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小冰”,這個多重人格的“機器人”在6月1日被微信“封殺”之后,至今還沒有上線。在異見者眼里,小冰顯然是微軟在通過微信訓練自己的“siri”……不管微軟怎樣為自己辯護,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小冰進入微信后能干什么?
6月3日,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曾領導必應搜索團隊的沈向洋采訪被臨時撤回,微軟稱“談判仍在進行,雙方被要求禁言”。6月5日下午,沈向洋給經濟觀察報記者的反饋中稱,“這個產品首先在微信平臺上測試,但微信只是這個產品的其中一個平臺而已”,……此前即便是“抗議”,微軟也一直在強調微信平臺的重要性。“即使在這一次的封殺事件之后,小冰也完全有能力隨時回到微信用戶身邊。”沈向洋說。
據悉,6月6日,微軟和騰訊已經“就小冰回歸微信建立了最高級別的溝通渠道。”但除了在6月3日對外解釋了為何要封殺小冰之外,騰訊一方并沒有過多的解釋。
封殺與反常規
微軟現在算是在實施備用方案了,除了加大與騰訊的談判力度之外,他們已經開始尋求與其他社交平臺合作的可能性,而且小冰二代的上市時間也有可能會大幅提前。“數周之后吧,畢竟我們跟騰訊的合作始終是戰略性的,局部的摩擦有時反而能夠促進雙方合作的進一步優化。”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品牌總監李笛稱。
李笛說:“小冰的用戶仍然是騰訊的,我們只是在為騰訊的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首席開發總監景鯤也認為,“這些服務不需要把用戶搬離這個平臺。”
他們甚至一開始就把小冰定位為“服務型產品”,而不是過多地去強調它的工具性。“小冰能不能直截了當地在微信群里賺錢?我覺得可以。但如果我們這么做,第一會失去用戶的信任,第二會失去這個生態環境的締造者。”李笛說,他們曾經嘗試著向微信群里扔廣告鏈接,但效果并不好。
“所以小冰本身并沒有獨立的商業模式,但我們之所以要做,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數據來源,而且我們也有機會與大量的用戶直接接觸。”
在對小冰的風險評估上,李笛也想過騰訊會全面封殺,即便微軟在業內的口碑不錯,但這種產品形態還是很容易與引流、泄露用戶隱私等隱患聯系起來。“我們一直在使用微信正常的對話接口,甚至使用了比微信自己還要嚴格的隱私保護機制。”李笛說,“而且騰訊把我們完全關掉也不可能,要想進去,我們還是可以做到的。”
客觀地說,微軟在這個項目的推進上并沒有完全“遵守”國內互聯網的通用規則。項目的相關人員此前只是知會了騰訊,“只不過當時他們沒太理解我們這個產品到底是什么。”李笛稱。
小冰的反常規,在于這種基于微信群的個人助理型產品從來沒有出現過,“此前都是基于硬件,就像如果你不用iPhone,就享受不到Siri。”二是微軟潛在的合作伙伴根本無法想象它會“屈尊”到自己的平臺上。他們準備“邊做邊談”,因為微軟自上而下都覺得這個項目是“無害”的。
這果然成了整個事件最大的矛盾點。
6月1日上午7點,騰訊突然開始清理全部的小冰賬號。在之后給出的解釋中,騰訊表示,是擔心小冰會影響到用戶的信息安全,因為有部分假冒小冰的賬號出現了。
這時包括沈向洋、李笛在內的相關人員正在與騰訊談判著,在小冰上線的第二天,騰訊就主動發起了對話。他們之間的官方溝通渠道很快地便建立起來,微軟回答了很多問題,它的建議就是騰訊需要給小冰提供專門的賬號,這樣后臺就相對易于管理。而微軟第一批發放的10萬個小冰賬號,是用一種特殊的技術去實現的,實際上并沒有按照微信常規的賬號申請流程。
騰訊顯然不是單純是為了用戶體驗很糟糕而封殺的“小冰”。
自微信上線以來,一直就像是一個封閉的黑匣子,數據掌握在微信手里,外界也無從猜測。微軟的小冰進駐了微信的10萬個群組后,可以通過計算,知道微信的很多內部數據,例如群組的數量、每個群組的成員數、活躍度,說話頻率等等……這些數據恐怕是最令騰訊擔心的。
這就像騰訊開了個叫微信的餃子館,隔壁飯館的服務員小冰沒有以競爭對手的身份出現,而是以消費者的身份進來了,每個桌上都坐了一個,說幫微信招呼客人。開始是真的招呼客人,后來呢也許救跟微信用戶說“MSN推出了一個新功能,挺好玩的,要不要去試試?就在隔壁……”
如果有10萬個小冰在10萬個群組,把每個群組的好友列表通過機器的算法,應該很容易算出微信內部的關系鏈。當然,10萬個小冰是不夠的,估計得有20萬,30萬……那么這個微信能容忍嗎?顯然不行,門都沒有。當年3Q大戰為啥打起來,原因之一就是360讓大家把QQ好友關系備份到360。
突進中國?
