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廠新日光2016年全年出現新臺幣(下同)63.10億元的凈虧損,每股純損6.53元,皆為近來新高。新日光指出,去年虧損是由于認列了遷廠、轉型等必要支出,加上市場均價大幅下滑所致。公司已逐步完成轉型,預計今年Q4就能重回盈;EnergyTrend分析師對新日光的調整也抱持肯定態度。
2016營收差,毛利潤、凈損均在低點
新日光公告,2016年全年合并凈營收為165.37億元,但營收大幅降低,導致全年毛利潤率為-11.56%,合并營業凈損為63.51億元,歸屬母公司凈損63.10億元,每股純損6.53元。新日光解釋,營收降低的主因包括:(1) 中國市場供過于求,造成全球性太陽能均價大幅下滑;(2) 公司持續進行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遷廠工作,認列相關支出與產能耗損;(3) 提列生產設備所需之資產減損、商譽損失等。
新日光強調,透過成功的現金增資與ECB籌資,目前公司資金充裕;新日光與永旺等子公司的整體資產負債比仍維持在54.74%之穩定水準。
另一方面,新日光與國泰人壽已在2016年共同投資成立臺灣能源基金公司“新日泰”,初期投資15億元;新日光另與海外團隊合作投資美金5,000萬元成立了海外IPP CFY,未來可透過系統開發、建置、銷售以及IPP資本利得等管道獲利,預計今年第四季就能看到業務重組后的營利成果。
業務調整,專注高毛利潤產品
新日光自2016年起進行了一連串業務調整,包括產能搬遷、產能分配變化,乃至于投入下游電站事業等。新日光透過電訪對EnergyTrend表示,2016年下半年起,多晶電池因嚴重供過于求而陷入價格戰;新日光認為多晶電池價格難以回彈,繼續在成本線上下生產、銷售,對公司長期運營不利,有進行調整的必要。
新日光澄清,公司在中國南昌的多晶電池產能仍將維持,惟臺灣多晶電池產能將逐步縮減,專注于單晶PERC高效電池的生產。新日光表示,因公司的單晶PERC產品領先市場有約3~6個月的技術優勢,因此在2016年仍有不錯的毛利潤;據此,新日光決定投入更多資源于單晶PERC,維持技術領先與更好的利潤。
電池產能調整后,全球產能會從現行2.2GW下修到1.5~1.6GW左右,主要減少的是臺灣的多晶產能。而這波產能變化預計將在今年前三季完成。另一方面,新日光也已展開次世代N型HJT電池的生產。
看好臺灣本地需求趨勢,新日光今年也將在臺灣增設200MW組件產線,且將以高效組件為主,預計今年下半年會開始量產。新日光對EnergyTrend表示,原多晶電池產線的人員會輔導轉至組件產線,或配合員工個人規劃進行調整。多晶電池的產能轉換,整體人力影響不會超過三成。
新日光表示,因多晶電池發貨量會逐步降低,因此預計今年上半年營收會下滑。但等下半年組件陸續投產出貨后,會有新的營收成長;加上下游電站事業也會有營收挹注,因此公司預期今年第四季就可以重新營利。
新日光已展開下游電站事業布局,在全球已建置約200MW太陽能發電廠,案源也達1GW。新日光目標今年全球持有案廠能夠倍增。
整體而言,新日光規劃在下游電站事業方面的資本投資,以及電池技術的研發等面向會占較高支出比例,且希望對下游電站的投資能帶動中上游電池、組件的需求。
均價慘,臺系太陽能廠普遍遭殃
EnergyTrend分析師蔡旻純表示,新日光絕非臺系太陽能廠中唯一2016年陷入經營困境的公司。而新日光2016年財報之所以出現巨大虧損,是因為公司合并認列了設備、遷廠等相關損失。由于新日光對于業務轉型的態度較為積極,因此未來應能穩定發展。
蔡旻純也表示,新日光手上有單晶PERC產能能維持利潤,因此預期運營狀況應能轉好。
在新日光投下2016年財報的震撼彈后,《經濟日報》整理臺系廠商2016年的盈虧狀況,發現除碩禾、元晶等少數公司仍維持盈利之外,包括茂迪、達能等已公布財報的太陽能廠都呈現虧損;其他未公布者如昱晶、升陽科、中美晶、益通、太極等其他廠商的狀況也無法太樂觀,所有臺廠在2016年的累計虧損可能高達150億元。
據報導,茂迪2016年的虧損為12.43億元,每股虧損1.86元。達能去年虧損7.34億元,每股虧了2.1億元。而碩禾雖然仍維持盈利,但比起往年有明顯縮水;2016第四季財報低于預期,2017年二月的營收更來到5.99億元的37個月新低。
由于市況低迷,臺廠近期運營普遍辛苦。如何突破困境是今年各臺廠最須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