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陽能資源分布與利用方式
(1)中國太陽能資源分布情況
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光伏發電市場行情動態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屬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全國總面積2/3以上地區年日照時數大于2000小時,年輻射量在5000MJ/m2以上。據統計資料分析,中國陸地面積每年接收的太陽輻射總量為3.3×103~8.4×103MJ/m2,相當于2.4×104億噸標準煤的儲量。
根據國家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評估中心劃分標準,我國太陽能資源地區分為以下四類:
一類地區(資源豐富帶):全年輻射量在6700~8370MJ/m2。相當于230kg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甘肅北部、寧夏北部、新疆南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寧夏南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西藏東南部等地。
二類地區(資源較富帶):全年輻射量在5400~6700MJ/m2,相當于180~230kg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東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遼寧、云南、陜西北部、甘肅東南部、廣東南部、福建南部、江蘇中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
三類地區(資源一般帶):全年輻射量在4200~5400MJ/m2。相當于140~180kg標準煤燃燒所發出的熱量。主要是長江中下游、福建、浙江和廣東的一部分地區,春夏多陰雨,秋冬季太陽能資源還可以。
四類地區:全年輻射量在4200MJ/m2以下。主要包括四川、貴州兩省。此區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少的地區。
一、二類地區,年日照時數不小于2200小時,是我國太陽能資源豐富或較豐富的地區,面積較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以上,具有利用太陽能的良好資源條件。
全國水平面太陽總輻射圖
(2)中國太陽能資源的利用方式
太陽能利用的基本方式可分為光熱利用、光電利用、光化學利用、光生物利用四類。
一、光熱利用:它是將太陽輻射能收集起來,通過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轉換成熱能加以利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太陽能收集裝置,主要有平板型集熱器、真空管集熱器和聚焦集熱器等3種。真空管熱水器比平板集熱器熱效率更高,陽光穿過吸熱管的第一層玻璃照到第二層玻璃的黑色吸熱層上,將太陽光能的熱量吸收,由于兩層玻璃之間是真空的,熱量不能通過對流和傳導向外傳,只能傳給玻璃管里面的水,使玻璃管內的水加熱,加熱的水變輕沿著玻璃管受熱面往上進入保溫儲水桶,桶內溫度相對較低的水沿著玻璃管背光面進入玻璃管補充,如此不斷循環,使保溫儲水桶內的水不斷加熱,從而達到熱水的目的。聚焦集熱器在陽光充足、光照強烈的專區用來做飯,效率較低。
二、光電利用:未來太陽能的大規模利用是用來發電。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①光—熱—電轉換。即利用太陽輻射所產生的熱能發電。一般是用太陽能集熱器將所吸收的熱能轉換為工質的蒸汽,然后由蒸汽驅動氣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前一過程為光—熱轉換,后一過程為熱—電轉換,成本較高,效率較低。②光—電轉換。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換為電能,它的基本裝置是太陽能電池,如光伏路燈、光伏電站、航天器供能等。
三、光化利用:這是一種利用太陽輻射能直接分解水制氫的光—化學轉換方式,目前應用成本高,不普遍。
四、光生物利用: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實現將太陽能轉換成為生物質的過程。目前主要有速生植物(如薪炭林)、地膜覆蓋、溫室大棚和巨型海藻等
二、光伏發電發展現狀
(1)光伏發電裝機容量
太陽能發電量在中國總發電量比例還是比較小的,截至2010年底,太陽能發電容量隸屬國家電網約900MW-約占總容量的0.1%。但中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07年計劃,至2020年農村安裝太陽能電池容量增長至1800MW。在2011年,中國又大幅度提高了目標,在十二五期間可再生能源規劃中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5GW,并計劃到2015年建成200個綠色能源示范縣,鼓勵村民利用可再生能源。為此中國在2011年增加了2.2GW發電量的太陽能板,并計劃在2012年增加4–5GW。
2011年,中國青海省格爾木市計劃建立世界級光伏發電基地,格市24個光伏電站投入運行以來,實現安全并網容量573MW,已累計發電2.44億千瓦時。
據國家能源局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28.05GW,同比增長60%,其中,太陽能電站23.38GW,分布式4.67GW,年發電量共約25000GWh,同比增長超過200%。
2014年,我國新增裝機容量10.6GW,約占全球新增裝機的五分之一,占我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的三分之一,實現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太陽能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平均年增10GW目標;其中,太陽能電站8.55GW,分布式2.05GW。
太陽能發電已呈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格局。中東部地區新增裝機容量達到5.6GW,占全國的53%,其中,江蘇省新增1.52GW,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新增970MW,居全國前列。西部省份中,內蒙古、青海、甘肅和寧夏均較大。(詳情見下面列表)
同時,經核實,2013年的統計資料有相應的調整。截至2013年底,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17.45GW,當年新增裝機容量10.95GW。
(2)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發展現狀
光伏建筑一體化即BIPV(BuildingIntegratedPV,PV即Photovoltaic)。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是將太陽能發電(光伏)產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術。光伏建筑—體化(BIPV)不同于光伏系統附著在建筑上(BAPV:BuildingAttachedPV)的形式。
