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裝機仍要加速,但不能過速。為了行業健康發展,應有效控制爆發式增長,把“加速跑”變成“快步走”。
2017年12月22日,冬至日,記者的不少微信群像往常一樣平靜,除了偶爾跳出的幾條冬至祝福。唯獨一個光伏行業討論群是例外,群里的信息以平均7~8秒一條的速度出現,延續了整個上午。讓群里的投資人、光伏從業者如此興奮或者說激動的原因,是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一份業界期待已久的文件——《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
這個被視作決定2018年光伏補貼乃至行業走向的文件,此前一直沒有正式出臺。微信群里對它的猜測始終沒有停止過——在2017年早些時候,有光伏企業認為,按照當前的發展情況,分布式光伏補貼下調0.07元/千瓦時的可能性很大;但在7月份裝機快速增長之后,補貼缺口開始再次被人提及,于是也有投資機構做出預測,補貼會下調0.12元/千瓦時左右。
最終,國家發改委將補貼幅度確定為0.37元/千瓦時,下調了0.05/千瓦時,下調幅度小于不少人的預測。一個光伏投資人在群里問:分布式還干么?很快,就有人回復:干!
讓這位投資人如此發問的原因,是2017年的分布式爆發性增長實在太過亮眼。當下,不少研究機構已明確指出,全年完成20吉瓦的新增裝機應該不成問題。20吉瓦,相當于2014、2015年每年新增裝機的10倍、2016年的5倍。
裝機爆發,并非首次在光伏行業出現。組件大批回歸國內的2013年,地面電站就曾出現類似的場景。如果把范圍擴大到整個新能源領域會發現,集中式風電也在2009年左右出現過裝機爆發。
對于新興產業,爆發式增長不是壞事。特別是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只有獲得一個加速度,才能讓行業有動力進步,企業也因此增加收入。
然而,裝機需要爆發,但不能“爆炸”,行業仍要加速,但不應失速。地面光伏、集中式風電曾經的經驗告訴我們,爆發不能持續太久,和再加速相比,及時控制速度更重要。
小爆發造就大爆發
分布式光伏的第一次爆發,出現在2016年,但這比不少人的預期晚了2~3年。
2013年,國務院出臺多項關于分布式發展的規劃,直到今天,當時的政策仍被業內人士評價為“非常優惠、非常利好”。但政策雖好,卻沒給分布式帶來類似地面電站的快速增長。此后兩年,平均每年2吉瓦的新增裝機,讓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始終低于預期。
2013年時,記者曾在一位分布式光伏“試水者”的單元樓屋頂上,看到他自己架設的太陽能板。當時問他,作為試水者什么最難?他說政策其實已經不成問題,反而是和全樓一戶戶鄰居的溝通費了一些時間。但事實上,眼前的太陽能板僅有10多塊,與幾十兆瓦的地面電站相比,規模上無法相提并論,還增加了額外的溝通成本。
但不久之后,競價上網、項目控制等政策出臺,讓地面電站的項目數量快速減少,好的項目更是鳳毛菱角。一些投資者毫不猶豫地轉向分布式開發,4吉瓦的小爆發便在2016年出現了。
更重要的是,更多投資者在這波小爆發中看到了分布式的前景。于是,光伏企業不僅繼續加投項目,還在從荒漠回到城市的過程中積極尋找到了新的空間和可能。此后的一年中,整個光伏行業出現了三個明顯變化:新場景、新技術和新市場。
所謂新場景,即分布式光伏不再僅限于屋頂,車棚、荒山、池塘、農田、大棚等以前根本沒有想到的地方,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光伏板。新技術,則指各種轉化率更高的組件,在有限的范圍內,組件效率越高就意味著盈利能力越強,于是,PERC、半片、疊瓦、MWT等紛紛出現,不斷刷新高效組件的概念。新市場,是從西部向東部的轉變。在地面電站時期,光伏項目主要聚集在西部,但分布式項目爆發后,企業開始嘗試資金充足、且用電需求較大的東部和中部地區。
可以說,政策帶來的小爆發,讓行業在新的空間快速調整,并讓行業出現新的提升。這些提升,才是2017年大爆發的重要條件。
再擴張付出大代價
有業內人士認為,大爆發之后,區域不平衡已經出現——在大多數地區,分布式光伏在發電總裝機中的占比仍在2%~3%左右,甚至更少,但在有些地區,分布式光伏裝機占比已經較高,個別地區已經接近10%。
但無論是在占比較高的地區還是其他地區,共同的問題正在凸顯。
