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研究數據均表明,這場疫情至少在今年,將全球經濟帶入了衰退期,衰退程度很可能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遠超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預計2020年全球的GDP將下降4%左右;全球十多個國家GDP實際同比降幅超10%;印度、西班牙、英國預計萎縮超20%。
而在此當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盡管一季度受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增速一度降為-6.8%,但二季度V型反彈,增速達到3.2%,由負轉正,明顯好于預期。這無疑表明,中國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顯著成效,用工、生產即便沒達到往昔水平,也恢復得八九不離十。
一邊是全球經濟明顯下行,并不可預測將下行多久。一邊是中國經濟的逆勢增長。這樣的“兩重天”也意味著中國經濟要想持續穩定增長,在接下來一定需要調整經濟政策。
毋庸置疑的是,疫情的出現對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造成了巨大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從三大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趨向投資和消費雙輪驅動。這便是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雙循環”概念,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可以看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將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動力。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便意味著要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去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既然被稱作主體,也代表著國內投資、國內消費是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這無疑給中國企業發展帶來了利好消息。
與此同時,不得不說的是,中國企業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一是因為疫情的出現使得企業紛紛意識到數字化對其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二是驅動企業以及整個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發生了變化,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對增長的邊際拉動作用逐漸減弱。數據則成新的生產要素。
借助云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科技,對數據資料處理加工,挖掘數據價值通過理性的數據結果支撐傳統感性經驗決策變得越來越重要。
而事實則是,盡管企業紛紛意識到借助數字化技術能幫助自身更好地把握“雙循環”時代的機遇,但受限于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真正能轉型數字化的企業少之又少,有能力不夠不會轉的;有資金不足不能轉的;有人才不足不敢轉的;有戰略不清晰不擅長轉的。
歸根結底,在數字化轉型大趨勢下以及”雙循環”機遇下,企業之間需要領路者,需要更好地溝通合作,這樣才能化挑戰為機遇,推動企業以及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也是2021中國企業服務年會所關注的。11月19日,以“雙循環時代的數智格局”為主題的洞見2021中國企業服務年會將在北京隆重舉行。屆時,讓我們一起撥開宏觀不確定迷霧,找尋企業價值增長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