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太陽能產業最后的獨苗宣布破產。Solarworld官網新聞稿非常簡短,聲明表示,“SolarWorld AG管理委員會,經過很多努力,但不幸沒有拯救業績持續下滑的公司,現在公司負債累累,不得不向法庭申請破產程序。”
據德國《商報》報道稱,SolarWorld曾是歐洲最大的光伏企業,鼓動歐盟和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與反補貼,卻于2016年再度陷入嚴重的經營困境,前9個月虧損6200萬歐元,凈負債3.15億歐元,宣布破產后該公司股票跌至79歐分。
不出所料,SolarWorld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Frank Asbeck指責,中國生產商的“非法低價傾銷”是導致SolarWorld垮臺的原因。但市場分析機構認為,全球平均生產成本是每瓦0.34歐元,而Solarworld的成本是0.46歐元,毫無競爭力可言。
由于該公司發起的對華光伏雙反造成中國光伏產業經營困難,但中國企業通過降低成本和開發新興市場,已全面走出泥潭。實際上,全球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政府補貼減少以及成本居高不下是該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
光伏產業的全球龍頭是德國,一直到2008年,其全球市場份額還是世界第一,在中國企業的競爭下,德國光伏產業幾乎全行業破產,幾乎已經死亡。2011年德國光伏龍頭企業QCell宣告破產,被韓華收購,Solon、太陽能千年、Sovello、Conergy、Odersun等宣告破產。博世和西門子賣掉或停止了太陽能業務。唯一幸存的大公司現在只有SolarWorld,從2013年底開始,德國太陽能產業擁有不超過5000個工作崗位。
Solarworld:搬起“雙反”砸自己的腳
Solarworld是發動美國對華光伏“雙反”的始作俑者。隨著中國進口產品市場份額的持續下滑,SolarWorld似乎已品嘗到“甜頭”。在成功推動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后,Solarworld也開始在歐洲市場興風作浪,慫恿歐洲也做出和美國一樣的立案裁決打壓中國光伏業。當時由于歐洲戰債務危機,Solarworld已經無法創造之前的輝煌,于是把一切罪責推到中國企業身上,推動美國、歐洲對中國產品進行雙反。
據媒體消息顯示,SolarWorld的公司分別在2012年在美國、2013年在盟、2014年又通過美國商務部,多次對準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控訴,認為中國傾銷補貼后的低價太陽能產品,損害美國與歐洲業者利益。
據相關報道整理,在美國多晶硅制造商Hemlock向法院控訴“德商SolarWorld違約,并求償7.7億美金”一案中,Hemlock稱, 2013年3月,SolarWorld旗下的硅片子公司DeutscheSolar未履行四筆多晶硅的無條件支付契約(TakeorPay),影響2000萬公斤以上的多晶硅供貨。按原契約,DeutscheSolar不取貨也應支付款項,但DeutscheSolar并未履約,Hemlock因而提出違約控訴,向SolarWorld求償。美國法院在2016年7月初步判定SolarWorld須給付賠償金7.7億元,而此款項足以造成SolarWorld破產。
業界就此分析,Hemlock控告SolarWorld,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令SolarWorld撤銷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品的“雙反”控訴,借此使美國解除對中國太陽能產品的“雙反”限制,進而促使中國相對解除對歐美多晶硅的關稅壁壘,使Hemlock、REC等歐美業者能銷售多晶硅到中國市場。
此前中東太陽能公司,QsTec斥資3500萬歐元收購solar world的30%股權,讓solarworld度過2013年的難關,此次任由Solarworld破產,看來QsTec也已經無暇西顧了,由于油價的暴跌,QsTec也是艱難度日,大幅裁員。上個月QsTec旗下多晶硅工廠宣布產出多晶硅,不過只是驗證性試驗,生長了18個小時從8mm長到13mm就停止生產,并未大規模生產,QsTec多晶硅的命運也是撲朔迷離。
歐盟將SolarWorld的破產描述為對德國和歐洲太陽能行業的嚴重打擊。歐盟總裁Milan Nitzschke,針對中國制造商的“雙反”措施影響有限,而且產能過剩又再次破壞了歐洲制造商的前景。Milan Nitzschke說:“五年來,我們一直在抱怨中國太陽能生產商在歐洲的大規模傾銷,自那時以來,我們已經有100多個工廠關閉和破產。”
Solarworld轟然倒塌,誰將彌補空缺?
