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將針對全球光伏電池及組件發起“201”調查。預計該調查將在2017年9月22日作出損害認定。鑒于中國在光伏電池及組件的產量均占全球產量的75%以上,美國的這次201調查顯然是針對中國的。
美國光伏“雙反”仍在接力
美國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并于2012年確認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達34%至47%的關稅;2014年,美國又發起了第二次光伏“雙反”,最終確定了高達26.71%至165.04%的反傾銷稅以及27.64%至49.79%的反補貼稅。在此次光伏“201”調查還在進行的過程中,美國商務部又在2017年7月12日對中國光伏產品作出了第三次反補貼終裁,裁定了17.14%至18.3%的反補貼稅率。
美國進行雙反的直接出發點顯然是為了保護他們自己的光伏產業,美國人也從來不避諱這一點。然而在如此嚴苛的關稅之下,中國的光伏產品在美國市場仍占有20%左右份額,加上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生產的組件,中國企業2016年在美國的市場實際份額約為41%。而且從結果上看,美國的雙反措施并沒有對美國的光伏產業起到多少實質性的保護作用,美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的份額仍在逐年下降。
美式創投未能推動美國光伏產業
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光伏產業誕生地。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制成了第一個實用化的硅基太陽能電池。其后50年間,美國的光伏產業一直在其強大的半導體工業的支撐下,引領了全球光伏產業的發展方向。2001年前后,中國的光伏產業開始起步,但主要集中在組件組裝這個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環節,世界上最先進的光伏技術仍然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而且不止是大公司掌握了先進技術,大量源自各名牌大學的明星創業公司,也讓人感覺光伏產業的明天依然在美國手中。
然而僅僅過了十年,美國人突然發現,仿佛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不但流失了幾乎所有的光伏制造業產能,連他們最引以為傲的一眾光伏技術公司(Konarka,MiaSole,Solyndra,Nanosolar等),在全球最為發達的創投體系的支持下,也不過吹出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金融泡沫,隨后就紛紛破滅了。
美國這堆破滅掉的光伏高科技企業里,最典型的,最明星的,也最好玩的當屬Solyndra。Solyndra的CEO,Brian Harrison,曾經是英特爾公司的高管,也因此得到了許多牛逼創投公司的青睞,自2009年起,還得到了美國政府先后高達5.35億美元的政府擔保貸款,連當時的奧馬馬總統都親自為它站臺。
Solyndra的產品概念也是光伏產業中的奇葩。我們所熟知的太陽能電池都是平板結構,北半球的電池板向南傾斜,南半球的電池板向北傾斜,以盡可能多地接收太陽光的輻射。而Solyndra的團隊異想天開地宣稱,把太陽能電池做成圓柱狀,在日升日落的循環中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陽能,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然而從Solyndra的產品實際安裝的狀態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此圓柱形設計的結果是大部分陽光從圓柱之間的縫隙漏掉了,下面地板反射的陽光也沒有多少能夠被圓柱吸收。加之圓柱電池的制造工藝遠比平面電池復雜,這類電池的發電成本可想而知。這東西沒有實際的市場競爭力那簡直是一定的。
但這不妨礙Solyndra在各路創投的包裝下,于2009年實現了1億美元的利潤,并在2010年將利潤擴大到1.4億美元,可是到2011年9月居然就破產了。Solyndra在宣布破產時,將矛頭直指中國光伏產業,宣稱其破產是中國光伏產品的不正當低價競爭所致,然后緊接著在2011年10月,美國的光伏雙反調查就開始了。
再來看另一個美國明星光伏企業,Nanosolar。Nanosolar的創始人Martin Roscheisen屬于硅谷的第一代創業者,成功創辦過數家IT公司,其中兩家以7.4億美元和4.5億美元的驚人估值被收購,無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IT創業者。他在2002年創辦Nanosolar,是為硅谷的第一家光伏企業,主攻CIGS太陽能電池的涂布生產工藝。具體地說,就是將CIGS半導體材料制成納米顆粒,分散在溶劑中,再通過涂布工藝涂到柔性不銹鋼基底上,然后經高溫結晶,制成CIGS太陽能組件。
在當時光伏組件供不應求,價格高企的背景下,這個技術有相當高的吸引力,不但引來了多家著名創投機構,連谷歌公司的兩位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都把自己的錢投了進去。2006年至2008年,Nanosolar大約收到了來自創投的6億元資金投入。
2007年12月,Nanosolar宣布開始兆瓦級別的銷售,樂觀的市場預估將Nanosolar的估值推高至20億美元。一直到2012年,Nanosolar還在不斷地獲得各種獎項,然而卻在2013年突然宣布解散,而當時的美國媒體大體上還是把責任推給了中國的傾銷。
其他破產的美國光伏企業路徑也大體如此。先是創業團隊將某個光伏技術概念初步做出來,然后創投介入。通常在三五年內,創投為了自己的業績,會催促企業將并不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同時創投的利益相關方會調動包括政府和用戶在內的各路資源,為企業制造出短期的贏利,從而極大地推高企業的估值,創投由此獲利。
