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著“301條款”調查大棒的美國現在又把目光聚焦在了“201條款”調查上,據《華爾街日報》25日報道,美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22日就保護其免受進口產品沖擊贏得了一個政府委員會的支持,這為特朗普政府尋求加強針對海外競爭的貿易執法政策提供了新武器。近年來,中國的光伏產業歷經美國“雙反”調查,早已把海外市場轉向他國,而現在最怕美國調查的是韓國企業。
調查損人不利己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稱,中國、韓國、墨西哥生產的太陽能光伏電池進口大幅增加,導致本國產業正在蒙受損失。ITC根據“201條款”,將對該產業發動全球調查。《華爾街日報》稱,ITC將考慮應執行的具體政策,并于11月將建議提交給白宮,白宮必須在明年年初決定是否采取限制進口措施。
“201條款”是指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201至204節,規定ITC對進口至美國的產品進行全球保障措施調查,對產品進口增加是否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產生嚴重威脅作出裁定,完成調查后向總統提交報告并提出措施建議,由美國總統做出最終決定。2002年美國曾對進口鋼鐵啟動“201條款”調查,今年5月,分別對進口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和進口家用大型洗衣機啟動該調查。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23日表示,美國此舉不僅增加光伏產品全球正常貿易的不確定性,也無助于美國內光伏產業整體健康、均衡發展。
《華盛頓郵報》25日稱,美國可以懲罰中國太陽能電池板,但美國的太陽能行業也可能受苦,因為太陽能板安裝、太陽能發電場等行業都從低成本光伏板中受益。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主席霍帕稱,ITC的決定有缺陷,因為該決定把美國大多數太陽能企業置于對立面。
韓國最為擔心
對于“201條款”調查,韓國表現得非常緊張。韓國《金融新聞》稱,美國政府將對光伏產品加強貿易保護措施的消息傳來后,25日韓國光伏企業的股價均應聲下跌。其中,光伏電池產量排名世界第一的韓華Q cell的母公司韓華化工,當天暴跌9.27%。其余中小光伏企業當天股價均暴跌10%以上。
韓國《朝鮮BIZ》稱,韓國韓華Q cell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光伏電池制造商,LG電子、現代綠色能源企業也是光伏產品的大型制造商,這三家企業去年對美出口的光伏產品總計為1.36萬億韓元(約合10億美元)。尤其是在韓華Q cell的整體銷售額中,美國市場的貢獻率高達35%。
韓國光伏企業稱,韓國光伏產品價格普遍比他國產品高15%,不存在低價銷售問題。而且韓國的光伏產品主攻發電行業,而非美國主攻的住宅光伏面板領域,因此不存在競爭關系。韓國《中央日報》稱,相關人士表示,“太陽能發電產業中,光伏電池占30%至40%的比重,其他原材料大部分來自美國”,“比起向進口產品征收關稅,美國企業和工作崗位遭受的損失更大”。
對中企影響有限
中國光伏產品由于物美價廉的特性,曾一度遭到各國貿易部門“圍剿”,其中美國分別于2012年、2014年宣布對華光伏發起“反補貼”調查并做出裁決。據中國光伏協會公布的數據,中國對美國的光伏出口早已呈下跌趨勢,而對新興市場出口大增。2016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為140億美元,同比下降10.4%,對美國出口額同比下降24.8%,對巴西出口額同比增長832.1%。
另據統計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光伏組件出口額同比下降96.6%,對巴西出口額同比增長117.9%。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只占整體進口的20%,但是中企通過在別國設廠或其他方式進入美國的產品更多。
中國專注于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的上市企業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之所以對進口光伏產品發起“201條款”調查,主要是因為中國光伏產業在技術創新和成本降低方面已經領先全世界,讓“美國受不了”,“訴訟企業的訴求迎合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雙方一拍即合”。
曹仁賢稱,全球光伏最大的市場在中國,而并非美國。但美國作為一個全球市場制高點,是每個企業的必爭之地,從企業市場營銷方面確實不愿意丟失這塊市場。但在絕對數量上,美國并不是中國企業銷量最多的市場。曹仁賢認為,“美國試圖保護國內企業,實際上保護的就是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