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這是國際電信聯盟在2005年描述的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物聯網可以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被業內稱為第三次信息化浪潮。
據測算,物聯網將連接起上百億乃至千億的設備,被許多國家列入到國家戰略層面,不少巨頭企業也紛紛搶灘布局。但尷尬的是,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十年,一直不溫不火,缺少大規模商用落地。被喻為“互聯網的下半場”的這一產業,卻始終沒有出現“BAT”這一類巨無霸企業。
2019年,5G開啟商用,加上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區塊鏈助力,下一個十年最大的未知數在于:物聯網能否催生新的BAT?
高度碎片化
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始于2009年。這一年,“感知中國”的概念被提出,不久之后,物聯網被正式列入國家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2012年,國家頒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
有了政策加持,物聯網一時成為了最時髦的技術,發展如火如荼。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信息化藍皮書提到,當時各部門、地方政府和企業對于發展物聯網都很重視,呈現出“遍地開花”的現象。
過高的期望值后必然會出現泡沫期。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正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大家一窩蜂做物聯網,辛辛苦苦卻不見成果,無法落地,還有一些企業借助物聯網項目圈錢、圈地。
王正偉記得,當時很多政府、企業的示范項目完成得很順利,一旦到大規模應用,就發現很難推廣,“用人聯網的通信模塊做物聯網,連接數少時,成本可以負擔。但是物聯網連接數規模一般都過萬甚至是幾十萬,我們就發現成本難以接受。”
除了成本制約,物聯網的系統復雜性更是讓從業者如同盲人摸象。
不同于云計算等單點技術,物聯網高度碎片化。物聯網的架構包括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當時市場并沒有從底層技術開始系統研發,而是各干各的。王正偉說:“像撒芝麻一樣都做,沒有一家可以做成世界級的產品。”
除了技術,碎片化還表現在應用層面,量小種類多。鄒德寶是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資深分析師,他更愿意把物聯網稱為“生態系統”,每一部分要并駕齊驅、環環相扣,才能在應用層體現出來。
“現在大家稱物聯網是互聯網的下半場,我覺得有些片面。這個說法是重視物聯網技術,忽略了產業。”鄒德寶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物聯網應用層面同樣高度碎片化,各行各業都可以搭乘物聯網這趟“快車”,但對物聯網產品的需求各有差異,行業之間壁壘很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也曾公開表示,“很長時間以來物聯網存在標準與應用的碎片化現象,這就制約了物聯網產品規模化效應的發揮。產品沒有規模,價格就難以下降,反過來又影響到推廣。”
2012年以后,國內物聯網的討論漸漸涼了下來。但此時,國外物聯網的進展卻開始出現上升曲線。2014年1月,谷歌斥資3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帶動智能硬件的熱潮。兩年后,思科收購物聯網平臺供應商JasperTechnologies。
技術標準上,在2016年也往前跨了一大步。這一年,3GPP的NB-IoT(窄帶物聯網)R13版本凍結,全球運營商終于有了基于標準化的物聯網專有協議,窄帶物聯網迎來規模商用。窄帶物聯網可以實現移動網絡上物與物的連接,解決了此前物聯網成本高的痛點,擁有大容量、廣覆蓋、低功耗等優勢。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也開始強勁增長,達到84億臺,首次超過人口數量。
2019年,美國、韓國、中國等紛紛發放5G商用牌照。“因為5G的商用,2019年迎來物聯網發展的新起點。”王正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5G并非萬能寵兒
“5G技術的商用無疑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搭建了一條高速公路。”鄒德寶說。
賽迪顧問發布的《2018年中國5G產業與應用發展白皮書》預計,5G將會促進物聯網市場規模迅速提升,預計2020年~2025年,5G直接拉動的物聯網連接數將累計達到124.5億。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其說5G最主要的應用是物聯網,不如說物聯網實實在在的需求,造就和催生了5G。
中移物聯智能制造創新中心行業總監白天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果把物聯網應用畫成金字塔,窄帶物聯網能夠解決的是金字塔底座的內容,這些應用接入數量大,但是帶寬要求低,不需要低時延,比如抄表、煙感等。而金字塔尖的應用,用戶數不如底座多,但要求網絡大帶寬、低時延,5G真實滿足了這一部分的需求,目前業內已經明確幾個典型的應用場景,比如車聯網、VR/AR等。
“物聯網原有的采集方式,具備了技術,但是缺乏路徑(網絡),5G打通了這個瓶頸。”大唐融合通信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顧銘延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
但是物聯網的大規模商用落地,并不完全取決于5G。
“并不是5G網絡建設好以后,就能立馬帶來經濟效應。”顧銘延說,“萬物互聯”的物聯網需要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科研機構以及產品供應商共同推進。
在業內人士看來,5G只是解決了物聯網發展的一部分問題,不是萬能寵兒。“5G本質上不能給物聯網規模商用帶來發展,只是在傳播場景上提供更好的條件。規模商用的話,還是需要上游傳感器技術進行革命性的自主化,下游終端產品出現更創新的應用。”鄒德寶介紹。
下一個十年:物聯網能否催生新的BAT?
