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出身于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的SolarGIS不同,在太陽能預測與光伏模擬領域,美國公司Geostellar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闖入者。沒有任何資源,甚至沒有任何太陽能背景,曾創立過一家借貸公司和一家電子游戲公司的David Levine,硬是帶著團隊闖進了這個大部分人還摸不著頭腦的新領域。
太陽能電商
簡單來說,Geostellar是一個太陽能設備的線上B2C平臺,介于供應商和終端家庭用戶之間,為用戶簡化太陽能電池陣列的采購、融資、安裝和維護等整個過程。
當然,如果僅僅是把供應商們一一列到網頁上去再加上一個付款按鈕,是不足以硬闖太陽能領域來分一杯羹的。Geostellar敢于上前挑戰的利刃,是其線上數據分析及搜索系統(Solar Project Record)。它從第三方獲取數據,整合后可根據用戶需求評估美國境內不同地點的太陽能發電潛力,結合當地政府的補貼政策及銀行提供的付款方案,分析可產生的能源效益,給使用者提供特定屋頂太陽能面板成本估計、負荷曲線、設備配置、安裝和許可要求等參考。
這一整套聽上去復雜的數據分析過程,呈現出來的并不復雜。用戶在Geostellar的網站首頁或移動App輸入自己家的地址或者郵編,并提供每個月電費的平均值,它就會逐條地給出符合該地點的一系列分析結果和建議,其中包括4個系統推薦的太陽能安裝方案,以及作為對比之用的維持原狀(不采用太陽能發電)方案。隨之列出的方案概況涵蓋未來月花費、累計花費、供應商名稱等,操作者可以根據羅列出來的數字進行簡單直觀的對比——哪一個方案更便宜、哪一個方案更適合。
緊接著,假設用戶在可選的4個太陽能方案中選擇“0元購”的貸款方案,就會出現新的頁面介紹詳細的方案信息,包含最短60個月至最長240個月5種分期形式、每月所需還款、預計電費支出、供應商和提供貸款服務的銀行資質等。
看罷方案詳情,覺得不錯的話可以點“接受”,隨后Geostellar的客服會從選址、簽合同、電池板設計、信用卡身份驗證一直到安裝、維護等一路跟蹤,直到你坐在家里用上自家太陽能發的電。
從網上對比到成功用電, Geostellar的結果導向很明顯,這也是它不同于歐洲SolarGIS的地方。后者完全靠出售成熟的數據報告和咨詢服務盈利,主要面向商業級用戶,諸如開發商或投資者,至于它們最終選用哪一個供應商、采取何種財務方案,SolarGIS不會染指。而Geostellar的本質在于以中間商的身份賺差價,提供數據去幫助普通居民了解在自己家的屋頂是否適合安裝光伏設備、朝哪個方向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選哪一個供應商,是為了最終買賣、安裝光伏設備等一系列交易的達成。
“我們先和安裝商、制造商、分銷商以及金融機構達成價格協議,然后我們在線上將整套產品和服務銷售給用戶”,David Levine打了個比方來說明Geostellar作為中間商是如何賺錢的,“比如說,我們從供應這一側以2.4美元的價格(達成協議),而賣給用戶可能會達到4美元”。
導讀:出身游戲行業的Geostellar,本質上是一個太陽能設備的線上B2C平臺,介于供應商和終端家庭用戶之間,雄心勃勃的創新公司立志要做太陽能領域的Google。
數據之刃
從2.4美元到4美元之間的差價并不好賺,供應一側的各種角色——光伏廠商、分銷商、安裝商等,其中不乏太陽能領域的老牌標桿企業,它們完全有能力獨立對接終端用戶或以其他線下方式銷售自己的產品,那為什么還要“割肉”讓Geostellar從中作掮客賺上一筆?
