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物聯網是一個很熱門的詞匯,人們將之比喻為地球表面的“人造皮膚”。每個人對物聯網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樣。其實這也難怪,畢竟物聯網超大的涵蓋面以及超長的產業鏈給了我們巨大的想象空間。在這個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企業都能從自己的立場去詮釋物聯網。
不過,目前業界比較統一的觀點是,認為物聯網基本上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全面感知,就是讓物品會“說話”,將物品信息進行識別、采集。第二個是可靠傳遞,就是通過現有的2G、3G以及未來4G通信網絡將信息進行可靠傳輸。第三個是智能處理,通過后臺的龐大系統來進行智能分析和管理。
如果說傳感技術和通信技術滿足了前兩個條件,那么第三個條件則必須通過軟件技術去實現。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告訴記者,目前中國信息網絡與傳輸基礎較好,但是在傳感器和芯片制造、集成、預處理等方面還很薄弱,同時海量信息處理的軟件技術也很薄弱。
軟件技術支撐數據采集RFID中間件待突破
物聯網可以劃分成三個層面:物聯網感知層、物聯網網絡層和物聯網應用層。第一層即感知層至關重要,物體的感知和數據的采集就是靠這一層。說到數據采集就不得不提到RFID(射頻識別),SAPBusinessObjects中國區首席顧問魯百年向《中國電子報》表示,對于RFID,一方面硬件廠商可以自己研發出相應軟件,比如在硬件里面封裝一些軟件;另一方面,軟件廠商本身也可以提供射頻技術。“在未來的物聯網里面,除了軟件起很大作用以外,硬件和軟件必須充分結合起來,包括射頻識別技術。因此,整個市場應該是非常大的。”魯百年說道。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經在高頻應用領域占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形成了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和讀寫機具設計、制造到應用的成熟的產業鏈。而在國際上重點發展的超高頻領域,我國的研究與應用也加緊了追趕的步伐。但是,目前我國RFID企業技術研發水平還比較薄弱。“由于進入RFID領域的企業基本都是中小型的企業,本身資金實力就比較薄弱,再加上要維持企業的運營,無法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當中,這大大限制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中國RFID產業聯盟秘書長歐陽宇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在RFID軟件設計方面,許多國內企業都有能力設計目前應用較普遍的閉環式RFID系統軟件。而在RFID中間件領域,IBM、BEA等企業的技術優勢十分明顯,目前中國還沒有可以在技術實力上與之抗衡的企業。
不過,RFID中間件技術的重要性卻是不容忽視的。“誰掌握了中間件技術,誰就有可能具備核心競爭力,誰就能快速、低成本地滿足差異化的產品需求。這也是克服孤島式閉環應用的關鍵。”成都九洲電子信息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楊運平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海量信息處理提高對BI要求
魯百年告訴記者,互聯網是將機器和人連接起來,而物聯網是將機器、人、設備等所有東西都連接起來。將來人們通過電腦終端或手機等手持終端就能夠控制房間里的空調、電視機、電燈等家居設備,從而實現智能家居。因此,從本質上講,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思想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說互聯網成就了大量的軟件企業和技術,那么,物聯網也同樣是軟件企業和技術的“用武之地”。至少商務智能(BI)看到了市場商機。
物聯網是一個智能的網絡,面對采集的海量數據,必須通過智能分析和處理才能實現智能化。因此,商務智能將大有可為。不過,正是因為這些海量數據也對商務智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實時商務智能,即隨時隨地實現商務智能。受內部和外部的、可預見的和突發事件的影響,物聯網任何一個應用端均需要對瞬息萬變的環境實時分析并做出決策。
其次,分析速度更快。實時商務智能要求其分析速度更快。這就使商務智能不得不進行架構上的改變。魯百年告訴記者,以前的BI都是把它存儲在硬盤上面,數據和硬盤有接口互相交換,這種交換限制了速度的提高。以前的BI只是一個軟件,如果用戶要分析的話,把它通過網絡連接到服務器進行計算就可以了。但現在,BI企業沒有完全將BI固化到硬盤里,而是和硬件廠商進行綁定,推出一個專門為分析而制定的軟硬結合的工具,從而大幅提高分析速度。
再次,數據質量控制。海量的數據如果不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那么就會產生錯誤的結果和判斷,后果非常嚴重。因此,數據質量控制是獲得真實結果的重要保證。
最后,關鍵績效指標分析、即時查詢、多維分析、預測功能以及易用的數據挖掘等等也是BI必不可少并不斷需要加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