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8月東莞市物聯網產業基地進入首批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至今兩年有余。物聯網從一個新鮮的概念,著實落地到日常生活中來了。在上周的 “智慧東莞”評選活動中,記者跟隨專家走訪近20家參評企業,親見城市在污染監控、停車計費、供電抄表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已經引入物聯網技術,官方在推進 這一新鮮事物上不遺余力。
然而在自由度最廣、本應最為活躍的市場上,物聯網的推進,明顯有些吃力。
創建于 2007年的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前兩年成立了思谷數字有限公司,目標瞄準東莞的制造企業,致力于提供物聯網管理和生產技術。截至今年在莞主 要的客戶還是兩個大型的上市制造企業龍昌和勁勝。今年上半年終于有了較好的業績,簽下500萬的單子,爭取下半年能夠做到1000萬元。
思谷數字總經理王瑜輝給專家演示了一個生產線模型。一個帶有紅色抗金屬R FID (射頻識別技術,又稱電子標簽)器件,放到生產線的開端,面前是七拐八拐的軌道,每個軌道邊上有一個感應器。根據R F ID事先寫入的程序,第一個器件按照工程師的設計進入生產線的軌道,第二個器件則遵循另一個設計線路,這條生產線能夠幫助不同的產品進行不同流程的復雜加 工。
“勁勝用的就是這套服務,不僅能夠達到自動化,而且大大節省了工人操作和等待的時間。”王瑜輝說,對這些物聯網技術改造生產服務 感興趣的,還限于大企業。他分析目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考慮的還只是生存問題,只有生產達到一定規模的大企業,要從管理上要效率,才舍得花幾百上 千萬,用物聯網這么一個陌生的科技概念,來改造生產設備。
其實思谷也嘗試過從大公司入手,比如為以純服飾提供R F ID標簽服務。但是對方細算一筆賬,一個普通的R F ID標簽造價1~2元,如果放在平價對象上使用,增加的價格成本明顯過大。思谷公司將國際上使用的R F ID生產線進行本地化改造,每小時的產量只有國外的一半,標簽價格可以降低到5毛錢左右。即便如此,以1000萬件衣服來計算,以純投入起碼也是500 萬,何況以純每年的產出遠不止這個數,算下來也是筆不小的開銷。
而為官方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聯網技術公司,關于成本上的顧慮沒那么多。 天唯智能向環保局提供重點污染企業監控,依時利為虎門港設計建設信息港,東莞移動為供電公司提供的電子抄表,帕馬建設的城市智能停車系統,還有為市政 LED路燈提供智能節電方案的榮文,也搭的是政策的順風車。這部分企業在智慧東莞參評組中占了絕大部分。
“其實東莞的物聯網,說不上是技術都自主化,但應用確實是走在珠三角前列的。政府給力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作為專家組的成員,東莞理工學院教授余成分析,政府在應用新技術上作出表 率,自然是有利于整個產業面上的推進,但這張網離開了政府怎么鋪,這個問題被企業和評選專家反復探討。
思谷也不諱言,這幾年公司能夠 一直做下來,還有賴于政府對于產學研平臺的多種扶持資金,真正從市場上獲得的盈利尚不多。駐莞工程師們開始往自身尋找原因。“之前我們還是學院氣比較重, 從研究上力圖去攻克一些技術問題,但市場是要從實際出發的,應該從為企業提供技術方案的角度去做。”
對于物聯網市場推廣上最大的顧慮 “成本難題”,思谷也瞄準更多大型企業的流水線,在單件產品的應用上,準備從價格較高的產品著手,例如一兩塊錢的R FID在幾百上千塊的手機產品上,成本所占比重就降低了。華為即將在松山湖落戶的終端生產線,思谷已經積極與之進行過幾次接洽。
“政府已經努力在牽頭,市場上遇到的問題,還是得在市場中各個擊破去解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華南分院顧問王文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