企業的困惑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規劃所副總工高艷麗曾經參與《物聯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期評估,她在與很多企業接觸時注意到:物聯網點多面廣,應用碎片化,很多企業不敢貿然進入物聯網,但是又不愿意完全放棄這個領域,因為信息化是大趨勢,離不開物聯網。
“企業不知道怎么搞物聯網,非常困惑。”高艷麗說。
除了高度碎片化,鄒德寶分析,物聯網規模商用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芯片和傳感器這些核心基礎能力,從源頭遏制了國內產業的發展。《中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白皮書(2014)》顯示,中國中高端傳感器的進口比例達80%,傳感器芯片的進口比例更高達90%。
萬物互聯時代對傳感器的需求極大。鄒德寶介紹,傳感器國產化程度低,過度依賴進口,國家和企業無法承擔高昂的成本,會直接影響政府和企業在使用物聯網時的意愿。
缺乏標準也成了物聯網產業不可回避的瓶頸。中國信通院發布的《物聯網白皮書(2018)》提到,一些重要標準研制進度較慢,跨行業應用標準制定困難,尚難滿足產業急需和規模應用需求。
高艷麗指出,物聯網在技術和應用上都缺乏標準。她舉例,物聯網信息采集時,傳感器采集量、采集的協議、后端設備連接、數據格式等標準目前都沒有統一,有的只是企業標準,各個廠商自己做自己的。
“標準不統一帶來很多問題,比如同一設備或同一個功能,兩個產品無法對接。統一標準很重要,可能會加速物聯網產業集群。”白天石說。
“搞技術的人不懂市場,懂市場的人不懂技術。”鄒德寶指出物聯網不溫不火的另一大主要難題,產業不協同。
高艷麗長期觀察物聯網市場,她關注到,物聯網很多應用領域需要千萬級別的感知終端,但是傳感器廠商卻不了解前端需求,除非有人找他們定制,這反應了需求方和供給方不對接。她認為,產業協同,目前只能靠國家大的專項牽引。
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本質上仍然離不了物聯網。雖然當前有很多鴻溝阻擋在物聯網面前,但高艷麗認為,未來十年,物聯網一定會迎來爆發,目前產業面臨的問題,也會在十年內解決,“市場需求達到一定程度,如果國家沒有統一標準,肯定有BAT這樣的大企業出面,在自己的領域做出標準,由巨頭瓜分市場。”
飛起一頭大象,甚至航母
物聯網擁有極大的市場潛力。2018年,全球物聯網產業規模由2008年的500億美元增長至近1510億美元。即便擺在物聯網產業面前仍然有諸多瓶頸,面對巨大的市場和發展機遇,誰也不愿意錯過物聯網的快車。
中國移動成立了專業經營物聯網的子公司中移物聯有限公司。中移物聯智能制造創新中心行業總監白天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兩年,對中國移動乃至國內三大運營商而言,大的移動通信網絡市場面臨瓶頸期,大家都在加大投資物聯網,并把這個市場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物聯網成為通信企業連接數新增的主力,戰略意義明顯。”中國信通院發布的《物聯網白皮書(2018)》提到。截至2018年末,國內三大運營商物聯網連接用戶數已突破7.6億。運營商除了建設5G網絡外,還參與到了物聯網平臺、通信芯片、云、提供物聯網卡等業務。
然而運營商只是物聯網產業中的一個環節,光靠運營商無法做大做全。面對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增速放緩,互聯網公司也將目光投入到了這塊“大蛋糕”,將物聯網作為新一輪數據紅利增長的主要來源。
2018年3月,阿里巴巴高調宣布全面進軍物聯網,IoT也是阿里繼電商、金融、物流、云計算之后的一條新的主賽道,重要的方向之一是向客戶提供“云管端”整體物聯解決方案。
阿里巴巴的入局,被看作2018年物聯網領域的重要事件之一。王正偉分析,過去這么多年來,參與物聯網的知名企業或者大企業太少了,此前牽頭的是三大運營商以及華為、中興等傳統的電信廠商。阿里這樣的世界級企業參與進來,對中小企業和整個產業都有極大的推動意義。
2018年9月,騰訊也進行重大戰略組織架構調整,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物聯網成為該事業群中重點領域之一,目標是利用自身優勢為產業數字化升級提供解決方案。
小米則打出口號,稱自己是“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小米人工智能與云平臺副總裁崔寶秋如此形容IoT的未來:“過去雷軍在風口上飛起一頭豬,現在是飛起一頭大象,甚至一艘航母。”
參與者還包含解決方案服務商,以及垂直領域的行業領軍企業。這些企業熟知行業痛點和需求,憑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打造物聯網平臺,賦能行業。
8月9日,華為發布新的操作系統“鴻蒙”。華為對外聲稱,該操作系統專門為物聯網開發。華為其實早已開始布局物聯網,2017年,華為物聯網解決方案總裁蔣旺成表示,物聯網作為新技術領域,是華為公司重要的戰略方向。
雖然目前發展物聯網的企業越來越多,但是白天石認為,目前物聯網還是一片藍海,大家處于“百家爭鳴”的時期,未到諸侯割據甚至大一統產生獨角獸企業的階段。
而在未來十年,到底會不會出現像BAT這樣的巨頭?鄒德寶認為,5G時代,這個巨頭一定會出現。但到底是互聯網企業,還是智能硬件廠商,還是解決方案服務商,目前還很難下定論。
他認為,企業要根據對物聯網產業的理解,及時調整戰略模式,“誰能拿出最適用產業發展的經營戰略,誰可能會成為行業龍頭。誰要是調整得晚,可能就會錯失機會,甚至由巨頭變成被淘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