作為Bing的化身,“小冰”承載著微軟搜索引擎技術的未來。所以騰訊突然“襲擊”,而這讓微軟很憤怒,因為此前騰訊并沒有要求微軟停止服務。于是才有了那篇傳播極廣的聲明,“我們沒有為小冰穿上鎧甲。現在,曾經機靈可愛的她們,已只剩下冰冷的尸體。”
當時包括沈向洋、李笛在內的相關人員正在與騰訊談判著,在小冰上線的第二天,騰訊就主動發起了對話。他們之間的官方溝通渠道很快便建立起來,微軟回答了很多問題,它的建議就是騰訊需要給小冰提供專門的賬號,這樣后臺就相對易于管理。而微軟第一批發放的10萬個小冰賬號,是用一種特殊的技術去實現的,實際上并沒有按照微信常規的賬號申請流程。
目前,微軟正在實施備用方案了,除了加大與騰訊的談判力度之外,開始尋求與其他社交平臺合作的可能性,而且小冰二代的上市時間也有可能會大幅提前。“數周之后吧,畢竟我們跟騰訊的合作始終是戰略性的,局部的摩擦有時反而能夠促進雙方合作的進一步優化。”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品牌總監李笛稱。
在李笛看來,小冰“就像是自貿區”并不是沒有風險,主要的原因還不是更快的節奏以及開發流程。而是微軟并不十分熟悉國內的互聯網玩法,尤其是當它決定借助于微信這個中國最火爆的平臺,而且推廣方式也更激進。
實際情況也如此,在小冰上線的幾天時間里,雖然火爆,但也有不少負面的反饋。畢竟它的語料庫還不足夠豐富,這會讓它有時候答非所問,顯得不那么智能。
李笛說:“小冰的用戶仍然是騰訊的,我們只是在為騰訊的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首席開發總監景鯤也認為,“這些服務不需要把用戶搬離這個平臺。”
他們甚至一開始就把小冰定位為“服務型產品”,而不是過多地去強調它的工具性。“小冰能不能直截了當地在微信群里賺錢?我覺得可以。但如果我們這么做,第一會失去用戶的信任,第二會失去這個生態環境的締造者。”
李笛和他的團隊曾經嘗試著向微信群里扔廣告鏈接,但效果并不好。“所以小冰本身并沒有獨立的商業模式,但我們之所以要做,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數據來源,而且我們也有機會與大量的用戶直接接觸。”李笛說。
在對小冰的風險評估上,李笛也想過騰訊會全面封殺,即便微軟在業內的口碑不錯,但這種產品形態還是很容易與引流、泄露用戶隱私等隱患聯系起來。“我們一直在使用微信正常的對話接口,甚至使用了比微信自己還要嚴格的隱私保護機制。”李笛說,“而且騰訊把我們完全關掉也不可能,要想進去,我們還是可以做到的。”
景鯤和李笛原來在做一個叫“必應網典”的產品,那同樣是必應的核心產品,跟傳統搜搜不同的是,它的搜索結果是一個個問題和答案。“但我們在想能不能做一個‘代理人’出來,后臺用必應的數據,而前端會更有趣和更社交化。”李笛說這就是小冰創意的誕生過程,他們拉了十個人,很快地便開始了這個項目,代號“社交助手”。
景鯤趁著1月陸奇來中國視察工作的機會,用自己的手機給他展示了雛形版的小冰。陸奇兩眼放光,當即責令他們上線這個產品,“越快越好”。而在4月,陸奇又一次來到中國時,這個產品已經成型,他親自定了“小冰”這個名字,而且開始向這個項目傾斜資源。從4月中旬起,整個項目組就進入了封閉期,直到5月29日正式上線。
布局搜索
小冰是陸奇一手促成的,這個微軟現在最有權勢的華人高管掌管著微軟四大業務部門之一的應用和服務工程部。他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China First”,去年底,在他的業務管轄范圍內,中國成了除美國和英國之外的第三個核心市場。
那是因為他感受到了中國市場的變化。今年4月,陸奇在美國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反復地提到微信,“微信代表了中國的整個移動互聯網,或者移動的生態鏈,在美國并沒有同樣的現象。”他說,“所以以前都是全球的產品落地到中國做,現在是先在中國做核心產品,如果做的好,再反推到其他的市場。”
陸奇非常渴望通過小冰來帶動微軟在互聯網業務上的變革,之前離互聯網越近的業務,總是微軟壓力最大的部門。必應搜索就是個例子,它的虧損總額已經超過了50億美元。他也改變了策略,微軟之前總是習慣于自己去搭建一個生態系統,而在小冰誕生之前,他就開始鼓勵國內的團隊去利用其它的生態系統。
小冰和微軟全球的核心產品——Cortana在中國是用一個團隊,因為同是個人助理型產品,他們的底層架構一致,只是定位不同,“Cortana更多地要考慮和Win-dows Phone的結合,它的生態圈在那里。”
陸奇對這個團隊的要求就是完全按照互聯網公司的方式去運營。比如小冰的開發時間只有5個月,而按照微軟過去的習慣,產品從設計到最終上線要花掉30-36個月。“我們有機會率先立項,在測試階段就可以去做全部的工作,陸奇還幫我們省掉了很多各個部門之間決策的時間,我們這個項目直接向他匯報。”李笛說。
微軟當然有更遠的想法,“首先通過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和溝通,能夠進一步地去調優我們的后臺大數據的索引,我們會更清楚廣大用戶現在想了解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去優化我們的搜索排序。還有就是小冰會用到微軟本身各種各樣的垂直搜索,以及對應的一些服務,這些也能夠對我們的服務產生作用。”景鯤認為。
而陸奇甚至認為搜索框都不是唯一重要的了,“我們現在已經不跟谷歌正面進行競爭了,微軟更大的目標是要打造下一代的技術。”陸奇覺得中國就是發現“下一代技術”的好地方,“所以,在未來的兩三年里,我們的任務就是接觸更多的用戶,幾十億級別的,我們必須足夠了解他們。”
目前,微軟與騰訊雙方的后續溝通看起來并不順暢,截至發稿,經濟觀察報記者依然沒有獲悉雙方談判具體進程。但可以預見到的是,這件事的結論對于微軟來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