這一套操作手法在IT及互聯網產業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在光伏產業這種沒有太多捷徑可走的正經制造業上,卻無異于殺雞取卵。不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極易導致應用項目的失敗,從而封死日后進入市場的道路。
這個道理創投未必不懂,但他們追求的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推高企業的估值,而不是將這個技術真正實現商業應用。同理,在企業陷入困境時,創投往往不愿意接受其他機構對企業的減值并購,從而讓企業錯過了通過并購將技術繼續完善下去的機會,最終只能破產解散,多年的研發工作基本歸零。
光伏產業離不開制造業體系
投資者的價值取向,或許是美國的創投體系能夠造就許多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卻無法造就成功的光伏企業的重要原因,但也并非全部原因。
光伏系統是用來發電的,評價光伏系統的技術水平,光電轉化效率只是其中一方面,最終要看的還是每一度電的成本,換言之,就是整個系統的制造成本。如果光伏系統發一度電要五塊錢,它的轉化效率哪怕高到100%都沒人會用它。所以顯然誰能以最低的成本把光伏系統造出來,誰的技術水平就最高。
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光伏企業經過不懈努力,將光伏組件的售價由每瓦30元左右降到了每瓦2.5元。2005年前后,在中國中部地區光伏系統的發電成本在每度5元以上,如今已經降到0.45元左右。而美國公司在本土制造的光伏組件,成本接近兩倍于中國。從表面上看,中國的成績是由那十幾家光伏龍頭企業取得的,但其實應該更多地歸功于背后的幾千家各類配套裝備、材料企業。美國和中國光伏企業的此消彼漲,其實正是美國經濟脫實向虛,而中國制造業穩步發展的反映。
2011年,美國第一次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雙反調查時,中國的光伏產業正處在高度依賴進口原材料(主要是多晶硅)、高度依賴出口市場的階段,即所謂“兩頭在外”,本質上還是個水平比較低的來料加工行業。
中國自己的多晶硅產業起步于2006年前后。到2011年,國產多晶硅因為生產工藝落后,能耗高,良率低,整體品質仍不如進口多晶硅,成本在每公斤20美元左右。
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多晶硅,售價則一度低至每公斤10美元,成為中國多晶硅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對中國的多晶硅工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美國的多晶硅成本事實上沒有那么低,顯然是一種傾銷行為。啟動對美國多晶硅的反傾銷調查,本該是我國反制美國雙反的重要手段,而當時的政府卻并沒有采取措施。
美國對中國的多晶硅出口,由2009年的6000多噸增加至2012年的3萬2千多噸,國內一半以上多晶硅生產企業在2011至2012年間停產甚至破產。
2013年起,中國政府改變思路,開始對美國的多晶硅實施反傾銷,美國多晶硅的對華出口開始下降。同時由于技術水平的提高,熬過了逆境的中國多晶硅企業市場占有率開始上升。
如今中國企業的多晶硅制造成本已經低于國外企業,產量也已經遠遠勝出。由上圖看,中國每年仍在大量進口多晶硅,但是國產自給率已經很高,而美國的多晶硅對華出口已經被壓制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鑒于中國消耗了全球75%以上的多晶硅,美國企業失去了中國市場,不太可能從別的市場找回來相應的份額,這個打擊顯然是巨大的。
由此可見,中國的光伏產業,在整個國家制造業體系的支撐之下,競爭力越來越強,技術水平越來越高;而美國的光伏產業失去了制造業體系的支撐,猶如無本之木,在幾個光鮮的泡沫破裂之后一蹶不振。中美兩國通過雙反手段互相打擊對方的光伏產業,美國對中國的打擊收效甚微,中國對美國的打擊則成效顯著。
光伏產業對中國的戰略意義重大
相對于中國,美國的光伏產業已經失去了從原材料到終端應用的所有環節的優勢。也正因為美國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們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限制手段一定會進一步升級。從中國的角度看,固然美國仍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但是美國人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已經不可能對中國的光伏產業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對中國企業來說,無非是少賺一點,或者賺錢的路徑多繞一點,不至于美國人不買我們就過不下去。
能實現這一點,也正是因為中國制造的光伏系統成本已經下降至一個重要的臨界點,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光伏的應用已經不需要任何補貼了。真實的應用需求已經被激活,美國人不買,也會有大量來自不發達國家的需求來填補空缺。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光伏系統安裝量達24GW,而長江三峽水電站的總裝機為22.4GW。三峽水電站用了12年才全面竣工,而今天的光伏行業僅用了6個月就再造了一個三峽。中國的累計光伏裝機已經超過101GW,而全國電力總裝機為1650GW,光伏裝機已經占全國總裝機的6%。
在今后數年內,中國制造的光伏系統成本一定會進一步下降,用不了多久就能降到與火電站相近的水平上,光伏的大規模應用才剛剛開始。《人民日報》6月18日消息,國家電網公司自6月17日0:00至23日24:00,將連續7天合計168小時內,全部以太陽能、風能及水力發電供應青海全省用電。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我們期待新能源供電能夠盡快成為中國電力應用的主流。
最后說一下我個人的期盼。我盼望中國的能源應用能夠盡快實現電力化,而電力能夠盡快實現大部分可再生。到那天,我們將不再依賴國外的能源供應,無盡的陽光就能充分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