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市場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的80%左右,歐盟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涉及中國上千家企業的生存和40多萬人就業,在中國光伏業步履維艱的今天,歐盟采取的反傾銷措施對中國已經"失血過多"的光伏業無疑是雪上加霜。為了生存光伏業曾大量經濟性裁員,但是當經濟性裁員已經不能"止血"的時候,歐盟雙反下的中國光伏業如何才能自救?
曾經輝煌的中國光伏業 就在兩年前,光伏產業在中國還是一個稀有名詞,但是現在打開網媒和紙媒,光伏產業已經成為不少地方官員產業規劃的"流行詞".在各種大力推動太陽能產業發展政策的刺激下,以各大光伏企業的成立為標志,我國光伏產業獲得了迅猛發展。1998年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成立,其產品涵蓋了硅棒、硅片、電池和高品質組件的安裝等產品線,目前是全球擁有相對完整產業鏈的光伏廠商之一。
2001年國家推出"光明工程計劃",旨在通過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解決2100萬偏遠山區人口聽用電問題;2003年英利、無錫尚德相繼投產,成為中國第一批現代意義的光伏組件生產企業;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通過,鼓勵風能、太陽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加快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生產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國成為生產太陽電池最多的國家,產量從2006年的400MW一躍達到1088MW.《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更是提出具體目標——到2020年,全國建成2萬個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總容量100萬千瓦,全國光伏電站總容量達到20萬千瓦。
之后出臺的《可再生能源法》修訂案以及"金太陽"工程也都對我國光伏產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下面的數據也足以說明中國光伏業曾經的輝煌:2001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2007年已達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長了600多倍。統計表明,目前我國的光伏產業鏈中,已投產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業、60多家硅片企業、60多家電池企業、330多家組件企業,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0%.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蘇、云南等20多個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
然而,好景不長,在經歷了瘋狂的擴張之后,中國光伏產業在今天卻到了舉步維艱的階段。 光伏產業在今天何以舉步維艱 人類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歷史并不長,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也就是近年的事情。而在我國,光電還沒有真正實現大規模應用。因此,對于太陽能產業來說,可能僅僅算作勉強起步,真正的發展高峰遠沒有到來。那么,我國新興的太陽能產業為何蹣跚起步就遭遇困境? 我國光伏產業當前的危機,從表面上看是光伏企業在高額利潤趨勢下盲目擴大產能所致,但是深入分析卻會發現,地方政府的越位扶持對光伏產業的盲目擴張起著推波助瀾甚至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光伏從無到有,得到政府扶持的光伏產業園在各地開花,產能迅速占到全球的7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國包攬了前五名,在美上市的部分光伏企業股票屢創新高,該產業成為我國民營制造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2007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量躍居全球第一后,至2011年的5年間繼續翻倍增長。為追求利潤,近幾年來許多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毫不相干的企業和資本一哄而上。國內一些主營業務為汽車、飼料等的上市企業紛紛跨行進入光伏領域,一些小型民間資本也跟風而來。據統計,2008年,我國光伏企業還不足100家,經過幾年快速發展,至今已膨脹至500余家。
由于市場容量有限(主要集中在歐洲)而且市場相對單一,因此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對制造業的影響就十分明顯。2011年起,歐洲經濟出現問題,歐洲各國在光電建設上的投資迅速下降,一棵樹上吊死的國內制造業已經形成的龐大產能迅速出現閑置,產品出現積壓,資金鏈斷裂。于是,一些后進入的企業和實力較小的企業難以為繼。 此外,國內光伏產業的困境和我們在晶硅制造技術上缺乏核心競爭力有關。而且,不僅后進入的小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就是一些行業的龍頭企業,也受制于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因此,當下游市場出現波動,企業的自我調整能力就很有限。可以說,缺乏核心技術進一步加劇了光伏產業今天的困境。 若自救,必捅破"人才泡沫" 國內的光伏產業曾經爆發式增長并風光無限,被譽為"三高"行業(高投入、高產出、高利潤)。有指其行業利潤率曾高達139%,堪稱暴利行業之一。
然而上述事實,卻為中國光伏業遭遇寒冬埋下了隱患。正如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所說:國內光伏行業用了三到五年的時間走了國外十年的路,這使得今后的十年無路可走。
前面提到,國內光伏行業本身缺乏核心技術,而且整個產業仍處于價值鏈條的中低端,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優勢。在光伏產品設計研發、光伏電站投資建設、光伏設備的營銷推廣這些方面,中國企業在世界上基本沒有話語權,光伏專業畢業生也很難找到這方面的崗位。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光伏巨頭只是一味追求產能規模卻不重視員工技能培養,產能過剩的同時,也堆積起了"人才泡沫".談創新?沒有那么容易。 那么,中國的光伏行業在國際光伏市場能否打一場翻身仗呢?答案是肯定的。歸根結底,重視員工技能培養,改變人才利用結構,才能突破整個產業處于價值鏈條中低端的尷尬困境。
目前,中國光伏行業正在經歷一次重新洗牌、整合升級的過程,這已成為業內共識。李俊峰說:"目前中國光伏行業陷入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業自身缺乏規范管理,企業盲目擴張、無序競爭。要走出困境,必須依靠行業整合升級。" 只有技術高、效率高、成本低的光伏企業才有生存空間。
面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措施,中國光伏企業,還應借助行業重組的機會,調整發展方向,向光伏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比以往更加注重自主創新,以及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只有員工具備競爭力,光伏人才需求方能再創新高,中國光伏業才能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