普通用戶收集的太陽能能源值通常會偏低,家裝光伏屋頂使用效率較低。如果不能有把握地告訴消費者用太陽能會比原來僅僅用電節省更多,很難說服消費者“掏腰包找麻煩”——安裝太陽能產品。而且,想要點對點滲透入大量的個人用戶,“教育”所需的成本高得讓能源領域的傳統供應商們感覺力有不逮。因此,太陽能資源效益預測和光伏系統模擬在這一領域里可謂是供求雙方的硬性需求,想要做到這一點,數據毋庸置疑是掘金之路的命門,打開這扇門才能真的叩開潛在市場。
盡管云平臺和大數據的優勢人盡皆知,但仍是隔行如隔山,一旦提到平臺開發、數據處理,供應商們是心向往之而無力為之。
而以電商身份“闖入”的Geostellar,帶著CEO David Levine互聯網意識的慣性,恰好迎合了供應商的需求:你們力所不能及的范圍,我用線上“軟”方案解決。
僅有16個人的Geostellar,除了1個銷售、1個會計之外,其余的幾乎全部是負責軟件開發和數據處理的“技術控”,其中就有8個軟件工程師。Geostellar能夠為供應商產品所提供的附加值——太陽能發電預測與能效分析,打通了供需雙方之間的雙向通路,而這正是太陽能領域的老牌供應商們所需要的。
然而,對于“門外漢”David Levine來說,沒有“研究員”Marcel Suri對太陽能領域知根知底的經驗,獲取數據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市場也不會因為“有想法”而給闖入者格外的嘉獎。
“遇到太多困難,最困難的是一開始沒有錢買數據”,David Levine直言數據這一必需品太貴:“有的(數據)可能花幾十美元就能下載,而有的(數據)得花幾萬、十幾萬去買。但我們自己沒有雷達(等監測設備),我們想開發自己的數據處理模型,就得付錢買。”
這些購買來的雷達地表數據主要用于太陽能選址時所需的能源效益預測,幫助用戶選擇合適的位置和角度設計太陽能電池陣。
除了上述地表數據,Geostellar還會從政府相關部門獲取數據,包括居民用電情況統計以及人口地理統計等。比如,它從美國能源部(DOE)獲取公共事業公司的一些相關數據,諸如電費波動、典型用戶樣本等。這些數據主要用于為用戶提供使用太陽能和不使用太陽能所需支付費用的對比。現階段太陽能還不能滿足全部家庭的用電所需,用戶仍需從電網購買一定電量,太陽能+交電費的形式會否比原有只付電費的形式更便宜,費用對比就顯得十分關鍵。在Geostellar網頁所提供的所有財務方案中,都包含太陽能方案所能省下的電費差額。
當然,從DOE或者從地區性的合作者們獲取數據相對容易一些,因為Geostellar本身就是DOE的Sunshot孵化器項目受益者,這算是它在這一領域里不可或缺的優勢:一方面受政策鼓勵,一方面受政府資金支持。去年它剛剛從DOE獲得了75萬美元的資金支持。
闖入者的磨難
現在Geostellar的數據庫已經覆蓋7500萬用戶,其中家庭用戶超過5000萬,地理范圍上涵蓋了加州和西部的主要太陽能市場,以及新英格蘭和中部的部分地區。在供應側的合作者們已經有Conergy、Sonepar、SolarCity等全美排名靠前的大型分銷商和安裝商。這恐怕是一開始連錢都籌不到的闖入者David Levine想不到的。
當時David Levine還是一家電子游戲公司的CEO,迎著互聯網的大潮一路狂奔的同時,他一直想嗅到哪里是下一個眾人追捧的新熱點:“我其實想了很久接下來要做什么,有一天我和一個公司開會,他們問我可不可以用我們的技術來幫忙規劃他們的能源消費。我頓時意識到我下一步要干什么,要建什么樣類型的公司。”
賣掉原來的公司,帶著當初合伙人們,David Levine就一頭扎進了能源互聯網。
可以想見,做游戲開發的人插足太陽能,開局不可能順利——迎來的全部是投資者們的懷疑和不屑一顧。David Levine對“三度創業”之初多如牛毛的困難直言不諱:“這個新領域沒有一條路可以走,(為了融資)不斷開會、開會、開會,不斷被拒絕、拒絕、拒絕。”
六個多月之后,David Levine 才終于融夠了叩開太陽能領域大門的資金:“我們總算有錢買數據了”。
想借數據的東風賺錢,同時也正是數據在磨礪這個闖入者。除了David Levine一開始大嘆數據太貴,起步之后的數據收集、處理,以及軟件開發所需要的支出更多,這也導致即使曾在2012年獲得了NRG Energy領投的1400萬美元,迄今Geostellar仍未盈利。
另外,Geostellar為每一個搜索提供4種太陽能安裝方案,而這4個方案來自于有限的幾個供應商,諸如上文提到的Conergy、Sonepar、Solar City、Real Goods、Astrum等。全美形形色色的太陽能設備供應商和安裝商們不勝枚舉,準入Geostellar平臺的資格是什么?或者Geostellar挑選的標準是什么?在準入問題上,行業內并沒有通用的統一標準,亦不知誰敢稱為標準的主體,或者是否應該有標準。雖說Geostellar自稱需要考慮供應商規模(百萬美元以上的liabilities insurance coverage)、經驗(至少5年)等,但在具體細則上Geostellar仍有極大的主動性。問題在于,Geostellar提供的只是與自己達成“協議”的供應商們的比較,在Geostellar的推薦之外是否有更可靠、更低價的供應商?用戶無法知曉。
不過,和有了準備才下決心轉型的Marcel Suri們不同,天生有突破精神的美國人只要看得到藍圖上的塔尖就有平地起高樓的信心。而正是這樣一群野心勃勃辟捷徑走“軟革命”路線的闖入者們,雖然跌跌撞撞卻切切實實地撼動了能源這個以硬裝備為根基的行業,也給這個只被鑿開一角的領域帶來了大數據的無限可能性。
David Levine曾毫不客氣地說:“我們希望成為行業內最大的太陽能搜索引擎,太陽能市場的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