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的生活正成為現實,但要想真正將數以百億計的設備有效連接起來,還要解決擋在面前的大山,否則就是一場亂戰(zhàn)。
物聯網不可盲目樂觀 還需解決標準亂戰(zhàn)
根據NetApp給出的一項數據顯示,亞太地區(qū)預計到2020年將擁有86億臺物聯網(IoT)設備,并到2025年成為全球5G網絡規(guī)模較大的地區(qū),5G連接數量將達到6.75億。要想充分利用由此產生的海量數據,企業(yè)必須具備在邊緣處理數據的能力,才能快速獲得洞察力并做出實時決策。
起初,物聯網是基于RFID(射頻識別)技術為人所知的,這種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無需識別系統(tǒng)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適用于短距離識別通信。如今,NB-IoT(窄帶物聯網)成了物聯網技術推廣的代名詞。
物聯網的不同在于機器占據主導,終端設備可以自行感知、處理、響從外界搜集來的數據,完全實現了自動化,這也是物聯網離不開智能的原因。通過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數據交互,衍生出諸如生產效率的提升,亦或是制造成本的降低,這些都是物聯網帶來的新價值。但是物聯網的核心還是連接,之間的通信協(xié)議標準卻有很多。
例如由ZigBee而來的IPv6版本6LoWPAN是一個低功耗個域網絡標準,LoRa是一種用于實現低功耗廣域網的專用無線通信技術,與Sigfox是競爭關系,后者是專用的窄帶低功耗的技術,希望作為運營方為企業(yè)提供按需服務。Thread則是低功耗網絡協(xié)議,由Nest Labs領導,隸屬于谷歌,類似屬性的還有Weave,這是谷歌和Nest為智能家居設計的軟件層。除此之外,還有微軟、英特爾、高通、LG等聯合貢獻的開源項目IoTivity,瞄準的也是軟件層。
可以看到的是,無論是蘋果、谷歌這樣的軟硬件廠商,還是芯片廠商,都在積極參與物聯網標準的建設,而他們之間的互通兼容則成為了這個市場能否快速發(fā)者的前提。如果這些大規(guī)模的物聯網設備不能聯通,那就難以形成規(guī)模經濟,所謂的商業(yè)模式和生態(tài)自然也無從談起。
考慮到物聯網的設備形態(tài)和功能千奇百怪,從終端、無線接入、網關,再到云平臺,不少設備使用的操作系統(tǒng)也是不統(tǒng)一的,不是定制的就是非標準的,無形中為運維人員增加了負擔,這也引發(fā)了安全問題。
木馬病毒通常會以爬蟲的形式自行找到設備之間聯網的節(jié)點,然后去破解路由器等無線設備的安全漏洞。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有些軟件廠商和芯片廠商提供的技術支持有期限,或者后續(xù)會由于加入附加服務而漲價,這樣一來留給設備商的利潤本身就不多,他們也就不會將更多精力放在安全上。
并沒有“一家”廠商為企業(yè)的物聯網方案負責,當然這里所說的“一家”是指整合的安全方案商。事實上在部署物聯網設施的過程中,企業(yè)通常無法控制這些智能連接設備所使用的軟硬件來源與品質。存在于不同IT環(huán)境中的聯網設備,多數是由不同廠商“組裝”起來的,硬件、軟件、組件的提供方都不一樣。這種情況造成的困境之一是,有時候芯片升級了可對應的軟件升級并沒有趕上,而安全補丁更新的時候組件又不支持。
此外,物聯網帶來的數據量增長是指數級的,先不說像谷歌、Facebook這樣擁有超大規(guī)模數據中心的公司是少數,要讓這些數據實時可用,并且能存儲相當長的時間也是難事。前后端的遠程數據調取對信道亦是考驗,而管理者更要對訪問權限進行鑒別。
物聯網的連接不止是網絡層面,應該是連接生態(tài)和標準,但有時生態(tài)做大了也會將不是標準的標準變成標準,蘋果、谷歌都是以擴展大市場占有率將自己的標準變成了市場標準。