BIPV作為龐大的建筑市場和潛力巨大的光伏市場的結合點,必將存在著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預計,光伏與建筑相結合是未來光伏應用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并且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未來研究重點
建筑物空氣溫度調節消耗著大量的能量。在我國,它要占到建筑物總能耗的約70%。用空調機和燃煤來控制室溫不僅消耗能量,帶來外界的環境污染,而且并不能給室內人員帶來健康的環境(雖然暫時它是舒適的)。在太陽能用于采暖方面,除造價較高的被動式太陽房有一些示范型建筑外,還沒有大規模的采用。主動式太陽能供能由于成本更高,與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遠不相適應。因此,建筑供能的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思想及太陽能與常規能源相結合的思想。按照房間的功能,采用不同方案的配合及交叉,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太陽能用于建筑供能的一次投資和運行成本,使得整個方案在商業化的意義下具有可操作性。被動采暖與降溫的意義在于使建筑本身能量負荷大大降低(節能率約70%),使其所要求主動供能裝置提供的能量大大降低。也就是說,它將對昂貴裝置的要求降低。另外,被動供能是巧妙利用自然條件的變化來調節室內溫度。我們認為,建筑物內空氣溫度調節技術發展方向不應當是改變自然環境來滿足人的要求,而是應當盡量巧妙地利用并順應自然界來滿足人們對健康和舒適的要求。研究空調的目的應當是盡量減少人工環境,而不是相反。主動供能的意義在于保障建筑室內的舒適性增加。在主動與被動供能相互配合組成供能系統的情況下,整套建筑供能系統的設備性能將會提高,而尺寸和造價將會降低。
隨著新能源的不斷發展和城市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需求的日益增加,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越來越成為太陽能應用發電的新潮流。
(3)太陽能發電站發展現狀
2014年我國太陽能發電站數量1728個,同比2013年的1093個增長了58.1%。
三、光伏發電發展潛力與前景
(1)光伏發電發展的有利因素
政策因素
由于光伏發電成本較高,因此政策對于光伏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際市場的發展案例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如西班牙,2006年出臺修改上網電價補貼政策,2007年符合補貼政策的安裝量從100kW上升到10MW。2008年考慮市場進度和經濟狀況西班牙大幅調低上網補貼,導致其光伏市場陷入了停滯狀態,使得西班牙2009年一年內安裝量下降了約97%。再看國內市場,中國光伏發電補貼政策正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從“金太陽”示范工程到“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工程”,再到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并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出臺,中國分布式光伏發電政策將會更具操作性和系統性,并將直接帶動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大規模發展。
產業因素
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形成比較明顯的規模、集群和成本優勢。目前,國內多晶硅產能約有8萬噸,光伏電池產能30GW,組件產能35GW,基本形成“多晶硅原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發電系統-光伏電站”完整的全產業鏈。而且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生產成本持續下降,副配料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這些都對中國分布式光伏市場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產業支撐和良好的開發環境。
資源因素
中國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充足的建筑表面,適用于安裝分布式光伏電站。首先,中國太陽能資源豐富,為發展分布式光伏市場提供了優秀的天然資源。根據1971~2000年30年平均數據顯示,中國太陽能資源的豐富地區(1050~2450kWh/M2a)約占國土面積96%以上。同時,中國現有建筑面積經估算約為614億平方米。住宅面積430億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積約為89億平方米,工業建筑面積估算約為95億平方米。可用于安裝光伏發電系統的房屋屋頂和南立面至少有67億平方米,按照1平米裝150W計算,可裝近1000GW。
國際環境
目前國際市場環境正在惡化:一方面,占據70%電池出口市場的歐洲債務危機嚴重,成員國紛紛削減補貼額度,需求乏力;另一方面美國、歐洲光伏企業紛紛破產,為保護本國產業,先后對華實施“雙反”,嚴重抑制出口。開發國內市場已經成為國內光伏產業必然之路,國際環境惡化倒逼國內市場加快啟動步伐。
經濟效益
光伏產業發電成本具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間。從2011~2012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價格下降幅度均超過了50%,光伏發電系統的成本也從2011年的18~20元人民幣/瓦,下降到今年的10元以下。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光伏發電成本正在以超過預期的速度下降,其內在經濟驅動力正在不斷增強。2013年,發電成本可以達到0.75元/千瓦時,與東部地區工商業用電價格達到一致,國內市場開始快速發展。到2015年,發電成本可以低于0.6元/千瓦時,與全國大多數地區居民電力價格達到一致,分布式光伏發電將進入迅猛發展期。
導讀:目前我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擴大,行業發展總體趨好。伴隨著我國光伏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預計未來幾年,光伏行業市場容量將呈現出逐年增長態勢。據預測,到2022年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將達141GW。從目前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光伏行業投資收益率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光伏發電行業的趨勢預測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擴大,行業發展總體趨好。伴隨著我國光伏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預計未來幾年,光伏行業市場容量將呈現出逐年增長態勢。據預測,到2022年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將達141GW。
從目前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光伏行業投資收益率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