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一股光伏電站投資熱潮席卷江西,其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各地備案光伏電站項目,超過全省“十三五”規劃總量逾3倍,呈現出全面過熱態勢。在這一股“光伏熱”的背后,既有企業誤判形勢盲目跟從,也有部分地方政府推波助瀾非理性發展,為行業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埋下了隱患。近期,省能源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光伏發電調控政策,風險提示、暫停備案、叫停違規項目為“光伏熱”降溫。
備案超五年規劃逾3倍
江西泰明光伏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光伏電池、組件制造的企業,2011年起涉足下游光伏電站投資,目前在省內有8個項目并網。
今年初起,“不缺錢”的泰明放緩了在光伏電站領域擴張步伐。
“甚至一些種地、養魚的老板都會直接打電話來問,要不要土地、水塘建光伏電站??梢?,光伏電站建設出現了無序開發建設的苗頭。”公司總經理戴建江說。去年以來,江西成了國內光伏電站投資的“沃土”,央企、上市公司“跑馬圈地”,甚至鋼鐵、房地產等行業的資金也爭相涌入。
短期內大量光伏電站項目啟動,造成了場址資源緊張,一些光伏電站用地價格成倍增長,每畝土地的年租金甚至飆升至1000多元。
省能源局新能源處副處長周曉淵說,由于光照資源比較好的西北地區出現大規模棄光、棄風,大量資金開始轉移到消納情況比較良好的中東部地區;受當前經濟下行影響,一些傳統行業效益不好,而光伏發電項目收益相對穩定,很多資金把光伏發電視為“避風港”,形成了當前光伏發電過熱的局面。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光伏發電突破100萬千瓦。按照我省規劃,“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建光伏電站約300萬千瓦左右。但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實際備案的光伏電站容量已經超過1000萬千瓦,備案容量是規劃容量的3倍多,且項目以地面電站為主,屋頂電站不足10%。
“光伏熱”背后的隱憂
“如果不及時預警和干預,又將導致新一輪的光伏行業的大起大落。”戴建江說,這一股光伏電站投資熱潮的背后,為整個光伏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埋下隱患。
戴建江介紹,受國家政策調整的影響,去年底至今年6月底期間,出現了一股光伏電站搶裝潮,很多組件制造企業都處于加班加點、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態。“試想在這種狀態下,制造企業哪里有動力考慮技術進步,哪里還會思考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可靠性?而電站施工單位,也由于任務充足、工期緊張,難免會影響到施工質量。”
實際上,“光伏熱”的隱憂不僅于此。
周曉淵表示,一部分企業希望在國家控制的建設總量中搶得先機,在項目沒有取得建設計劃的情況下違規開工建設。這些項目大部分是無法納入全省規劃容量的,一旦無法獲得補貼資金,不少企業將面臨投資“打水漂”的風險。同時,少數企業沒有按照國家土地利用政策選擇光伏發電場址,甚至存在破壞林地等違法現象。
部分地方在光伏電站建設上也出現“頭腦過熱”現象,甚至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把光伏扶貧當做貧困戶短期內快速脫貧的主要手段,完全超過了光伏發電產業的承載能力,與現實可能相背離。甚至有個別設區市提出光伏扶貧項目對貧困戶全覆蓋,加上已建成的常規光伏項目,實施后光伏發電滿發時將高于當地最高用電負荷,勢必造成棄光限電。
此外,光伏電站并網申請容量超出電網承受能力。省電力公司反映,該公司受理的光伏電站接入電網申請容量超過700萬千瓦,而全省統調電網去年最大負荷僅1657萬千瓦,光伏電站并網申請容量超出電網消納能力,有棄光限電風險。
競價上網倒逼產業升級
“不能把有限的財政資金,補貼到一些技術差、耗能高的項目上去。”中電投江西新能源公司計劃部主任楊國霖說,許多投資商就是因為看到光伏發電項目“穩賺不賠”,才肆無忌憚地“攻城略地”,這一輪的調控,應該要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行業準入“門檻”。
目前我省光伏上網電價為每度電1.18元,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國家和省級度電補貼。按照目前的光伏發電成本核算,一般收益率能達到10%以上。
周曉淵說,目前我省已經在研究光伏發電競爭性配置補貼計劃的政策,今后我省將光伏電站建設計劃主要通過競爭方式進行分配,如目前我省現行的補貼標準是每度電0.2元,如果有的企業提出,只要一半甚至更低的補貼,就更有優勢拿到建設計劃。通過制定規則,讓企業參與競爭,引導光伏發電成本降低,淘汰一部分競爭力差的項目,為逐步取消省級補貼創造條件。
楊國霖認為,競爭性配置補貼計劃相當于競價上網,可以倒逼企業通過開發、利用新技術和加強管理等手段,不斷降低光伏發電成本,讓光伏發電早日進入平價時代,成為未來能源供應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