、防汛或各種突發狀況的應急過程中,其可以通過詮釋各不同位置的傳感器、整體分析后提供智能決策,使政府以最高效率應對緊急事件。總體來講,“智能的城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人為本”,使人在城市中感覺到便捷,使城市相關元素可測量、可監控,通過整合把城市中眾多的信息系統實現互連,就是智慧城市的特征。
以智慧交通為例:交通的主要元素是道路和汽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城市已經可以做到道路狀況報告,或安裝攝像頭來進行監控,其實這些只是最基本的交通信息化要求,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譬如新加坡交通管理局通過信息系統,在很多路口、汽車上安裝了傳感器,把行車狀況和道路擁堵情況直接傳到指揮中心,然后通過分析進行預測。這個數據模型比較復雜,它能夠分析交通狀況,并通過指示牌或直接發送短信給訂閱服務的手機進行示警,使公眾根據路況實時調整行車路線。
在智慧醫療方面,將醫療保健看作一個生命周期,這個周期并不從生病入院才開始,而是在居家過程中就開始日常防御了,尤其針對一些慢性疾病,人們會在家里裝一些傳感器,以便隨時傳輸相應數據給醫院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醫生會主動與病人聯系,防患于未然。而由于預防期安排得好,很多人不再需要去醫院排隊等待就可以得到好的服務,這對即將迎來“老齡化”社會的中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在智慧的能源方面,目前也有很多成功案例。譬如在德國、丹麥等地,人們已經把能源、用戶間的互動完全整合起來,譬如通過自動化的電表,根據用戶用電的實際實況,來實時調整電價、發電能力等等。
智慧城市離我們既近又遠,由于我們在智能建筑領域做的工作是智慧城市的基礎,需要在實施中對此有更多的意識與準備。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通過政府、工程技術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迎來健康的智慧城市發展,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