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5日晚開始的霧霾紅色預警,無論讓人多么懊惱,第二天還是不可避免地成了現實。站在北京的高樓向東南望去,只見那灰黃色大軍從天際邊奔涌而來,石家莊、保定、大興、望京逐地淪陷。
我們能做的,不只是被動等待和防守。就在12月16日當天,《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給出消滅霧霾的方案,即加快對化石能源的替代進程,在未來五年新增投資2.5萬億,到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6.9億千瓦,發電量1.9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27%。
作為其中備受關注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目標分別是2.1億千瓦以上和1.1億千瓦以上,這一目標與以往相比似乎略顯保守。但眾多業內人士認為,風光十年,產業已走過政策驅動與行業調整期,裝機量從爆發式增長進入平穩增長,降成本、降補貼、重質量、重消納成為核心發展思路,分布式結構性高增長可期。
事實上,這一趨勢今年就已開始顯現。國家發改委2015年12月22日公布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陸上風電項目上網標桿電價2016年、2018年一類、二類、三類資源區度電分別降低2分錢、3分錢,四類資源區分別降低1分錢、2分錢。光伏發電標桿電價2016年一類、二類資源區度電分別降低0.1元、0.07元,三類資源區降低0.02元。2016年以前備案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如果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網發電,將執行新的電價標準。
隨著政策的變化,光伏行業呈現出先熱后冷的趨勢,上半年新增裝機規模超過20GW,相當于去年同期(新增7.73GW)近3倍。但是進入下半年搶裝后遺癥顯現,光伏需求下滑80%左右,組件價格不斷下降,而“領跑者計劃”招標中的低價競爭,雖然業內爭議頗多,但不管是惡性競爭還是市場合理行為,其結果無疑都加快了這一勢頭。
所謂光伏領跑者計劃,是國家能源局于2015年啟動的光伏扶持專項計劃,旨在通過市場化競爭引導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今年共有8個基地規模被提升至5.5GW,占比超過全國年度光伏裝機總指標的1/3。山西陽泉領跑者競標中,協鑫報出了0.61元/kwh的低價。隨后,包頭領跑者競標中,這一紀錄被華電和青島昌盛以0.52元/kwh的價格打破,而烏海項目英利能源以0.45元/kwh宣告中國的光伏電站價格正式進入“4”時代。
“競價結果更讓我們看到了光伏產業的希望,證明了光伏發電作為未來主體能源的可能性。光伏發電是過去五年發電成本降低最快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從‘十二五’初期至今,硬件成本下降了約70%。”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指出,“十三五”時期,光伏行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配置資源,推動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和技術水平的上升,2020 年光伏項目電價可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
在此思路下,光伏電價逐年下降已成定局,明年9月30日或許又是一個節點。根據《關于調整新能源標桿上網電價的征求意見函》(下稱《征求意見函》),Ⅰ類、Ⅱ類、Ⅲ類大資源區地面電站光伏上網電價分別由0.80元、0.88元、0.98元下調至0.55元、0.65元、0.75元。對于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實行按照全電量補貼的模式,補貼標準分別為:一類和二類資源區0.35元/kwh,三類0.4元/kwh。
與此相比,風電行業的成本下降速度較慢。按照“十三五”規劃目標,2020年風電項目電價可與當地燃煤發電同平臺競爭。上述征求意見函提出,明年四類風電資源區上網電價將有2分到3分每度電的補貼退坡。
值得注意的是,在降補貼的同時,重消納也是政策的主要導向。
按照集中開發與分散開發并舉、就近消納為主的原則優化布局是措施之一。“十三五”時期,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將成為我國風電開發的重心,新增并網裝機容量4200萬千瓦以上,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以上。若算上海上風電的新增并網裝機容量,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全國新增并網容量的56.9%,遠遠高于“十二五”的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