2013年SolarWorld就曾因面臨巨額負債而進行財務重組。但過去兩年,SolarWorld積極導入PERC技術,德國、美國廠房合計擁有超過1GW的單晶PERC產能,也由于品牌優勢、在地性、且不受稅率限制,其產品在歐美屋頂型市場擁有不錯的市場份額以及價格。
從SolarWorld的破產,我們可以認知到,縱使擁有先進技術、或提出各種貿易壁壘,仍很難讓高成本的廠商在接下來積極的價格競爭中生存。
“對亞洲廠商而言,雖不少人關切產能會由誰接手、是否會讓貿易戰越演越烈、或比較平息。但短期內最重要的是:誰將彌補SolarWorld在歐美市場不能繼續供貨的空缺?”
位在當地的歐美廠商當然首先受惠,不受貿易戰干擾的韓國、東南亞廠也可能進一步擴張占有率。對國內廠商而言,歐洲雖對中國提出高于市價許多的限價限量協議(MIP),但大多一線中國制造商大多選擇退出MIP、以改由非中國本土產能出貨。從國內海關組件出口數據也可以分析到,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產能輸往歐洲不到0.5GW,
僅占第一季本土產能出口7.2GW中的近5%。但光是晶科、天合、阿特斯、晶澳,一個季度的實際整體出貨應就超過0.6GW,可見擁有東南亞產能或第三地合作伙伴的廠商,也能迅速搶占歐洲市占。
目前觀察,260-265W等較低效的多晶組件在歐洲仍是主流產品之一,但隨著歐洲屋頂型市場的穩定發展,各地高效組件制造商仍把歐洲列為必爭之地。除了以單晶PERC組件為主力的SolarWorld以外,SunPower、LG電子、REC Solar、韓華Q-cells,也都有固定的營收比重來自歐洲市場。且高效產品在歐洲仍能有很好的價格,單晶perc 300W組件仍能有EUR0.45 / W左右的價格水平,利潤極高,60片電池片300W組件確實也是歐洲目前的熱門商品。
據了解,SolarWorld去年在美國也有超過500MW的出貨,故近期先必須優先關注SolarWorld美國子公司是否一并進入破產程序。但SolarWorld沉痛地提出這“痛苦的一步”也是市場的一大警惕:在價格戰越演越烈的光伏產業,沒有成本競爭優勢的制造商只能日漸衰敗。
全球光伏企業新一輪破產重組潮來襲
由于中國一線大廠海外大舉擴產,連帶使美、歐現貨價格近期快速下殺,過去因貿易壁壘而成為高價市場的美、歐兩地,目前價格扣除運費已幾近與中國市場同價。
印度及新興市場的成長幅度未能彌補中、美、日的需求衰退,一線組件廠為鞏固出貨,其2017年報價頻破底,預估組件市場均價將由2017年初的US$ 0.38/W,跌至年底的US$0.33/W,不僅中上游廠商將面臨極大虧損,一線組件廠也難維持過去15%以上的毛利區間。整體而言,2017年光伏供應鏈由上至下利潤都將低于2016年水平。
根據機構預測,2017年將首見光伏需求幾近零成長,嚴重供過于求恐使明年下半再現價格失序風暴,不僅組件價格2017年全年跌幅將超過10%,中上游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價格都可能再創新低。
整體而言,產業供需失衡及終端市場需求的劇烈波動,造成今明兩年太陽能售價急遽崩跌,企業必須透過PERC與黑硅技術達成降本,甚至提升產品質量的目標。同時,因應價格將再度失序,產業鏈都將重新思考產品及營利模式的布局,未能提升競爭力的廠商將難以度過嚴苛市況。
2011年德國光伏龍頭企業QCell宣告破產,后被韓華收購。在那一輪光伏企業破產潮中,德國光伏企業幾乎被血洗,大廠僅剩Solarword AG公司。在2012年歐美國家出臺光伏“雙反”政策,致使盲目擴張中的中國光伏企業受到重挫,中國光伏龍頭企業尚德也隨后在2012年上半年破產,賽維也緊隨其后。
Solarworld AG的破產,可能宣告光伏企業新一輪破產重組潮來襲。這一輪的破產潮或將比上一輪更殘酷,日本、美國的光伏企業將遭到血洗,中國光伏企業中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也很難幸免于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