首先就是消納。對于這個問題,業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些投資者認為,分布式光伏在東部發展,不會出現太多的消納問題。但更多的人抱有相反的觀點,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認為,如果持續以這樣的規模再發展兩三年,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局部消納困難。因為電網消納的整體容量有限,如果一個區域內的可再生能源滲透率超過一定的比例,電網要么需要進行大量增設備和擴容升級,要么在一些時段就將出現限電。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劉雨菁也持類似的觀點,她認為,如果一個地區的分布式光伏建得過多,就不能低壓并網,只能用高壓并網,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電網的升級速度已經趕不上分布式光伏爆發的速度。
其次是質量。2017年7月,“部分戶用光伏組件質量不佳”的新聞在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時璟麗認為,出現這種問題,原因之一就是,光伏整體裝機增長過快,遠超預期。記者曾聽過一個組件市場的潛規則:最好的組件供給電站,差一點的給工商業屋頂,最差的給戶用光伏。在整體裝機量很大的前提下,質量較高、價格較高的組件一定是被前兩者全部拿走,戶用光伏只能選擇便宜但質量較差的組件。試想,如果新增裝機總量可以被適當控制,讓市場優勝劣汰,那么部分質量差的組件就會出局;反之,如果裝機量不被有效控制,低端組件就一直能夠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從而帶來更多質量問題。
第三就是補貼。如果說質量是新問題,那么補貼則是一個老問題。只是,大爆發讓這個問題更加突出。有業內人士指出,分布式光伏裝機主要出現的2016年和2017年,正是固定電價較高的時候,此時的快速擴張,也等于把以后的份額提前用掉,行業未來的發展會很難受。業內人士所說的難受,主要和補貼相關。眾所周知,補貼拖欠是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截至2017年10月,累計補貼拖欠額達到了1000億元。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裝機繼續爆發,補貼就真的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快步走取代加速跑
從目前的趨勢看,2018年,分布式光伏新增10~20吉瓦的概率較大。
企業方面,據劉雨菁介紹,彭博新能源財經在不久前開始調查光伏企業2018年的投資意愿,結果顯示,國企投資不會放慢腳步,民企雖然在觀望,但對行業的前景都較為樂觀。
用戶方面,時璟麗認為,2018年非全額上網的分布式光伏仍然將執行固定補貼政策,即便度電補貼有所下降,但從目前的電費水平和補貼水平綜合計算,用戶仍然是可以獲益的。在前兩年示范效應帶動下,更大的需求將會出現。
但事實上,爆發式裝機或已并不可取,可行的做法是既滿足適度的裝機增長,又不偏廢行業健康。要實現這個目標,相關部門就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爆發式增長,把“加速跑”變成“快步走”。
對于政府,應當提出標準,端穩現有盤子。當前,政府始終缺乏對局部區域可再生能源占比標準的規定。在分布式光伏裝機占比較小時,其對電網的影響并不明顯,但如果2018年繼續出現20吉瓦的新增裝機,或將有更多地方面臨消納問題。因此,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及時制定標準,明確本地區負荷條件和接納限額,如果裝機超過限額,企業就需要提前備注和申報,以防出現消納困難。
對于行業,則要自我挖掘,努力做大盤子。分布式的應用場景已經很多,但在不少光伏專業人士看來,仍然有諸多領域沒有被挖掘。隨著光伏組件技術的進步,成本降低,可以把更多的場景,如全景天窗、玻璃幕墻等全部囊括進來,那么,現有的市場空間仍然有望出現幾何倍數的拓展,為未來的繼續擴張留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