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以上的工業余熱就能穩定發電。近日,由天津大學和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低溫余熱發電機組經過一年多的工藝改進,實現產品大型化生產。專家稱,這一產品技術填補了國際上60-70℃的余熱發電空白,具有巨大節能潛力和應用前景。
數據顯示,中國總體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左右,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發達國家的3倍至4倍,約67%的能源在工業生產中被直接排放。
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保明說,在被排放掉的能源中,有一半是低品位的中低溫熱源,即200℃以下的煙道氣和100℃以下的水、乏汽,包括電廠的冷卻塔、鋼廠的軋鋼水、化工廠的冷卻水等。由于缺乏技術、設備,長期以來,大量中低溫熱源被浪費。
“降低發電溫度,是獲取工業余熱利用最大化的關鍵。”天津大學熱能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張于峰說,發電溫度越低,余熱利用越充分,發電量也就越大,經濟效益就越明顯。目前,美國、法國等國余熱發電技術的最低溫度為80℃。天津大學和山西易通集團自主研發的低溫余熱發電機組,通過提升熱電轉化介質的性能,將發電最低溫度降至60℃,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中的技術空白。
據了解,這一技術是天津大學承擔的國家“九七三”項目的研究成果,現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單機規模最高500千瓦。張于峰說,低溫余熱用來發電,可為企業節省電耗、變廢為寶,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是降低綜合能耗、解決環境熱污染的主要途徑。
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測算,如果這項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全國的工業余熱都被有效利用,中國的綜合能耗率有望下降5個百分點,相當于節約3億噸標煤。
以華北油田為例,目前華北油田在產油井共1470口,油井在枯油期需要注水擠油,每天都有大量的水排放。受地熱影響,2000米深采出的油水分離后,水溫在80℃左右,除回灌一部分之外,每天都有大量低溫井水被排放。在這項技術支撐下,每口油井可裝機100千瓦,整個華北油田可裝機約15萬千瓦,每年增加收入約3億元。
然而,部分單位安裝這一發電設備后,卻遭遇并網難,部分機組甚至被迫空轉。趙保明說,他曾為東部沿海城市的一處地熱井安裝過100千瓦的低溫余熱發電設備,利用80℃的水溫發電,排出65℃的水溫用于居民取暖。但由于并網批復緩慢,發電機組無法正常工作。供暖季到來后,當地被迫提出“不用發電了,讓機器空轉給水降溫就行”的要求。
“低溫余熱發電項目投資回收期一般在3年左右,且初始投資額較大,一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龐大的一次性投資對余熱發電推廣形成阻力。”趙保明說,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推進,高耗能產業和企業對節能裝備和技術利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政府應積極落實節能環保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低溫余熱利用項目的金融支持,確保節能補貼發放到位,解決低溫余熱發電并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